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受访者认为睡眠质量差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大

近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7年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睡眠质量直接决定着人们工作学习的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睡眠浅(45.8%)、早晨醒来过早(28.5%)和难以入睡(28.1%)是最困扰受访者的三种睡眠问题,49.2%的受访者认为睡眠质量差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大,44.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加强锻炼改善睡眠质量。

受访者中,00后占0.6%,90后占17.0%,80后占54.5%,70后占20.3%,60后占1.4%。

37.1%受访者平均每天睡7小时

本次调查中,8.1%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睡眠质量非常好,45.3%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好,30.3%的受访者觉得一般,1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睡眠质量较差,1.4%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差。

“30岁之后,明显觉得睡眠质量不如从前了。”1986年出生的蔡严崇(化名)在北京做公务员,最近他觉得入睡越来越困难,“总是在床上躺一个多小时才能睡着”。

在北京某广告公司工作的李樊婕说,自己的作息时间非常不规律。“忙起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等工作告一段落,又可能在家里睡一整天”。

“每天凌晨一点睡觉是常态。”广州某高校大三学生陈文泽(化名)表示,大学期间自己的睡觉时间“不断延后”。“以前23点就准备休息了,现在即使到了零点,也觉得‘还早’”。

调查显示,41.3%的受访者在22点到23点之间睡觉,在21点至22点和23点至24点之间睡觉的分别占23.1%和23.2%。也有3.9%的受访者在21点之前睡觉,8.5%的受访者24点后才会休息。

“晚上睡得晚,早上还要照常上班。”最近失眠一直困扰着蔡严崇,他的睡眠时间也因此少了两个小时。

“晚睡大多时候也是出于无奈。”陈文泽表示,每学期初,自己都会定下“早睡早起”的目标,“但随着课程的加紧,事情越来越多,往往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数据表明,83.1%的受访者每天睡眠时间在68小时之间,其中6小时、7小时和8小时的分别占22.7%、37.1%和23.3%。还有3.3%的受访者每天睡眠时间为9小时或更多,4.8%的受访者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睡眠浅、早晨醒来过早和难以入睡是最困扰受访者的睡眠问题

“我已经很久没有深睡过了。”来自湖北仙桃市的陈洁几个月前刚生了宝宝,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她每晚都要醒来三四次,检查孩子是否需要喂奶或更换尿布。“稍有动静,我立马就会醒过来”。

“舍友常常被我的鼾声吵醒。”陈文泽则被打鼾困扰,“不管是出于自身健康考虑,还是为了减少对别人的影响,都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醒得越来越早。”家住北京的60后赵越泉表示,很羡慕那些能睡“大头觉”的年轻人。“早上5点会准时醒,哪怕依然很累,却很难再睡着了”。

调查中,睡眠浅(45.8%)、早晨醒来过早(28.5%)和难以入睡(28.1%)是最困扰受访者的三种睡眠问题。其他睡眠问题依次是:半夜易醒(24.3%)、失眠(23.7%)、嗜睡(16.8%)、打鼾(15.8%)、猝睡症(6.3%)、磨牙(5.5%)和梦游(5.0%)等。
“工作太忙,就会睡不踏实。”李樊婕坦言,睡眠质量不佳的原因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如果第二天有很重要的安排,前一天便往往睡不踏实”。

陈文泽则表示,平时缺乏锻炼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一大原因。“在办公室或教室里,一坐就是一天。即使到了假期,也常常宅在屋子里不愿出门”。

造成睡眠质量不佳的原因有很多。调查中,49.2%的受访者将原因归结为工作学习压力大,43.7%的受访者是因为作息时间不规律。其他原因还有:生活中遭遇了不愉快的事(37.4%)、平时缺乏运动锻炼(32.4%)、年龄增长(25.4%)、周围环境太吵闹(23.1%)、睡前暴饮暴食(13.8%)和高血压等疾病带来的影响(5.3%)。

