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受访者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

  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误会、摩擦在所难免。相比于“面红耳赤”的正面冲突,“冷暴力”正越来越多地在校园中蔓延。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讽刺(56.2%)、辱骂(51.4%)和嘲笑(50.2%)被受访者认为是最常见的三种校园“冷暴力”形式,47.9%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60.1%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会在当事人内心留下阴影。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22.4%,80后占51.7%,70后占19.3%,60后占4.7%,50后占0.9%。

  86.0%受访者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

  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其中15.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常见,70.2%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有。7.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从未出现过校园“冷暴力”,6.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来自山东济南的薛雅茹(化名)在一所寄宿制学校读高二,她和7名女生住在一间宿舍里。“有名舍友每天起床特别早,整理床铺时常常会把其他人吵醒”。起初,大家还会委婉地提醒,“到后来,干脆就不和她说话,晚上寝室的‘卧谈会’上,也没人接她的话茬”。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会再像小孩子一样当面争执。”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三的任磊表示,当同学间出现矛盾,表面上可能还和和气气,却会在心里“记上一笔”。

  校园“冷暴力”在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概率也有较大差异。数据表明,受访者认为初中阶段(69.6%)和高中阶段(55.7%)最容易发生校园冷暴力。22.9%和21.7%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更多出现在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也有2.8%的受访者认为更多出现在研究生阶段。

  河北保定某高中班主任马泽辉(化名)认为,校园“冷暴力”的发生和学生的心理年龄有很大关系。“初高中的孩子往往还不太成熟,容易斤斤计较”。同时,马泽辉觉得不同学习阶段的课业压力也会对校园“冷暴力”产生影响,“中学时期,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很多孩子的精神是紧绷的,比较容易受到‘刺激’。和同学发生矛盾后,也不会自主进行心理疏导和排解”。

  校园冷暴力往往隐藏在同学相处的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对人的心理造成压力,甚至伤害。

  任磊班里的一名同学,因为大学入学时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时常被其他同学嘲笑。“后来,他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任磊表示,其实当初“嘲笑”别人的同学也并非有意,却没想到在无形中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最可怕的是,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别人”。

  来自北京的曹冰洁是一名初中孩子的家长,“孩子回家时会对我讲学校发生的事。经常听他说,班里谁和谁又‘绝交’了。”曹冰洁说,所谓“绝交”,“就是一周不说话”。

  “我觉得冷战是最可怕的。”广州大二学生安鑫最怕和朋友“冷战”。“闹了矛盾后,谁也不主动道歉,即使上课被分在同一小组讨论,也不和对方说话。”他说,“说白了,就是因为要面子,才逞强不愿意道歉”。

  调查中,讽刺(56.2%)、辱骂(51.4%)和嘲笑(50.2%)被受访者认为是最常见的校园“冷暴力”形式,其他常见形式还有疏远敌对(39.0%)、冷战(36.4%)和话里有话言有所指(35.9%)。

  对于校园冷暴力与性别之间的关系,65.6%的受访者认为有关,其中27.0%的受访者觉得在男生群体中出现较多,38.6%的受访者认为在女生群体中出现较多。还有18.2%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与性别无关,16.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女生大都心思细腻,对各种人际关系问题更敏感,也就更容易疏远、敌对别人。”薛雅茹说。

  60.1%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会在当事人内心留下阴影

  表面上,校园冷暴力是因同学间的摩擦误会产生的,而在这背后,又有许多综合、复杂的原因值得关注。

  调查表明,62.1%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是自私之风盛行,缺少包容、互谅;59.9%的受访者认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导致孩子不会与他人相处;47.9%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其他原因依次为:不懂礼貌(32.2%)、老师对学生关注不够(29.5%)、不习惯集体生活与团队合作(27.7%)、彼此缺乏沟通(22.7%)、学校学习压力大(21.2%)、学校竞争激烈(19.7%)和人性原始的排他(16.6%)等。

  薛雅茹坦言,中学的“竞争环境”会天然使人将自己的同学视为“假想敌”,导致了校园“冷暴力”的多发。“比如几个‘学霸’间暗自较量,如果有人某次成绩超过其他人,别人就会出于嫉妒而在生活中给成绩进步的人冷脸”。

