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网络用语收进词典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6%的受访者会频繁接触网络用语,66.9%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57.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


与时俱进,


要对网络用语持包容态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既然这么多人使用网络用语,我们何不与时俱进对它持包容态度,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吸收过来。(教师张启山)


网络用语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互联网语言,灵活使用网络用语可以更好地与年轻人沟通,跟上时代步伐。因此,网络用语应该收进词典,与时俱进!(职员那些年)


网络用语是时代的产物,也不会过段时间就消亡。词典中很多词语不也是后来陆续收录进去的嘛?所以,不必用异样的眼光来看网络语言。(职员萧风)


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都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与青睐,只有那些极具画面感、幽默感,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甚至从虚拟网络来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的惯用词汇,这些词汇收录到辞典中无可厚非,这不仅体现了当代的语言特色,也是语言发展历程的关键一环。(职员寒羽)


取精去糟,


网络用语新颖但内涵不足


客观地说,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些网络词汇新颖、有趣和新鲜,但并没有多少文化内涵和底蕴基础,对于哪些词能进词典,还需做到严谨、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公务员张土新)


万物都有进化的可能,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对一些比较新颖且有意义的,在提取精华去糟粕的基础上,收进词典也未尝不可。


(公务员孙道成)


语言是发展的,应当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给力”。网络语言是规范化语言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渠道。当然,对于网络语言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照单全收。(会计师陈思哲)


网络语言良莠不齐,有的简洁易懂、生动传神,有的不堪入耳、哗众取宠,网民在使用中要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而不是坑人害己。(职员欣欣)


有待检验,看似新潮实则没有新意


或许是因网络用语太随意和不规范的原故吧,平时很少用或者几乎不用,看似新潮,多是对正规词汇词语的变异,没有多少新意,更不用说创意了,有待推敲和接受时间的检验。


(教师水酋长)


对待网络词语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一味接受。虽说编词典需要与时俱进,但在未被普遍认知及接受的情况下普及,反而不利于沟通交流。另外,编进词典的网络用词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能转瞬即逝。(职员那雨飘)


网络用语我用的最多的就是“亲”、“么么哒”,也是跟熟悉的人才会用。网络用语层出不穷,的确生动形象,但也要注意使用环境,不可乱用,收录字典,没必要吧,毕竟网络用语只是生活用语,不适合所有人和所有场合。


(市民油菜花)


谨慎使用,有些词语会误导年轻人


网络语言虽代表一种新生文化,但多是由年轻网友为提高打字速度,随心简化而成,虽有一定新鲜感,只适合在特定范围和人群中使用,适合调侃逗趣,在短期内不能成为主流文化,有些甚至会误导年轻人。若收入词典,势必影响正规语言的纯洁,甚至偏离文化正轨。


(市民雪菊)


对于网络用语是否收入词典,应该分别对待。对于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符合我国汉字使用习惯的,可以收入词典;对于一些格调不高,趣味低俗,侮辱性语言,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词汇不应收入。建议主流媒体谨慎使用网络语言,规范使用汉字,对读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职员悦溪)


有正规的词不用,非要去学网络词吗?比如灰机———飞机;造———知道,难道让孩子们在学习语言时用“灰机”代替“飞机”,用“造”来代替“知道”吗?(市民白百合)


词典等工具书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对人们使用语言产生深远影响,也关系到语言未来正确发展方向,有关部门必须对此慎之又慎、加强论证,对其规范引导,将合乎潮流、健康的网络语言收录进词典,让语言焕发新的活力,跟上时代。同时对污秽的网络语言,必要时要强烈抵制,引导人们自觉规避,保证语言的纯正与干净。(市民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