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官员成为“网红”,40.6%的受访者认为是个人炒作,39.6%的受访者认为是为人民办实事。55.9%的受访者认为,只要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官员成为“网红”也无可厚非。对于领导干部运用互联网思维为人民服务,62.9%的受访者期待他们耐心倾听民声、悉心接受民意。
只要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官员成为“网红”也无可厚非。有的官员站出来宣传地方旅游业,有的官员为家乡特产叫卖,他们就成了当地的活名片,省了明星代言费和宣传费,这是为民谋福祉,比坐在办公桌前拍脑袋下命令的官员亲切多了。通过网络媒体平台,不仅实现了宣传媒体互融互动,更达到社会效益的“倍增效果”。党员干部做好人民的“网红”变成新的挑战。
明星官员哪个时代都有,在网络时代就叫做“网红”官员,但是“网红”官员不能只想着“红”,更应该做的是人民的“网红”,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会比较受老百姓欢迎、拥护。明星官员说话老百姓会比较关注,有什么政策出台,通过他们的解读大家也会比较理解。网络社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服务方式。但要警惕不要把网络社会工具化,那样就可能成为一种炒作,得不偿失。过分的炒作只能是过犹不及。
党员干部做“网红”,彰显干部为民情怀,党员干部作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更应该牢牢抓住网络舆论引导的制高点,牵住网络舆论的“牛鼻子”,但在现实生活中个别党员干部却“谈网色变”,一些党员在网站“拒不谈网”,沉默的官微屡见不鲜。
老百姓都希望和欣赏有执政能力、办实事的领导干部,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现在一些地方对干部有相应的要求,要利用多种形式加强跟民众的沟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用网络、微信、微博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是最流行的方式,但还是要强调目的性,不是单纯为当“网红”而当“网红”,不是为了私利,而应该是为了公共事务。不能只对网络只当看客,不做说客,就怕“引火上身”,党员干部当“网红”,彰显除了为民服务意识,“网红”干部更要时刻把百姓常记心中,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领导干部运用互联网思维为人民服务,就要求他们能够耐心倾听民声、悉心接受民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高效地与老百姓互动,“网红”干部是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紧密联系群众、带领群众,前赴后继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最终众志成城走向辉煌。为民解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官员通过互联网发布的信息,会受到一定限制,因为这很容易被老百姓当成是官方的声音,所以官员发布的主要内容应该集中在宣传公共政策、解释政府行为等方面,其他方面可以有一些限制,包括发布个人观点。有些会引发巨大争论的“网红”官员,就是因为官员把互联网当成表达个人观点的舞台,结果老百姓认为是官方口径,引发矛盾和冲突。一些“网红”官员推销当地的特产、宣传当地的旅游景点,这些活动是值得提倡的。
“网红”的粉丝动辄成百万上千万,在网络上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能够做到一呼百应,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更要善于做一个正能量“网红”。“网红”干部既是信任,更是责任,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前头为民服务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