  马泽辉表示,绝大多数同学即使遭受了校园冷暴力,也“不当回事儿”,不会向老师或家长反映情况,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很多孩子被别人讽刺、挖苦后,往往一个人难过,最多只是找好朋友倾诉,不会轻易‘告诉老师’”。

  校园“冷暴力”,发生于细微而伤人于无形。如果没能及时制止,对人造成的伤害同样十分严重。调查中,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对人的影响主要有:会在内心留下阴影(60.1%)、对他人失去信任(53.8%)、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和团队合作(45.3%)、不利于形成健康正确的三观(44.9%)、影响学习成绩(41.3%)、加重青春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39.4%)、产生对社会的怨恨(34.2%)和甚至可能危及生命(19.1)等。

  薛雅茹表示,校园“冷暴力”对学习的影响非常严重。“一旦同学关系相处不好,在学校里常常会觉得不自在,上课也总是走神,想一些有的没的”。

  “同学的冷漠会让人不自信。”任磊觉得,当一个人长期处在校园冷暴力当中,会很容易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周围人干什么都好像在针对自己”。

  面对校园冷暴力,人们有哪些建议?调查中,67.3%的受访者建议增设校园心理咨询服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65.0%的受访者表示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宽容、大度的人格;51.3%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应在学生入校前进行素质拓展等团队建设活动;45.9%的受访者建议班主任、辅导员和家长定期找孩子沟通心理;19.8%的受访者认为问题会自然消解,无需额外干涉;17.8%的受访者建议为学生减负,适当减轻课业压力。


继续阅读

67.7%受访者支持用综合津贴取代“敬老卡”免费乘车

从6月26日起,上海市停止实行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的做法,改为给老年人发放综合津贴。6月27日,据上海多个公交车队反映,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下降了八成以上。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7%的受访者支持上海公交取消敬老卡免费,为老年人发放综合津贴的政策。59.2%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减少“不坐白不坐,白坐谁不坐”的非理性出行,58.0%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受访者中,00后占0.4%,90后占20.2%,80后占52.6%,70后占19.6%,60后占6.0%,50后占1.0%。


67.7%受访者支持上海公交取消敬老卡免费


调查显示,65.3%的受访者表示在上下班搭乘公共交通时,经常会遇到很多老年人,33.0%的受访者有时会遇到,仅1.8%的受访者很少遇到老年人。


就读于上海某重点高校的学生王鑫观察,平时公共汽车上的老年人的确很多,尤其是市内线路,由于学校离市中心较远,她经常需要长时间乘坐公交车,有时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但王鑫表示,只要遇到老年人没有座位,她都会让座。


“有些老人年纪大了,公共汽车颠簸得厉害时总怕他们摔倒。而且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不让座有被‘人肉’的风险。”王鑫说,遇上个别素质欠佳的老年人,为了避免争执,让座便成了必然的选择,“你不让座,他会不停拿眼睛看你”。


调查中,67.7%的受访者支持上海公交取消敬老卡免费,为老年人发放综合津贴的政策,16.3%的受访者不支持,16.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南京大学社会学副教授胡小武说,上海这一举措说明政府关怀老年人的具体方式不断调整,以实际需求为本,推进政策创新。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老年人自主出门、使用公共交通的频率在不断下降,因此,改发放综合津贴,能让老年人获得更实际的福利,更贴近实际生活。


王鑫认为,与上海的高额生活成本相比,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的交通费基本可以忽略。“但是敬老卡免费容易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部分老年人‘不坐白不坐’的心理不仅加剧了拥挤,还给自身安全造成了隐患。要真的起了争执,对老人家最危险”。


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可能存在哪些问题?57.3%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在拥挤中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57.1%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与其他人易产生“让座”冲突,53.4%的受访者认为加剧了城市公交的逼仄、拥挤,51.7%的受访者表示这是过度消费公共交通资源,42.1%的受访者认为可能出现冒用、蹭用“敬老卡”现象,32.0%的受访者担心可能出现老年人假装摔倒“讹人”的恶性事件。


胡小武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年轻人挤公交、地铁都很困难,更何况是老人家,容易在拥挤中受伤。此外,“争座”等事件可能引发老年乘客和年轻人之间的冲突,激化老年群体与整个社会的摩擦与矛盾,老年乘客占用公共资源这样的舆论指责,会降低老年人享受福利的社会预期,无形中加剧国人对老年群体的负面观感。而老年人社会形象的整体恶化,可能会阻碍国家敬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从而影响老年群体社会权益的有效保障。


