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的女性受访者是从大学开始学会化妆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65名女性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3%的女性受访者是从大学开始学会化妆的,23.5%的女性受访者从工作后开始,18.2%的女性受访者从中学开始。(3月7日《中国青年报》)

过去的人常说“女为悦己者容”,所以在某些“直男”眼里,年轻女性每年花数千元在“涂脂抹粉”上,就是为了取悦别人。可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老旧的“美妆观”已然被淘汰。而女性从大学时期或中学时期学会化妆,是值得支持与鼓励的。

必须明确,化妆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东汉蔡邕曾言:“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保持良好的妆容,既是对别人的尊敬,也是对自己的爱惜。先不论年轻女性可以通过美妆,向他人展现自己的心情、性格与成熟。每天妆后照镜子,发现今天自己“美美哒”,自信心与好心情也会随之出现,这对工作、学习、生活来说,无疑有好处。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大学生女性走入社会,一副得体、自信、成熟的面容便是最好的“面试法宝”。女性都是爱美的,试问一名不懂得爱惜自己的女性,又会投入多少精力爱惜自己的工作?当然,我们不必要求女性浓妆艳抹,但是保持浓淡相宜的面容十分必要,这也是让工作与生活充满“精致感”的一种表现。

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走进相对放松的大学生活,若不注重自律和修身,女性很容易走向不健康的边缘。现代的审美观,强调健康与时尚,学会化妆不仅仅是修饰脸庞,它能带动女性注意自己的肤质、身材、语言习惯等等。换而言之,懂得爱惜自己脸庞的女性,会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避免加班熬夜、风吹日晒、暴饮暴食,更自觉地运动健身、看书修养。我们鼓励大学女性学会化妆,关键也在于学会“打理自己。”

支持与鼓励年轻女性化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开设美妆课程,指导大学女性或者准大学女性如何化妆,学会搭配色号、眉型、发型,学会挑选安全、健康、经济、实用的化妆品牌,学会通过合理的运动、饮食搭配改变自己的形象。大学时期是进入社会前的缓冲期,通过必要的美妆培训,适应工作业务上的形象需求,也是一种职业教育。

54.3%的女性受访者从大学才开始学会化妆,这个数字看似很大,其实不大。鼓励年轻女性化妆,降低“化妆门槛”,还需要打破许多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

文/严奇

继续阅读

65%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反向过年”现象变多了

如今,一些常年在外的年轻人,不愿意赶在春运高峰回家过年,更愿意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过年,这一现象被称为“反向过年”。有人觉得让父母“反向过年”能节省成本,还能让他们体验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也有人觉得老人到外地过年有很多不便。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5名离开家中父母、常年在外的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反向过年”现象变多了。61.2%的受访者认为“反向过年”可以给父母提供出门旅行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更精彩的生活,63%的受访者担心父母旅途劳顿,身体吃不消。42.5%的受访者希望父母到自己所在地“反向过年”,常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希望父母“反向过年”的意愿最高(51.4%)。

61.2%受访者认为“反向过年”可以为父母提供出门旅行机会

某事业单位职员李阳(化名)是个北方人,去年嫁到了武汉。去年春节,她和丈夫要回两边老家走亲戚,感觉很辛苦。“今年过年我们不想再回老家了。但我是独生女,如果不在父母身边过年,他们会孤单。”李阳说,现在交通方便,她打算让自己母亲今年春节到武汉住几天。

26岁的曹亚萌在天津某国企工作,每年春节都会回老家佳木斯过年。曹亚萌发现,近两年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城市过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我身边有两个同事,一个去年结了婚,一个去年生了孩子,今年春节他们都把父母接到天津过年”。

调查显示,81.2%的受访者通常会和父母一起过年,65.0%的受访者觉得现在老人“反向过年”的情况变多了。今年春节,43.3%的受访者打算让父母到自己所在地“反向过年”,28.4%的受访者不会,28.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工程师郑文(化名)老家在湖北黄石,目前在深圳工作,有个7岁的儿子。郑文已经连续几年把家人接到深圳过年了。他告诉记者,春节从深圳回老家的车票比较难买,从老家到深圳的车票相对好买一些。

“对于一些有小孩的夫妻来说,带着孩子回家过年太折腾。”来自山西的张琰是一名全职妈妈,目前住在北京,她丈夫的老家在天津。张琰通常会回婆家过年,有时也把老人们接到身边过年。在她看来,“反向过年”更加方便,还可以让父母体验到不同地方过年的氛围。“可以在大家都返京以后再找时间回老家,既不用担心车票问题,也避免了和同事年前扎堆儿请假、领导不批准的问题”。

