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年终奖,就像老师辅导高考作文一样,虽然肯定会强调努力、认真,但一些“取巧”的技巧也不妨掌握。
虽然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年终奖已经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按照惯例,大多数企业将在1月发放年终奖——发还是不发,发多还是发少,成为一件让职场中人牵肠挂肚的事情。
关于这事儿,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淡定有人焦虑。今年也不例外,调查显示,上海企业员工的年终奖平均水平为2.3万元。相比而言,有的职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有人的年终奖是一本印满老板照片的台历,有人的年终奖是一条红腰带,还有人得了一张福利彩票……
别人的丰厚奖金很诱人,自己的微薄收入很寒酸——不满意,自然是源于比较。
2016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4%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年终奖不满意。关于重视年终奖的原因,53.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辛苦一年,应该劳有所得。调查同时显示,如果对年终奖不满意,55.6%的受访者可能选择跳槽,34.5%的受访者对单位的忠诚度会因此动摇。
年终奖,顾名思义是年末企业给予员工的奖励,也是一种劳动所得,但和员工基本工资又不尽相同,发与不发、发多发少和企业过去一年的效益有关,和员工个人业绩、从业的年限有关。平心而论,人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儿比较心理,关键是跟谁比、怎么比?比法不同,心理感受也截然不同。有的人比出了幸福,有的人比出了痛苦。具体到年终奖,如果我们只盯着数额,不考虑企业效益、个人差别,很可能就比出了心理失衡,比出了愤愤不平。
别人发再多的钱和自己终究没半毛钱关系,代入感越强,幸福感越弱。与其看着“别人家的年终奖”惆怅,不如脚踏实地提升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去赚比年终奖更多的钱。
当然,年终奖的作用,除了对企业员工的年终奖励,也是实现社会收入的再次分配。早有学者表示,在中国,目前年终奖只实现了第一点作用,年终奖二次分配的作用尚未凸显,“多者更多,少者更贫”的状况很普遍。
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年终奖,就像老师辅导高考作文一样,虽然肯定会强调努力、认真,但一些“取巧”的技巧也不妨掌握。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好总结和来年规划,讲好成绩表好决心;对单位来说比较重要的工作,平时要留心多留自己的“印记”,总之是增加存在感;还有,这个最简单,知道快发年终奖了,就先别休假了——正是表现的时候,人都不在岗位上肯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