现年75岁的戴大爷家住湖南长沙,享受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共汽车的福利。在他看来,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怀,也鼓励了老年人多出行,有助于身体健康。“人老了,不愿意动。有这个政策,我和老伴儿的确是更常出去遛弯儿了,对改善我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戴大爷说,大部分老年人对让座的行为是心存感激的。“我坐车的时候,如果站数比较少,一般都不会接受人家的让座,毕竟现在年轻人也不容易。反倒是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过分渲染老年人乘车恶性事件,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现在个别人觉得,不让座、不帮助别人反而是应该的了,这样其实也不好”。


胡小武说,很多时候,社会观念的改变、社会心态的形成是由个体案例效应的累加而导致的。老年乘客的负面案例越多,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争议就越发激烈,甚至会波及到政策层面。因此,首先要加强舆论对个案的有效评价,倡导公众对每个个案形成公允、客观的认识,用理性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对老年乘客“一边倒”的盲目谴责。


“此外,要加强老年人公共行为伦理道德的教育。整体而言,老年群体没有青年群体生存和生活压力大,因此也要引导他们充分理解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双方的和解。”胡小武指出,在一些一线城市,老年乘客也发出了“不需要让座”的理性声音。


59.2%受访者认为取消“敬老卡”免费会减少非理性出行


取消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地铁,59.2%的受访者认为会减少“不坐白不坐,白坐谁不坐”的非理性出行,58.0%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减轻城市交通压力,46.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避免社会资源浪费,39.1%的受访者觉得能减少乘客争端,26.6%的受访者认为这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22.4%的受访者认为这样不利于老年人出行,18.4%的受访者感觉会对老年人晚年生活产生影响,仅1.2%的受访者觉得没有什么效果。


对于上海的做法,65.4%的受访者认为要切实贯彻落实老年人综合津贴的发放,56.9%的受访者表示不能一刀切,可错开乘车高峰实施老年人免费优惠,46.0%的受访者表示对老年人群体关怀不能“打折”,要出台相关替代性乘车优惠政策。


年人乘坐公共交通的福利政策,多鼓励老年人出行。这种“错峰”的政策,能充分保障老年乘客的出行权利,同时也能有效缓解交通拥挤以及可能产生的摩擦。


“取消公共交通免费,并不意味着老年群体参与城市生活的权利降低了。要从完善街道安全制度、推进道路、人车分流等各个层面,全面改善交通体系,保证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和便利。”胡小武说,要鼓励全社会充分关怀和保护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不能光说老年人占用公共资源,他们的出行权利还是要有保障的,要在不断平衡老年群体和其他群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多方的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减少争议。


调查显示,64.9%的受访者支持上海的这一政策向全国推广,16.1%的受访者不支持,19.1%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继续阅读

81.7%受访者希望自家门口能开实体书店

  实体书店在经历前些年的倒闭潮后,又在各地悄悄地焕发生机。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的实体书店已不局限于买书看书,而逐渐升级为人们约会、聊天、分享知识的地标。公众怎么看实体书店?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0.8%的受访者认为实体书店对消费者仍然有吸引力。64.7%的受访者希望书店是分享知识的自由之地,48.6%的受访者则希望书店成为约会聊天的咖啡馆。

  80、90后年轻群体认为实体书店更有吸引力

  各种各样的电子屏幕代替纸质书籍已经不是新鲜事,然而,很多人在对新潮玩意儿追逐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承认,纸质书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阅读体验上仍然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无论是阅读效率、对视力的友好度,还是翻页摩挲时的仪式感,在精神追求愈加匮乏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重燃读纸质书的热情。

  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样一本书或一种内容,65.9%的受访者倾向于纸质书阅读,20.1%的受访者则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还有13.2%的受访者会选择Kindle等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来阅读。

  通过交叉分析发现,90后对纸质书的热情最高,选择比例为68.1%,60后对手机、电脑等屏幕的热情最高,选择比例为25.2%。

  那么,受访者对自己每年的阅读量满意吗?