调查中,61.2%的受访者认为“反向过年”可以给父母提供出门旅行机会,让他们体验更精彩的生活,52.3%的受访者认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返乡奔波的麻烦,避免节后太疲惫,48.1%的受访者认为这样可以避开春运高峰,45.0%的受访者觉得这样有助于增进父母对子女生活的了解,减少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受访者认为“反向过年”的其他好处还有:省去一些走亲访友的时间,创造更多家庭团聚机会(34.8%),避免夫妻双方为回谁家过年而争吵(24.9%),避免回家过年被追问太多个人问题(21.1%),以及缓解大城市家政等服务行业“用工荒”现象(13.8%)等。

“‘反向过年’现象变多说明了人们对家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指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过年被认为同样可以家庭团圆,共度春节。他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有三层原因:一是子女辈在自己成家立业的城市有了较好的生活基础,有房子能够供父母过来居住。二是春节放假时间就一周,年轻人来回奔波,十分辛苦匆忙,让父母到自己城市比较方便,也可以同父母多相处一段时间,更能享受天伦之乐。三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大学毕业,更适应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生活。

在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受访者更希望父母“反向过年”

曹亚萌对于让父母“反向过年”存在顾虑:“我现在还和别人合租,父母来的话,住宿是个问题。虽然可以住酒店,但到底不如在家自在。而且我父母没有单独出过远门,如果让他们从老家过来,路上没人照顾,不太放心。另外,如果整个春节假期都在我这边,肯定没法走亲戚了。”

“我们希望父母退休后来武汉养老,春节正好让他们先过来适应适应环境,毕竟‘凡事预则立’。”李阳表示,她最担心的是父母是否能适应新环境。

调查显示,对于让父母“反向过年”,63%的受访者担心旅途劳顿,父母身体吃不消,50.1%的受访者担心父母自己购票和乘车乘机多有不便,48.7%的受访者感觉父母单独出行、没人陪护不安全。受访者的其他担忧还有:父母不能适应子女所在城市的生活(33.8%),不能走亲访友,缺少年味儿(32.4%),两代人住在一起,不自在(20.8%),夫妻双方为接谁的父母来闹矛盾(16.2%),以及安排住宿太麻烦(13.4%)等。仅4.4%的受访者对此没有担忧。

尽管考虑到会有一些不便,李阳还是倾向于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过年:“我在小城市长大,现在在大城市发展,又是独生子女,父母以后会经常跟我一起过年。”

调查显示,42.5%的受访者希望父母到自己所在地“反向过年”,17.8%的受访者不希望,还有39.7%的受访者表示都可以,看父母意愿。进一步分析发现,常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希望父母“反向过年”的意愿最高(51.4%),接下来依次是杭州南京等准一线城市(44.0%)、二线城市(35.6%)和三四线城市(33.9%)。

胡小武分析,在人口远距离流动、定居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已经不再拘泥于一处故乡。另外,相对于过年的各种形式,国人更加注重过年期间家人团圆。

本次调查中,44.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尽量回家乡过年,这是一种传统,19.5%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反向过年”更好,36.3%的受访者认为只要一家人团聚,在哪里过年都行。

“一家人幸福地团聚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在李阳看来,不一定非得返乡才能过年,“现如今交通这么方便,距离不再是主要问题。‘反向过年’是一种有时代特色的新方式,80后、90后见证了这个变化。”

张琰认为,虽然很多年轻人觉得只要和家人团聚,哪里过年都一样,但是可能在一些人尤其是老人看来,子女回家过年依然很重要,这种观念也应该被尊重。

受访者中,常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占34.4%,常住杭州南京等准一线城市的占21.1%,常住二线城市的占31.0%,常住三四线城市的占12.9%,来自其他地方的占0.7%。

继续阅读

72.4%的受访者对今年春运购票整体环境满意

春运抢票正在进行。今年,12306推出了在线选座、接续换乘、积分抵车票等便民和优惠服务。除此之外,今年中国铁路总公司还作出了很多努力来优化服务,比如减少验证码、降低图形识别难度等。这些措施,让这个春运的购票变容易了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春运,71.6%的受访者通过12306网站或App购买春运火车票。购票时,55.5%的受访者用了在线选座的服务。53.4%的受访者觉得今年春运购票比去年容易了,72.4%的受访者对今年春运购票整体环境满意,59.6%的受访者指出黄牛依然猖獗。

