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这个词,在人们的反应里,并不是个好词。它往往代表了许多贬义的色彩,问卷网曾经做了个有趣的调研,将20多个有褒义有贬义的词混在一起,让人们随机选择3个词来作为“富二代”的标签。“嚣张”、“爱沾花惹草”“霸道”“好吃懒做”“无法无天”等贬义词占据了前五名。
而“温柔”“谦逊”“有教养”“善良”“有学识”“能力强”等词却以非常低的得票率,落在榜单尾部。
从调研可以看出,“富二代”在人们心中,似乎成了不好的代名词。前几日,王思聪接受了BBC记录片的采访片段在网上盛传。大家惊叹于一个“富二代”一个纨绔子弟,竟然在采访时对中国当下社会现状看的如此之透。和在微博上吊儿郎当的形象形成反差。在采访视频中,他睿智,分析问题深刻,还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让许多人对这个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富二代刮目相看。
但其实,这实际上对于王思聪而言,是很正常的。他自小被送到国外,在新加坡Swiss Cottage读小学,在英国Winchester College读中学,后在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读大学。家境优越的他从小受着比别人好的教育。在BBC中的他,或许才是真实的他。有教养,有学识,有思想。
而因为带着富二代的光环,王思聪不论做什么,都会被舆论无限的放大。
其实“富二代”这个形象的破坏,也离不开媒体功劳。每一次新闻事件,如果主人公开着“宝马”“奔驰”的跑车,都会在新闻报道中突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普罗大众对这个特俗群体的看法。
如果一个姑娘和自己的穷男友分手,最终选择了富二代,25.30%的人第一反应都是“这个姑娘一定拜金”。只有6.27%的人会觉得在一起也可能因为爱情。这也反应了社会舆论对这个群体的不公平。
其实富有和贫穷一样,富有,有时能给人正能量,有时却过犹不及,培养出了骄奢淫逸之辈。贫穷,有时候能磨练人的意志,但有时却能早就穷凶极恶之徒。不论富有或贫穷,其实都不过是外在的一种影响,最终一个人能变成什么样的人,也和自身有这莫大的联系。有时候富有,反而更容易造就优秀的人才,因为他们比普通大众更有机会接受优秀教育。(来自今日头条:http://toutiao.com/a61893477266789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