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网联合猎鹰律师发布调查报告:劳动法知多少?

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公司违反相关劳动法的事情,而大多数情况我们并不知道公司违反了相关法律。对于劳动者来说运用劳动法去保护自身权益似乎只有在自己受到极端不公正待遇时才会想到,可见虽然我们有完善的法律去保护劳动者权益,但真正能了解劳动法内容并加以利用的人寥寥无几。近日,猎鹰律师APP联合问卷网进行了一次关于劳动法认知的社会调查,来自猎鹰的专业律师精选了12道和我们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员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从何时确立?75%的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是从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的当天开始,但实际情况是劳动关系是从实际用工日正式开始生效。对此,猎鹰律师的解释是: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条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一般情况下,用工日与劳动合同签订的日期是一致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情形,此时应根据法律的规定,以用工之日为标准。与此相类似的是,同样有75%左右的答题者认为试用期可以单独设立,那么猎鹰律师对此的权威解答是: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四款之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据此,试用期不可以单独设立或者签订。

 

 

虽然每个月发工资是一个月的头等大事,但其实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知道每个月的计薪天数是按21.75天算的。这些人若不是本身就是HR便是与曾经与HR掰着手指头算过工资的人了。

 

在涉及到薪酬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受访人群似乎头脑清楚的多。无论是关于工资的支付形式,如何支付加班费还是代扣公积金社保等问题,70%以上的受访者都能准确无误的选中正确答案。但这里着重强调一点,在受访人群中,仍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安排补休而不支付法定节假日的加班费。《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据此,用人单位安排职工法定节假日加班是不能通过补休而不支付加班费的。

 

有60%的受访者认为因为工作失误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情况需要承担违约金。其实这也是错误的认知,劳动者只有在违反专项技术培训服务器约定以及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金。当然我们可以考虑到员工因为工作失误造成单位损失,处于内心自责的原因主动放弃自己应得权利而去承担经济损失的情况。

 

 

最后关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在何种条件下有解除劳动关系的权利,受访者们对相关法律的理解依然有所欠缺。受访者中有50%的人选择了当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时,劳动者有权利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有60%的人认为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以及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时,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猎鹰的专业律师希望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能够了解: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之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据此,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及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的不属于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

另外,《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据此,如果职工只是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用人单位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同样的,如果职工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并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用人单位也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

 

中国是个法治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多少了解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利用法律武器充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到侵犯。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因为对法律细节的错误认知而无意当中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造成经济损失或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