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受访者认为抢票软件是变相“网络黄牛”

据粗略统计,今年至少有58家平台推出了火车票抢票软件,通常宣称平均收费30元就可以提升70%、80%甚至更高的抢票概率。此种抢票平台一出,受到部分网友热议。有专家认为,互联网购票平台的行为和传统意义上的“黄牛党”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区别。

加价者得票

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12306网站上发布的公告显示,2017年春运从1月13日开始到2月21日结束,网站购票预售期由原来的60天缩短为30天,窗口售票期由原来的58天缩短为28天。《2017年春运预测报告》指出,因受到客运需求增加、节前客流叠加、气象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2017年春运有可能成为“史上最难抢票年”。在此背景下,至少58家网站和手机软件推出了有偿抢票服务,且几乎都与保险和抢票套餐“捆绑”。

加价说明上声称,选择价格的档次越高,抢到票的几率也就越大。此外,选好车次和抢票套餐,消费者还可以购买“插队券”“加速包”等提升抢票成功概率。一张车票抢下来,要多掏几十元至上百元的服务费。

记者采访发现,市区不少白领都会选择这种抢票软件买票。小唐老家在湖北恩施,他在金华工作很多年了,回去没买到票只能坐飞机,现在他全力买返程火车票。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在订票软件上多花了20元购买了加速包抢票,可是已经过去三四天了,依旧没有抢到票。他说:“现在订票软件已经默认让我们购买这一类加速包,买了不一定能抢到票,但不买肯定抢不到票。”

记者在一款手机软件上选择购买一张火车票,系统显示购买成功率为54%左右;买了20个“加速包”之后,购买成功率变成了70%左右;在买了200个“加速包”之后,购买成功率已经接近100%。该火车票原价为150元,20个“加速包”价格为20元,200个“加速包”价格为170元,购买一张火车票的价格是该火车票原价的两倍多。

法律灰色地带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5.9%的受访者认为付费抢票不是一种合理的购票方式,30.7%的受访者认为合理。60.3%的受访者认为抢票软件是变相“网络黄牛”。

实际上,早在2013年春运期间,各大软件厂家就开发了专门的抢票插件。随后工信部曾紧急下发通知,要求360、搜狗、金山猎豹等浏览器停用抢票插件,认为这对不使用抢票软件的乘客来说有失公平。

然而,一位技术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的抢票软件已今非昔比。“机器人后台运行账号,和那些插件原理不一样,也没办法屏蔽。”他表示,目前只有一种可能的办法来阻止抢票软件,就是识别出“机器人”的IP地址并对其进行封禁,可是对大型网络公司而言,此举并不管用。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春运期间黄牛的出现有其合理性。春运期间的乘车需求井喷式爆发,而运力是有限的,总票量一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票难求”“供应远远小于需求”的状况。而此时,火车票公益性的定价和春运期间供求关系形成的价值相比,存在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黄牛有利可图的根源。

虽然黄牛是市场化的产物,但是作为关系民生的火车票,它的定价并不能完全交由市场和企业自己决定,还是要维持原有公益性定价。黄牛党的介入将可能对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造成极大的影响。此时,法律绝不能缺位。所以如果想解决黄牛对春运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加快完善法律,提高量刑和罚金,加大处罚力度。

黄牛党是春运经济乱象之一。虽然经济刺激靠消费,黄金周是“软消费”,如果不想堵车、排队,完全可以窝在家里当“宅男”“宅女”,吃泡面。但是春运可不行,这是“硬消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所以,从春运大潮中掘金的黄牛党等商家,其背后总有旅客的无奈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