  调查中,51.4%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其中9.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32.7%的受访者表示一般。13.9%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还有2.0%的受访者觉得不满意。

  人们对纸质书虽然兴趣不减,但对书店却未必保持热情。过去不到10年间,光合作用书店、上海的季风书店、厦门的晓风书屋等因经营不善不得不关闭部分门店的消息,仿佛还在昨天。再多人惋惜,也无法挽救传统书店的经营方式被市场淘汰的趋势。

  不过,调查揭示,70.8%的受访者认为实体书店这种形式对他们仍然有吸引力。交叉分析发现,越是年轻群体,如90后、80后,越认为实体书店有吸引力,而60后是对实体书店最不看好的人群。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北京美术馆店迎来了开业两周年纪念,店员表示,“书店开业以来经营状况良好,从读者人数和销售额来说,没有太大波动。每天大概会有百来人光顾书店,大多是年轻人。从晚上12点到凌晨6点的读者较少,平均20名左右。”

  三联韬奋书店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不仅在书店二层开设了咖啡馆,还会举办比以往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玩法更新奇的活动。除了新书签售会,海淀分店还在世界读书日当天举办“阅读马拉松”活动,参加者带上自己想读的书,现场读完后离开,活动持续24小时,还会给获胜者颁发证书。

  64.7%受访者希望书店是分享知识的自由之地

  记者在北京一家书店碰到了厦门大学法语系学生邢聪睿,她表示:“由于自己对原版外文书籍的需求大,再加上十分喜欢这里的阅读体验,所以会经常来这个实体书店。”她补充道,书店环境很好,书的种类齐全,书店格局设置合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读书,各区域的照明系统也不一样,一些小小的细节,看出了书店的用心。除此之外,在书店的礼品区还摆设着新颖的创意产品。这些创意产品设计独特、质量优良,对顾客也很有吸引力。读累了或读饿了,书店的二层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满足读者需求。”

  44.9%的受访者表示仍会经常去书店买书,其中7.7%的受访者表示每次都去。52.3%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去书店买书,2.9%的受访者坦言从来不去。

  由此可见,“去书店买书”已经不是大部分消费者去书店的主要目的了,他们更想获得更多体验。

  另一方面,无论是高调进驻苏州金鸡湖畔的诚品书店,还是开在上海衡山路的衡山坊和集书店,还是进驻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PAGEONE……这些新的实体书店不再像它们的“前辈”那样为地价发愁,也不再灰头土脸、拥挤逼仄,而是以华丽的面貌高调踏进最时尚的板块。咖啡、餐饮、沙龙、集会等功能的富集使得逛书店这件事变得更加年轻和时髦。

  调查中,64.7%的受访者希望书店是分享知识的自由之地,48.6%的受访者则喜欢书店成为约会聊天的咖啡馆,35.6%的受访者希望书店能定期举办讲座沙龙,33.1%的受访者希望书店能对不同生活方式有所展示,还有32.1%的受访者欢迎书店卖创意产品。书店俨然变成了城市商业中代表文化的符号。虽然能言者少,但围观者众,人气就是实体书店的新逻辑。

  据三联韬奋书店的店员介绍,读者提出最多的诉求就是希望书店能够提供可租赁的电脑,“除了查阅相关书籍的周边信息,还需要快速记录阅读心得。”在这位店员看来,书店已经是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学习和分享知识的“一个个点”,只有完善这个点的价值,才能让书店有长久的生命力。

  毫无疑问,这种汇聚人气的文化新场所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调查显示,81.7%的受访者希望自己家门口能有实体书店开起来。

  受访者中,22.4%的人为90后,50.4%的人为80后,19.0%的人为70后,6.2%的人为60后,1.9%的人为50后及以前。

继续阅读

问卷网调研:超过8成的人表示沪牌又贵又难拍

  沪牌难拍想必大家都知道。3月沪牌中标率仅3.8%,创下“史上最低”,再加上四月出台的外牌限行政策,导致上海四个标书出售点都大排场龙,之后再想拍沪牌只怕是更难了。

  问卷网针对沪牌问题,在网上随机抽取了1001名在上海工作生活,并且有买车意愿的受访者进行匿名调研,其中有77.82%的受访者拍过或者正在拍沪牌。而对于上海牌照贵不贵这一问题,仅有1.30%的受访者觉得沪牌不贵值这个价,13.69%的人觉得还能接受,剩下的受访者则纷纷表示沪牌太贵了。其中又有51.25%的人表示虽然沪牌很贵,但没办法还是得成为拍牌一族,另外的33.77%受访者决定放弃沪牌,上外地牌照。

