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近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其中明确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46个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求达到35%以上。同时《方案》对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都提出了具体规划。然而调查显示,推广了17年的垃圾分类仍然效果不佳。如何破解垃圾分类的难题?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垃圾围城”日益严重,新《方案》要求部分城市强制垃圾分类
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共同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制定了路线图。根据《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前,将在部分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届时,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杨海英介绍:“明确实施强制分类的范围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一共有46个城市,主要考虑这些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市民素质较高,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工作,具备实施条件。对其他城市,《方案》中也鼓励各省(区)结合实际,选择具备条件的开展强制分类,同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各地新城新区也要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方案》规定,在上述城市中,强制的主体包括了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等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强制分类,仅对于公共机构和企业,并不包括居民。
对此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冯良介绍,这主要是考虑到居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是个漫长过程,将在法律法规正在完善的情况下,应使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
冯良说:“生活垃圾分类设计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方案提出了强制分类和引导分类同时开展的思路,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对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现行采取强制分类,对于城镇居民在目前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仍以引导分类为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垃圾分类成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和全民参与的程度。
刘建国说:“借用木桶理论做一些分析:法治是垃圾分类这个木桶的底,这个底目前还不是非常牢靠;全民参与率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垃圾分类成效的好坏。另外,板与板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有漏水的缝隙。”
新《方案》公布的大背景是我国垃圾围城的现象日益严重。去年秋天环保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来说,其中提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亿吨,即每个中国人年均生活垃圾的产量在0.138吨左右,也就是138千克左右。
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几年前就已经高达2万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北京日产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并且每年的垃圾量还在以8%的速度增长。调查数据还表明,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75万亩。
垃圾分类推广17年 效果仍然不佳
据记者了解,垃圾分类已推广了17年前。2000年,原建设部公布了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在此基础上,2015年又推出了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一共26个。2016年9月,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更是将“分类回收,促进利用”作为了基本原则。但垃圾分类的效果依然堪忧。
安徽蚌埠
近期,安徽蚌埠蓝天城小区设立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只要办理智能回收卡,分类投放垃圾都可以积分,兑换商品。
在这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三只大金属箱上标注了纸张、金属和塑料分类,每只箱子上都有详细的说明,比如纸类,是收纳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等,金属类,可以投放易拉罐、罐头盒等,塑料类,可以投放塑料牙刷、塑料包装、塑料杯子、塑料瓶等,旁边还有一个有害垃圾收集箱,用来收集玻璃、过期药品、化妆品等有害垃圾。
安徽睿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钱京说:“高于市场上的收购价格 纸张的收购价格现在是3毛,我们现在垃圾回收量,应该是每天大概有数百千克。”
办理智能积分卡,居民只需对垃圾进行称重,选择种类,粘贴标签,就可以在分类处理垃圾的同时,自动获得积分,积攒积分,可以兑换洗洁精、洗衣粉等日用品。
小区居民反映,这个系统的操作还是比较简单地,但是习惯很难改变,用积分的方式鼓励、刺激大家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心意很好,实施效果却也不太尽如人意。有居民说:“没有时间搞这些,要分类没有时间搞这些,不如一下都扔掉。”还有居民表示:“他这是北门,离我们远点,有时候也不在意,就随便扔了,不分类的时间多,我们家住南门。”
江苏南京
玄武区锁紧二村是一座老旧小区,也是南京推行垃圾分类试点的小区之一。记者这两天走访该小区,见到居民楼下分类垃圾桶里,垃圾依然有乱扔、不用垃圾袋、不袋装的现象。
锁金村街道工委委员余挺婷说,生活垃圾越多分的越乱。“垃圾换物”其实也不可能完全转变大家“嫌麻烦”的想法。
余挺婷说:“经常居民家里来人,就不一定按照我们说的分好,有些居民三十多年养成的,靠一朝一夕我觉得恐怕有些难度。”
河南郑州
在郑州,记者采访的几个居民区里,市民都回答无法做到垃圾分类,即使有的市民有分类的想法,也没有条件做到。有市民说:“很多时候它那个垃圾筒就没有分类。他就没有分类垃圾筒,全部是一个桶,往里面扔。”
郑州城市管理局环卫处薛芳礼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国内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将从政策上推进垃圾分类进程,但仍然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在推进中解决:
薛芳礼说:“从全国来讲,从世界来讲,是个难题。没有说哪种分类很成熟。尤其是作为国情这一块,起步也比较晚,尽管探索了十多年,但是国内还没有很成熟的模式。”
上海
上海也有相似的尴尬:1995年开始的时候,先按照“有机”和“无机”的方式进行试点,2008年又实行四色垃圾桶,分别对应“玻璃”,“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但调查显示,四分法收集的垃圾量仅占生活垃圾总量的3.5%。为了应对这一状况,上海又将“四分法”简化为“厨余果皮”和“其他垃圾”的“干湿两分法”。但是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发布的居民社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仅有6.5%的居民表示“完全实行了垃圾分类”,而高达32.1%的居民则“从未实行过垃圾分类。”
推广垃圾分类:奖惩结合、完善犯规、培养公民意识将成主流方式
201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1.1%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51.9%的受访者建议将垃圾分类与奖惩挂钩;47.5%的受访者建议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42.5%的受访者建议将垃圾分类与个人信用挂钩;39.6%的受访者建议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建立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2015年第一批2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中,部分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办法,包括惩罚措施,比如上海有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里面就规定,扔垃圾时再不分类,将面临罚款:单位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个人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去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也开始施行,同样强制要求单位和个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对于未按规范投放且拒不改正的,也将处以罚款。
记者了解到,《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是今年厦门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确定的正式项目,也是厦门首次专门针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立法。根据意见稿:垃圾不分类的,先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单位罚款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个人罚款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对于二百元以下的罚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或受委托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意见稿还特别规定,游客也必须“入乡随俗”,按照厦门的规矩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为了让垃圾分类措施能真正落实到位,此次厦门意见稿特别细化了监管责任,在明确市容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地位的同时,也针对不同区域、活动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辖区内的垃圾该何时扔、何处扔、如何分类、如何收集,责任人都要做好监督管理。有业内人士分析,强制分类政策的出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营造出一种必须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为早就这种觉悟的的人提供了实践“依据”,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才是关键。
今年3月起,福建莆田试水“公益+”垃圾分类法,在莆田万辉小区设置绿色环保站,打造垃圾分类样板。绿色环保站里的瓶瓶罐罐就是该小区垃圾分类回收的"成果"之一,小区居民可以将家里能够再利用的瓶瓶罐罐送到环保站的物品称重区称重,兑换奖励。
莆田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李章良认为,现在的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重视远高于过去,但对于很多人而言,重视更多的是集中在消费的前半段,即买得放心、吃得精致、享受得安逸,对于消费的后半段,也就是消费品转化为垃圾之后的处理很少关心。今后还需加大这方面的宣传,让更多人投入到分类实践中来。
李章良说:“生活垃圾的标志整个大概有两大类,还有14分类,这个我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能够知道我这一块东西到底属于哪一块,我应该扔到哪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