55.5%受访者用了12306的在线选座服务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淼(化名)每年春节都为买票的事情头疼。“我老家在山西省的一个小城市,交通不发达,飞机场、高铁站都没有。从北京出发的话,只有一趟行程10个小时的列车,这趟车的票也就特别难买。”张淼说,以前一到抢票的日子,他就设好闹铃,用电脑、手机App等同时抢,“但是一放票就没了,有了抢票软件后情况才稍微好些”。
今年,张淼直接在一款抢票软件上预付了订单,让软件帮忙刷票。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很多其他准备:“除了老家的城市外,临近几个城市的票我都在刷,能先到附近的城市也可以,再坐汽车回家。”

调查中,61.5%的受访者称已经购买了今年春运车票,38.5%的受访者还未购买。在购票渠道方面,通过12306网站或App购买春运火车票的受访者最多,占71.6%。其他渠道还包括其他售票网站或App(30.3%),自动售票机、火车票代售点或火车站售票处(27.0%),电话购票(11.7%),购买黄牛票(4.3%)等。

北京某高校学生张可(化名)已经购买了北京到沈阳的学生票。“之前一直用支付宝支付,现在听说12306的App有新功能就试用了一下,体验了微信支付和微信提醒,我随时都在查看微信,有微信提醒更方便了。而且感觉这次12306购票流程比原来简单,没有验证码了,比之前顺畅”。

今年12306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服务,购票时,55.5%的受访者用了在线选座服务,34.8%的受访者用了微信支付和微信通知,其他还有:接续换乘(30.5%)、积分抵车票(28.6%)、网络订餐(21.1%)、其他新服务(4.2%)。

北京某高校学生王志鹏每年都要乘坐高铁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多次。12306近期推出的便民服务,王志鹏都使用过。他感觉,总体还比较满意,但是网上订餐的服务只有套餐可以订,而且还是比较贵的套餐。

“12306今年推出的新服务都非常好,有了这些服务之后购票乘车会更便捷一些。”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董海军说,春运购票相对于以前已经有很大进步了,但还是会存在买不到票的情况,这时求助票贩子,却有票。

53.4%受访者觉得今年春运购票比去年容易

除推出新服务,今年中国铁路总公司还作出了其他努力来优化服务,比如减少验证码、降低图形识别难度等。调查显示,53.4%的受访者觉得今年春运购票比去年容易了,30.2%的受访者觉得没有变化,7.8%的受访者认为比去年更难了,8.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北京某高校学生李文(化名)已经在12306的App上购买了回河南的火车票。她告诉记者,使用12306的App购票时也会出现问题。“打开后刷半天刷不出来车次信息,一直很卡,有时候明明有的车次,却出来结果说没有这趟车,可能是访问量过大,也可能跟部分手机不兼容,希望之后能更加优化,体验更好”。

调查中,72.4%的受访者表示对今年春运购票整体感到满意,22.4%的受访者觉得一般,5.3%的受访者直言不满意。
“相关部门已经为降低春运购票的难度作了很多努力,人们不用为识别不了验证码犯愁,车次较多、买票难度不大的乘客还能在线选座,这些都很好,但是买票难的情况依然存在。”张淼说,“像我家乡这样的小城市,不在国家规划的高铁网络范围内,享受不到高铁带来的便利。”

张可回忆说,她有一次回家,可买的车次比较少,在12306上买不到票,不得不在火车站找黄牛买票,花了3倍的价钱。

李文认为,如果票刚开始售卖一下子就没了,肯定有黄牛在抢票。

春运购票还存在哪些阻碍?调查中,59.6%的受访者指出黄牛依然猖獗,46.2%的受访者认为退票手续费高,40.5%的受访者觉得放票规则不合理,24.6%的受访者指出电话订票程序过多耗费时间。

王志鹏希望订餐的选择可以丰富一些,“而且一份太多了,根本吃不完。减少一点分量,降低套餐价格更好”。

“高铁线路从规划到建设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不可以应用大数据等手段,对于抢票难的地区,加大供应,调整原有的火车线路,满足当地人群出行的需要?”张淼提出建议。

董海军指出,现在人们大都在网上购票,比较方便,但是还有很多人对网络购票的流程不熟悉,操作不熟练,一方面应该让他们掌握方便的购票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优化他们熟悉的电话购票等方式。他还建议进一步优化放票机制。“另外车站的管理,比如进出站的设计可以更人性化一些,增加指示牌、向导人员等”。

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3.4%,二线城市的占49.9%,三四线城市的占16.1%。


