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成小学生存在口语交际障碍

  “一句简单的‘我要去厕所’,那个孩子支支吾吾说不出来,看着他面红耳赤的样子,我也不知道究竟要提供什么帮助。”说起前不久在班上碰到的事,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王慧直摇头。“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跟人精似的,什么都敢说,没想到我们之间却有了交流障碍。”采访中,一位语文老师这样告诉记者,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回答问题语无伦次、存在逻辑性问题的学生,并不少见。“这类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私下里交流没有问题,一站起来就莫名紧张型的。另外一种则是平时说话就没有逻辑,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说话总不在点儿上’。”印象中能言善辩的00后们,怎么成了不会说话的小孩?在天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的这份调查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数据——接近两成的小学生,存在口语交际能力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缺失主语、指代不明、逻辑混乱……

  ■ 不是语文好作文佳就会说话

  “重读写、轻听说”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依旧存在

  自从入校以来,某小学三年级的杨子一直是班上公认的好学生。尤其是语文学科,不仅每次考试都稳定在班级前三名,作文还多次成为范文,被同学们传阅学习。不过,如果要是用心跟杨子谈话5至10分钟,你就会发现,眼前这个小男孩说话时常常用“那什么”“嗯啊”“弄一弄”这些意思很不清楚的词汇,还常常在对方没有完全说完话的时候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插嘴”。

  印象中,我们往往把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画上等号。问卷调查中,超过80%的小学生同样支持这一观点。事实上,“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的常态环节,缺一不可,但“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这也让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能写好作文就足够了”,而不去理会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此外,这也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意愿并不强烈,被动的思考并不能激发他们举手的欲望,因此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等待答案,而不是“说”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其口语表达的能力可想而知。

  上周,某小学语文课上发生了这样一幕:整节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少,但叫来叫去,似乎都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这种情况我都习惯了。那些学生不仅是语文老师眼里的红人,而且学校的各大活动,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反正我的语文成绩不低,要不要举手发言,在我看来意义并不大。”刚考入初中的小志直言道。

  爸妈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刚从作业里抬起头的孩子,一手抄起iPad,对着上面的卡通视频一通傻笑——这个场景正在不少家庭中上演。走访中记者发现,伴随着减负的一系列措施,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得以缓解,可这省出来的宝贵时间,多数被电子产品占据。长时间盯着小小的屏幕,即便孩子们通过软件获得了新知,但家庭沟通也成了奢侈的事。

  “你要是不提醒,我真的想不到会这么严重。”女儿正在上五年级的王女士说,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么普及,原来她一直以为,让女儿在平板电脑上看看书看看电影是一种放松,没想到会这样。

  ■ 不会表达,并非那么简单

  不良情绪无法宣泄,而且会伴随终身

  不就是不爱说话吗?能有多大的事?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不会说话,真的危险吗?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王虹翔主任拿出了这样的数据:2013年针对小学生人群的相关咨询个案中,三分之二有关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2014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五分之四。“不少小学生易受情绪困扰,出现哭泣、发脾气、打人等行为。有一位男孩很喜欢学习,但不会与小朋友相处,常大声嚎叫,抢同学的东西,且情绪容易紧张,小朋友都不愿意与他玩;有个小女孩今年十一岁,从四年级起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家长一说她,她就躲进自己房间不理人……很多孩子不能接受批评,受到批评就大哭大闹或以消极方式对抗;遇到困难就逃避,甚至采取自杀、自残的偏激行为;不能合理表达情绪,遇到问题会发脾气甚至打人;心情不好时,拒绝上学或吃饭等。”王虹翔把上述问题归类于情绪管理能力差,而背后隐藏的原因,同样是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差。

  不会说话,同样存在隐性影响:小学阶段沉默寡言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容易变得更加内向,甚至产生自闭倾向。走入大学之后,面对第一次住宿舍,第一次照料自己生活等考验,容易遭遇人际关系的重重压力。几年前,被誉为“汉语四六级”的我国首个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开考。令人意外的是,某大学汉语言师范专业的几位学生表示在口语表达测试中,竟然有点措手不及。平时也没进行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可以说,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思想情感的基本手段,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未来社会的人才不但要有好的文采,还要有口才;不但要能说会道,还要有敏锐的听说能力和洞察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读写更重要、更实际,更为人们所迫切需要。

  父母

  没想到孩子不会说话,原因竟然是我们

  采访中,还有一种现象同样引人深思:存在口语交际障碍的孩子,他们的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的沟通能力,往往同样存在问题。

  “曾有一个高中男孩找我来咨询,说他现在和别人说话就会莫名紧张。询问之后,我发现他的家庭一直处于不良沟通状态。父母经常吵架,特别是经常出现侮辱性词汇,这让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之中。”王虹翔主任表示,“这个男孩告诉我,他特别羡慕那种和谐的家庭气氛,尤其是说话慢条斯理的人。”

  学生

  对自己的口语并不自信

  在“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评价”的选项中,有5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但想锻炼、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3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或差,提不提高无所谓”,只有不到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并相信自己会更好。更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考试又不考口语表达,不必过于重视,有时老师为了赶进度也是直接讲重点,对学生的回答、提问根本不重视。

  不难发现,从学生自身反映的情况到对教师的态度反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态度造成了当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不容乐观;另外,造成对口语表达缺乏重视的除了学生自身外,还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如果教师都不重视,又何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呢?

  专家

  语文改革首先要改教学

  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看来,现在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和观念出了问题。语文教学必须真正回到“语”和“文”上来,否则就破坏了文字和文化的传承。“‘说’是最基本的能力,如果很多人都不会说话了,寻根溯源,就是没学好语文。为什么没学好,是因为有个指挥棒——学语文是为了考试,学语文是为了考语文。考语文考什么,不考说话,只考一张卷子,那个卷子也不是真正的语文能力,其实也背离了语文能力。这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认为,高考改革首先要改语文,语文改革首先要改教学,教学改革首先改课堂。我们的语言是丰富美丽多姿多彩的,可是现在学生都是总结中心思想,背下来记下来,像公式一样。这样的语文教育不仅破坏了汉语文化的传承,而且破坏了学生的思维。”

  提供机会 使学生爱说

  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王虹翔主任建议,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说话训练的机会外,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上应适当增加说话作业的量,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在完成说话作业时查阅课外资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开展说话游戏,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开火车,说一到两句话,后一学生说的话既要能接上前一学生的内容,又不能偏离说话的主题。这种训练,不但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反应要快,才能接上前一学生的话题。还可以设置课前三分钟练说,抽出上课铃响后的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练说,说话的形式、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可以一人说,也可以两人合说,多人合说等等。对于说的内容,可提前准备。

  此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语言训练,要从多方面着手,家里也要创设孩子学语言的环境,还可适当参加社会大平台的活动。家长平时要注重和孩子交流,设计话题与孩子谈话,引导孩子学好语言,把握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段,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