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受访者关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就在不久前,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从小唱到大的《二十四节气歌》,闪耀世界文化的舞台。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认为,“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敬畏。”有了世界遗产加冕,节气文化保护与传承更为顺理成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9%的受访者关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82.5%的受访者表示“二十四节气”有必要存在下去。

    全球化的今天,农耕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赢得世界的认可,更多的,或在于其间蕴藏的智慧而辽阔的宇宙、自然和生命观——这是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哲学思辨。在都市化的匆忙脚步中,安顿好现代人的“文化乡愁”,凝聚好中国人的“价值共识”,民俗文化不仅是绝佳的载体,更是不二的契机。

    在过去的2016年,越来越多沉没的民俗文化,正在被系统地打捞起来:10月27日,“晒秋”民俗申遗研讨会在江西婺源篁岭古村召开;7月15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传到宁明县,整个县城一片沸腾;2月份开始,厦门和马六甲携手,共同推进中国和马来西亚的送王船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也就此成为中马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渠道……带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正成为熠熠发光的民族瑰宝,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成为社会再生产中的文化资产。

    大年俗、小民俗,构成了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的壮阔图景,这是文化融合的承续之路。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坚持根本、不忘来路的前提下,中国民俗文化经历了新一轮的激活。这是文化自信的夯实之路。用顶层设计的话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氤氲在民俗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公德精神等,与新时期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当然,申遗也好,发展也罢,最终是让中华文化以软实力的姿势“走出去”,以文化人、文以立世。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走向融合与自信的中国民俗,正焕发出撼动人心的激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