继续阅读

62.7%的受访者点外卖时遭遇过菜品分量缩水

  外卖的菜量没有实体店的多、拿到的菜品和商家网上图片相差甚远……外卖平台火爆的同时,外卖菜品也常常遭到消费者吐槽。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网络餐饮服务者、第三方平台及送餐人员等进行了规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7%的受访者点外卖时遭遇过菜品分量缩水。61.6%的受访者关注《办法》的实施。更好地规范网络餐饮服务,60.7%的受访者建议建立违法商户黑名单,在各平台间共享,57.0%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外卖商家的准入机制建设。
 
  受访者中,00后占1.8%,90后占29.3%,80后占48.2%,70后占14.9%,60后占5.0%,其他年龄段占0.9%。
 
  62.7%受访者点外卖遭遇过菜品分量缩水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的楚一凡特别喜欢吃学校附近一家面馆的茄丁肥肠面。一次她在宿舍点外卖,发现这家面馆入驻了外卖平台,就果断选了茄丁肥肠面,没想到送来的面比平时在店面吃的少了很多。“平时在店里我几乎吃不完,而这次我全都吃完了还不太饱”。
 
  后来,楚一凡发现,随着外卖的火爆以及入驻外卖平台商家的增多,外卖分量缩水的情况更为普遍了。“尤其是那些打折力度特别大的外卖,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情况。我饭量算小的,在食堂两个菜一两饭就够了,可很多外卖我都吃不饱”。
 
  调查显示,42.5%的受访者经常点外卖,49.8%的受访者偶尔点外卖。 62.7%的受访者遇到过外卖菜品分量缩水的情况。
 
  熊志远在某科技公司做技术研发,有时加班错过了饭点,或者想换口味就会点外卖,平均一周会点1~2次。他有次在公司附近的饭馆点了一份鱼香肉丝盖饭,觉得味道不错,就带了一份回去给同事。“同事打开餐盒后,我发现菜量比我在店面时吃到的少,而且胡萝卜丝、青椒丝明显多,肉丝少”。因此,他再也没去这家饭馆吃过饭。
 
  楚一凡说,她后来进那家面馆问过店员为什么外卖的食物分量不够,刚开始店员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装错盒了,后来又说不可能差分量。“我觉得跟他们理论也讨不回说法。后来再遇到外卖缩水的情况,我会给商家差评。”她直言,“凡是在我这儿上了黑名单的,我就再也不点他家的外卖了。”
 
  调查显示,遇到外卖菜品缩水,45.6%的受访者会向卖家所在的平台投诉,43.9%的受访者索性不再点这家外卖,40.9%的受访者会给卖家差评,40.1%的受访者会联系卖家解决,6.5%的受访者选择不了了之。
 
  60.7%受访者建议各外卖平台共享违法商户黑名单
 
  “不光是外卖缩水,我还遇到过实物和照片严重不符的情况。”楚一凡说,有一次,她点外卖看到图片上显示的大盘鸡色泽鲜亮、肉块大,结果收到的菜品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诱人。
 
  熊志远说,他曾在收到外卖后,发现菜已经特别凉了,还得自己再用微波炉加热。
 
  调查显示,除了分量缩水,49.8%的受访者遇到过外卖送到时已经变凉的情况,45.8%的受访者遇到过外卖口感没有实体店好,42.1%的受访者遇到过实物和照片差距过大。受访者遇到的其他问题还有食物不干净、质量不佳(30.4%),送餐严重超时(22.0%),菜品不符合备注的口味(18.8%),送餐人员服务态度不好(7.0%)等,仅有4.0%的受访者没遇到过任何问题。
 
  2017年11月6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调查中,61.6%的受访者表示关注《办法》的实施。
 
  “我看到一些新闻,现在对网络餐饮服务有了明确的规定,希望这些规定能够切实地执行和落实。”楚一凡指出,现在对第三方平台缺乏系统性的监督和管理。她还建议加强对外卖送餐人员的培训,要保证送餐过程中食物不受污染。
 
  “现在外卖平台很多,但平台之间是否可以进行信息联动?比如一个商家在某个平台上收到的投诉特别多,这也应该影响到他在其他平台的经营。”在熊志远看来,以后会有更多商家开展外卖业务,相关的准入门槛也应提升。
 
  对于更好地规范网络餐饮服务,调查中,60.7%的受访者建议建立违法商户黑名单,在各平台间共享,57.0%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外卖商家的准入机制,55.2%的受访者希望对外卖商家的巡查常态化,46.2%的受访者期待对不良商户的监督举报渠道更畅通,29.5%的受访者认为要惩处商家找“托儿”给好评的行为。

继续阅读

55.4%的受访大学生为人情消费苦恼

       在大学里,人情消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或出于礼貌,或出于功利目的,人情消费成了大学生日常开销中的一笔重要支出。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7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大学生为人情消费苦恼。58.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人情消费会在学生之间形成关系圈和小团体。69.7%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
 
