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生在校婚育调查:56人班级有41人不支持

    近日,山东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生报到请产假的新闻一出,大众把目光投向了在校女大学生,并有网友调侃:新生报到请产假,开学就当妈,成人生赢家!也有人担心:要是多来这么几个例子,会有什么影响?

    10月12日,记者在山西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三年级的一个56人的班级就“在校大学生婚育观”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15人支持在校婚育,41人不支持在校婚育。

    ■在校大学生

    56人的班级,41人不支持在校婚育

    问卷主要涉及是否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生子,是否会考虑这样做以及自己的看法等。10月12日,记者将提前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发给有56人的班级。10月13日,收回问卷。

    结果显示,有15位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完成生育问题,毕业后有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有利于就业。其中一名女生说,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愿意选择男生,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女职工会请产假,增加企业负担,而学校解决好生孩子,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会减轻毕业后的压力。

    比起减轻就业压力,41位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结婚生子不但不会帮助就业,反而造成学业家庭两误。在校生育则意味着学生花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小孩。“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便重返校园,心思也无法不牵挂孩子,学业能否顺利完成很难说。同时,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在经济上并不独立,学费、生活费都要靠父母供给,如果再生孩子,无疑会加重父母的负担,并难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和教育。

    此外,调查的56位学生中,13位学生表示,大学生年龄均在20岁左右,心智不成熟,这个时候生孩子是不负责的表现。7位学生表示,在校生育不仅影响学业,还会影响与其他同学的相处,受舆论的影响,会增加心理负担。

    尽管多数学生不支持在校生育,但九成学生表示对待怀孕的学生需友善,她们认为婚姻自由,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做什么决定都应该得到尊重,并建议校方能给予怀孕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

    ■班级辅导员

    恋爱观都不成熟,更何况婚姻观

    学院负责人表示,对于在校婚育,目前的态度是既不鼓励,也不反对,主要还是倡导大学生以学业为重。

    班级辅导员李老师说,在学校工作的七年时间里,她辅导的学生中并未出现在校怀孕的情况。但在2014年,学校出现过一名大四女生怀孕的情况,当时女生已经基本完成学业,而且已经完成论文答辩,考虑到对学生的影响,校方低调协助该生办理了相应手续。

    对于大学生怀孕生子,她表示,目前校纪校规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是否允许在校婚育。只要到了法定年龄,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校方不反对本科生在校期间结婚生子,学生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但她坦言,不支持学生这么做,“我带的学生里,一名男生短时间里分别跟班里的两名女生谈恋爱,她们并未觉得不妥,像这种学生恋爱观都不成熟,更何况婚姻观!”

    她表示,中国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心智还未成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方向也不是很明确。首先在择偶方面,容易考虑不全面;其次则是经济问题,在校生多无经济来源,生下孩子谁来养无疑增加双方父母的压力;最重要的一点,学业必然受到影响。

    ■专家

    大学期间结婚看情况,生子需慎重

    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丁润萍说,国家取消对大学生结婚的禁令,体现了对大学生的尊重,因为结婚是一个人的自由。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生子,她持宽容态度,“这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有些学霸,就知道埋头学习,本科毕业考研,研究生后继续考博,最后成了剩女,结婚成了问题,一家人跟着发愁。”而在校期间结婚,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对于学业完成吃力的学生不赞成。“和恋爱相比,婚姻多了一份责任。”丁润萍说,尽管政策允许,但在校大学生结婚一定要慎重。在校大学生既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生活经验,加上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历,很难担当婚姻这份责任。

    丁润萍坦言,大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还是完成学业,这样进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如果个人条件成熟,双方家庭支持,则可以考虑结婚,或能成为学习动力,但不建议生孩子,照顾孩子占据了大部分的精力,势必会影响学业,进而影响个人发展。

    ■医保中心

    报销政策并非鼓励大学生生育

    记者从太原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了解到,在校期间结婚生子,学生一次性可报销生育医疗费用1200元。

    市医保中心居民医保科副科长孟繁龙表示,在校参保的高校生享受太原市城镇居民医保待遇,满足三个条件就可报销生育医疗费用。具体为:需提供结婚证和准生证;连续缴费满两年;符合国家生育政策。“这1200元里,生育费1100元,产前检查费100元。到了2016年1月1日,报销费用将提高,顺产1200元,剖宫产2200元。”孟繁龙说,在校生咨询生育报销的多为研究生,大学生比较罕见。他表示,这样的报销政策不是鼓励大学生生育,而是为怀孕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