  问卷网还对于有关黄牛代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人都决定自己来拍。而对于代拍价格方面,分别有超过4成的受访者觉得如果代拍价格低于五千和一万的话是可以接受的。10.99%的人表示两万以下也能接受,还有1.80%受访者表示,只要拍得到价格不是问题。由此可见群众对沪牌的需求度。


  三月中标率创下新低,四月的拍牌人数又创下新高。调研结果显示,80.42%的受访者都表示沪牌实在太难拍了,希望多开放一点牌照。

  据了解,参与拍牌的人数远远超出新车购买的增长速度,其中因政策变化而引发的恐慌性需求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拍牌大战,中标率也因此越来越低。拍牌应该视需求而定,理智拍牌。


继续阅读

58.9%受访者认为宠物医院收费太高

随着现代人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私人时间的减少,越来越多人会选择让宠物陪伴自己。宠物医院成为处理宠物“生老病死”问题的最重要场所。然而,宠物医院无资质经营、收费不透明、“天价”诊疗等问题的曝出,也让不少人产生担心。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3.9%的受访者预期一年在宠物身上花500~1000元钱,54.6%的受访者会给宠物上户口。分别有58.9%和57.3%的受访者认为宠物医院存在收费标准太高和价格不透明的问题。


调查中,有67.6%的受访者养了宠物,13.9%的受访者计划养宠物,18.5%的受访者没有养宠物。


胡春梅今年50多岁了,退休后的生活有些无聊,女儿花800元在熟人处给她买了一条刚出生的宠物狗。胡春梅每个月在狗粮上的花费超过200元。她在家附近的宠物医院办了一张卡,剪毛、洗澡可以打折,单次价格分别是80元和40元。


“价格其实不便宜,但还是剪了毛洗了澡之后比较好看。”胡春梅说,现在养宠物的人很多,去宠物医院的人也很多,多数还是以非医疗目的为主,如美容、清洁等。她觉得,现代人对价钱没有以前那么敏感了,肯花的钱比以前多。胡春梅预计一年要在宠物身上花超过3000块钱。


调查中,3.8%的受访者预期一年在宠物身上花超过3000元,18.0%的受访者预期花1000~3000元,33.9%的受访者预期花500~1000元,25.0%的受访者预期花200~500元,有19.2%的受访者预期花200元以下。


对于宠物的来源,38.5%的受访者是像胡春梅一样购买的宠物,28.2%的受访者是朋友赠送,16.6%的受访者是领养的宠物。


杨璨在上海工作时,曾养过一只流浪猫。猫大多时候都待在家里,不上户口也不会被人发现,但他还是在宠物医院的建议下给猫上了户口,并且为猫完成了防疫过程。


调查中,54.6%的受访者会给宠物上户口,45.4%的受访者表示不会。


陈蒙(化名)曾带自己的宠物猫去北京一家连锁宠物医院做绝育手术,没想到被“坑”了。“朋友去公立医院花费的宠物绝育费用一般在400元,不超过800元。”而她给宠物猫绝育却花了2000元,还是在办了会员卡的情况下。


调查中,58.9%的受访者认为宠物医院收费标准太高,57.3%的受访者认为宠物医院价格不透明,48.0%的受访者认为宠物医院医疗水平不够,47.1%的受访者认为宠物医院医疗资质待确定,37.2%的受访者认为宠物医院缺少监管,35.1%的受访者认为宠物医院出现医疗事故难以维权。


胡春梅认为,市场化的宠物医院更能满足个性化要求,比如要给宠物染什么颜色的毛发,剪怎样的“发型”,都更专业。


调查中,20.9%的受访者表示,除了宠物医院,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可以为宠物治病。


陈蒙说,带宠物去宠物医院不仅是出于信任,也是不知道还有其它选择。她在微博上看到不少人说畜牧站也可以治病。但是经过多方咨询,她还是更信赖宠物医院,因为宠物医院有更明确的指向性,而畜牧站服务对象以大型动物为主。


调查中,37.0%的受访者表示信赖宠物医院,48.9%的受访者认为市场化的宠物医院更能满足个性化要求。56.1%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过其他提供同样服务的机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