  受访大学生表示朋友生日及其他纪念节日的人情消费最多
 
  目前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付柚(化名)每个月都有人情消费,“毕业季和期末多一点,平时相对少一些”。
 
  现在在河北省做公务员的刘帆(化名)毕业于天津的一所高校,她说在上学时,每月的人情消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大二、大三社交圈比较广,学期初和期末时聚餐特别多,有时一个月有一两次,要是再赶上好朋友过生日,一个月得有小一半开支花在这上面”。
 
  本次调查中,46.4%的受访大学生每学期有1~2次人情消费,38.6%的受访大学生每学期有3~5次人情消费,12.1%的受访大学生每学期有5次以上人情消费,2.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一学期一次人情消费也没有。
 
  数据显示,67.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平时人情消费占总支出的10%~30%,18.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这一比例在10%以下,14.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比例在31%~50%,0.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比例在50%以上。
 
  今年23岁的高宇正在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上学,他粗算了一下自己在人情消费上的支出,“每个月300元左右,主要是同学过生日送礼物以及宿舍聚餐”。
 
  厦门大学大四学生严一(化名)表示,同学过生日、学生组织聚餐都会有人情消费。“我曾经是学生会的部长,有时举办完大型文体活动,我就会请部员们喝奶茶,再买些零食来犒劳大家”。
 
  大学生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有人情消费?朋友过生日或其他纪念节日最多(67.0%),然后是同乡聚餐聚会(66.4%)。其他的情况还有:毕业送别(44.7%)、学生组织换届(38.5%)、求人办事(28.5%)和评奖评优(22.2%)等。
 
  “如果是同乡聚会或同学过生日一起吃饭,我觉得还好,毕竟能增进感情。”但刘帆觉得,有些时候人情消费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困扰,“大三时我成为学院一个学生组织的负责人。按照惯例,我要分别请上一届的师兄师姐、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以及学院其他学生组织负责人吃饭,感觉有的就不是很有必要”。
 
  调查中,55.4%的受访大学生为人情消费苦恼,25.9%的受访大学生不会,18.7%的受访大学生说不好。
 
  69.7%受访大学生建议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
 
  在付柚看来,人情消费可以更好地维系人际关系,“和一些朋友相处得来,也愿意相互赠送礼物、请吃饭,只要遵循本心就好。”但付柚也表示,身边有些朋友过于在意人情消费,“好像不花钱就没法正常交流一样。”她觉得这样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带着很强的目的性。
 
  对于人情消费,57.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是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47.3%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可以扩大人脉关系,46.2%的受访大学生通过人情消费来沟通感情、增进友情,41.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可以对人情世故有一些了解。其他的一些看法还有:要理性消费、适度即可(36.2%),是不良风气、需要抵制(23.0%)以及是日常的一种休闲放松,不必太在意(11.2%)等。
 
  “一点人情消费都没有也不正常”,但刘帆觉得,如果在人情消费上乐此不疲,很容易导致攀比和浪费,“比如这次你请我在一家饭馆吃饭,下次我就得请你去一个更高档的地方,这样就会恶性循环”。
 
  当被问到人情消费的影响时,58.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会在学生之间形成关系圈和小团体,53.7%的受访者觉得会导致同学之间的攀比,49.6%的受访大学生担心在校园内形成金钱至上的风气,43.6%的受访大学生觉得会形成奢靡浪费,此外也有7.6%的受访大学生觉得没什么影响。
 
  严一认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人情消费的分寸。“有的同学,家庭条件一般,用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去满足人情消费的需要,就很不合适了。还有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如果你给一个跟你关系一般的朋友一份很贵重的生日礼物,就意味着对方得在你生日的时候还送一个价位差不多的礼物,这就给对方增添了压力,反而不利于建立友谊”。
 
  刘帆建议大学生养成制定消费预算的习惯。“上学时家长会一次性给我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我会给学期初和期末这两个时间段多留出一些预算,其他时间段不必要的支出就稍微控制一下”。
 
  付柚认为,大学生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人情消费,“比如老乡会每年至少包括迎新、新年和送毕业生3次,并不需要每次都参加。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安排好生活。人情消费是增进人情味儿的助手,不能最后变成自己的负担”。
 
  对于人情消费,69.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53.3%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制定消费预算,避免不必要的开销;还有50.1%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家长限制学生每个月的零用钱。
 
  受访大学生中,在东部地区上学的占48.9%,中部地区的占37.8%,西部地区的占13.3%。(见习记者 孙山 实习生 王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