睡觉前,人们通常有哪些习惯?调查显示,52.8%的受访者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34.9%的受访者会在睡前看电影、电视剧或综艺节目,32.5%的受访者喜欢听音乐,27.0%的受访者习惯在睡前和别人聊天,23.3%的受访者常在睡前思考问题,23.1的受访者有睡前读书的习惯,还有18.0%和12.7%的受访者分别会在睡前听广播和吃东西。

蔡严崇睡前,会用手机播放一些轻音乐,他认为这样“更有利于睡眠”。

赵越泉的床头常年摆着一本《红楼梦》,“躺在床上,随便翻看几页,心很快就会静下来”。

47.8%受访者会在白天犯困

“连续熬夜之后,脸上会不停地‘爆痘’。”李樊婕说,“这还只是表面上的问题,熬夜对身体内在的伤害是更严重的”。

陈洁则表示,睡眠差让自己的情绪也变得不稳定。“常常会觉得焦虑不安,也比以前更爱发脾气了”。

而在陈文泽看来,睡眠不好最大的影响是降低学习效率。“比如很难集中注意力,上课经常不自觉地‘开小差’。”曾经有一次备战考试,陈文泽连续一周每天只睡4个小时,“即使醒着,脑子也完全转不动了”。

长期睡眠不佳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本次调查中,4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在白天犯困。其他影响还包括:思维迟钝(46.0%)、心情较差且暴躁易怒(39.9%)、创意灵感匮乏(31.9%)、免疫力降低(30.6%)和工作学习效率降低(25.0%)等。
45.5%的受访者会因睡眠不佳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要改善睡眠质量,陈文泽希望自己能回归健康的作息,“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

赵越泉最近则在加紧锻炼身体,他表示,白天多做些运动,既能出汗排毒,又能让“晚上睡得更香”。

要改善睡眠质量,53.3%的受访者认为要保证睡眠时间,44.5%的受访者建议平时加强身体锻炼,43.3%的受访者建议按时入睡,42.3%的受访者建议保持好心情。其他建议还有:睡前洗个热水澡(38.7%),更换更舒适的床上用品(30.0%),睡前不再考虑工作学习的事(27.2%)和适当服用安眠药物助眠(3.4%)等。

“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不要透支身体。”李樊婕说,“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继续阅读

94.7%的受访青年有过压力自我复制的情况

如今 ,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的节奏也不断加快。很多人表示,压力如泰山,挥之不去,只会越来越重。

另外,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4岁~35岁年轻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7%的受访青年有过压力自我复制的情况。52.3%的受访青年认为强行压制焦虑致使压力叠加导致了“压力自我复制”。打破压力自我复制,61.2%的受访青年建议制定合理目标,不苛求完美。

可见,压力在年轻人身上随处可见,压力得不到排解还会导致心理疾病,因此要引起重视。那么压力大应该如何缓解?

睡觉之前关上所有电子产品

睡觉之前你要理清你的思绪。这可能是所有这些方法里最难做到的。充足的睡眠(一般是7-8个小时)可以使你从压力中解脱出来。而要想获得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关掉电视,电脑和手机吧。

学会自我调适

紧张以及充满压力的工作很容易让人滋生孤立的无助感。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的放松自己,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宁静。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白领应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下班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朋友聊天;双休日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

另外在工作中也可以放松,如边工作边听音乐;与同事聊聊天、谈谈笑话;在办公室里来回走走,伸伸腰;打开窗户,临窗远眺,做做深呼吸等等。同时在复杂紧张的工作中,应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宁静,俗话说“心定自然凉”。这就要求白领应养成开朗、乐观、大度等良好的性格,为人处事应该稳健,要有宽容、接纳、超脱的心胸。

压抑感情的宣泄

刻意回避烦恼反而会让人焦虑不安,压制情绪会让压力内生化,从而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回避并不是最佳策略,越是回避,事情就会变得越糟糕。对造成压力的事件采用积极的方法应对,就能增强对它的掌控能力。

