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吴大海 通讯员 丁艳华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5年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显示,月收入50000元以上居民的各项幸福感指标及总体幸福感分值均最高,其次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居民。报告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对于低收入的居民而言,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另一种生活状态,更能安于现状。
男性居民比女性更幸福
在该蓝皮书披露的“2014年广州市居民幸福感状况研究报告”中,纳入幸福感的一级评价指标包含7项,分别是个人发展、生活质量、政府服务、社会环境、社会公平、精神生活、生态环境。调研以广州市居民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1份,回收率达92.9%。
调查显示,2014年的7项指标及总体幸福感分数均显着高于2013年。报告认为,无论在2013年还是在2014年,广州市居民对精神生活(人际社交、家庭和谐、文化娱乐、城市文化)的满意度均高于其他幸福感指标。
根据调查数据,在生活质量、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社会公平、政府服务、精神生活6项幸福感指标上,男性居民的评分高于女性居民。换言之,广州市的男性居民在绝大多数指标上的满意度高于女性居民,因此,比起女性居民,男性居民的总体幸福感更高。报告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大城市中的女性居民不仅要兼顾家庭,还要考虑个人发展有关,多重的压力使得女性居民的幸福感偏低。
博士学历居民幸福感更高
调查还显示,在生活质量、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生态环境、精神生活5项指标以及总体幸福感上,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的分值存在显着差异:博士学历居民在各项幸福感指标上的分值均最高,本结果支持了高学历居民的总体幸福感更高;硕士学历居民在个人发展、精神生活上的分值最低,这可能是因为硕士学历居民在个人发展、精神生活上的要求偏高,但当前社会给予的机会和平台低于其期望值;本科学历居民在生活质量上的分值最低,表明本科学历居民对于当前的基本生活状况不甚满意;因大专学历居民受到学历的限制,在生活、工作上受到的待遇往往较为尴尬,故其在社会环境上的分值最低。
经济收入低并非幸福感就越低。调查显示,月收入50000元以上居民的各项幸福感指标及总体幸福感分值均最高,其次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居民,而处在两者之间的居民的各项幸福感指标分值差异并不显着。报告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对于低收入的居民而言,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另一种生活状态,更能安于现状;而处在中等收入的居民,他们一方面能够了解到高收入居民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受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达到如高收入居民般的生活状态,这种不平衡与落差导致了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