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讯 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在合肥随机选择了3个社区:瑶海区车站街道、经开区方兴社居委、蜀山区家家景园社区,对100名社区居民进行邻里关系的问卷调查,3成居民不知道隔壁邻居的姓名。
邻居串门少见
在参与调查的100位社区居民中,在小区居住时间超过3年的占到了7成,其中4成以上居民居住时间超过5年,但邻里之间的了解并不深。
3成居民表示“不知道隔壁邻居姓名”,对隔壁邻居的职业、家庭人员状况也完全不了解。
何先生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每天7点半出门,晚上6点半到家。“工作太忙了,基本没有时间交流,也就偶尔在电梯里碰个面,来不及了解什么。”何先生说。
56%的居民认为,工作太忙是阻碍邻里关系的最重要因素。
因为平时“交集”很少,虽然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和邻居“经常碰面”,但有53%的见面是在小区楼下的公共场所,34%的居民是在上下班时经过走廊和电梯才和邻居碰面,仅8%的人在其中一方家里和邻居见过面。
“虽然住得很近,但关系不熟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到人家里去。”何先生记得邻里间相互串门的情形,只是在老家农村常有,“一个村子的人都认识,经过门前都叫到家里吃饭,热情得很”,但在城市,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各忙各的,也就没精力时间顾及太多。
碰面无话可讲
“您觉得小区邻里关系与过去比有变化吗?”100位居民中,25人回答“变得更加亲密”,33人觉得“变化不大”,剩余的42人认为“变得更加疏远了”。
除了“工作忙”的原因外,38%的人认为“大门常锁很少见面”是位居其次的原因。“工作忙没时间,但周末或平时放假,多数时候也懒得出门,宅在家里的情况多。”小林刚工作不久,平时有空闲时要么宅在家里,要么和朋友出去玩了。
“缺乏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话题”也被认为是阻碍邻里关系的重要原因。“小区里没有什么事,大家也没什么共同话题,即使有事基本上都在QQ群里聊”,小林觉得,现在大家都在讲朋友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大家都养狗,遛狗的时候可以交流,大家都跳广场舞,也有共同交流的话题”,小林认为,邻里之间尽管多次见面,但是“没话讲”很尴尬。
内心并不冷漠
虽然谈到“邻里关系的变化”问题,受访者经常采取“回忆”的方式回答,怀念小时大家同住一个院子时的感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希望改善邻里关系,使彼此关系更加亲密的愿望。
“在您和隔壁邻居之间,发生过彼此帮助的情况吗?”36%的居民表示彼此之间会经常帮助,偶尔帮忙的情况占到30%,有过一两次的占到了27%,仅有不到7%的人没有类似的经历。
超过7成的访客表示,遇到困难时经常或偶尔找邻居帮忙,有8成居民表示,当邻居遇到困难时自己会出手相助。
“住在一起是个缘分,我相信大家都希望邻里关系和谐。”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回答,但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成为困扰邻里关系的关键。
找个活动玩耍
“传统关系中的邻里关系和现在城市小区中的居民关系,本质上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差别。”安徽大学教授王邦虎认为,传统农业文明是静态社会,人们的生活空间相对封闭,生活方式相对单一,人们的社会关系相对稳定,“在这种关系中,就产生了与之匹配的熟人社会,大家作息忙碌都在一个节奏上。”
而现代城市社会,其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一个小区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性质、作息时间、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彼此之间缺乏交集,这就导致了关系的疏远和陌生。王邦虎认为,这可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经阶段。
“过去是相对固定的空间将人聚在一起,如今‘兴趣小组’或起到类似作用”,王教授认为,邻里关系的聚合离不开兴趣和话题的引导,社区工作者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小区居民的特点举办相应的社区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彼此的关系和需求度。
在问卷调查中,王教授的观点显然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在“您觉得哪些措施有利于加强邻里间沟通?”的问题中,56%的人选择了“举办小区活动或友谊比赛”,排在第二位的是“增加公益设施,提供交往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