吃对食物

焦虑会让我们的身体乱作一团:胃口也会跟着改变。为了给身体提供所需的支持,应该选择富含维生素B和Ω-3等营养元素的食物,并配以健康的全谷物碳水化合物。研究证实维生素B与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关,而Ω-3可以减少抑郁症和焦虑症。全谷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调节体内五羟色胺——一种让我们“感觉良好”,并保持心态平和的神经递质——的水平。

不过要注意,吃含糖量较高和加工的食品会加重焦虑症状。

继续阅读

74%的成年美国人计划在明年购买健康或健身设备 智能手表受热捧

OFweek医疗网讯 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74%的成年人计划在明年购买健康或健身设备。这些有购买意向的人中35%想要购买智能手表。该结果是消费技术协会(CTA,其前身是消费电子协会)通过对1001个美国成年人进行在线调查得出的,调查时间是今年8月20日到9月2日。

  紧随智能手表之后,下一个最受欢迎的类别是健身相关app,30%的人表达了下载意愿。27%的人表示他们计划购买一个专门健身追踪设备,27%想要购买智能服装,23%的人想购买睡眠追踪设备。

  CTA高级市场研究总监史提夫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CTA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都清楚的表明健康和健身设备能让消费者感到它们能帮助其更成功完成个人健康和健身目标并追踪进展,同时他们的生活正在被这些设备改善。

  CTA将用户最初购买原因不同的两类人(用于健身监测还是用于健康监测)进行对比。他们发现出于健身原因购买设备的用户主要想监测热量消耗占比61%,其次是监测心率(52%)、步数监测(42%)、距离监测(34%)和血压监测(23%)。然而,出于监测健康原因购买设备的用户中,58%用于心率监测,其次才是热量消耗监测(48)、血压监测(47%)、步数监测(28%)和距离监测(21%)。

  接近半数的消费者(44%)表示是受家庭或朋友的影响才决定购买健康或健身设备。17%的人受在线建议的影响,11%是因为医疗专家的建议,还有4%的人是因为公司健康项目的影响。

  CTA还发布了健康和健身设备销售预测数据。该组织预测2015年健康与健身设备销售额将达到18亿美元,活动追踪设备占比最大。与去年相比增长18%,预计2016年的增长率为10%。


继续阅读

三地调查显示:轻生者中青年群体和学生占比高

今年7月28日至10月29日,东莞3个月内发生3起烧炭自杀案,9人死亡。有多少人会在意:他们到底为何放弃生命?他们究竟为何在生命的长跑中提前冲线?

中山大学成建定教授等人,对2010~2013年东莞发生的所有自杀案件进行的法医学分析,或许能展露冰山一角。4年间,东莞共计有1000人自杀身亡。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工作压力,其次是感情问题,还可以归因于自身疾病、家庭纠纷、厌世、经济压力、精神心理障碍、孤独、学业压力等等。

而来自深圳、佛山两地的专家、学者调查显示,大学生乃至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杀意念甚至自杀尝试,尽早识别学生自杀风险意义重大。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法国人吕凯特的话无疑是个警醒。

11月18日凌晨,29岁的陕西人武雯雯在东莞凤岗镇的一家五金科技有限公司宿舍6楼坠楼,留下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工作都做不好,没意义了。”仅仅因为工作失误被批评,需承担工厂损失,她放弃了整个世界。

曾任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主任的成建定和他的学生张凯、曲旭东等人,不久前对东莞2010年至2013年的所有自杀案例进行了法医学分析,4年间1000人自杀身亡,数字惊人。

凌晨零时

最多人轻生

10月29日,29岁的陈自红被发现已和两名网上相约的男女,在东莞厚街一家酒店烧炭自杀。两年前和妻子离婚后,他舍不得妻子,也舍不得孩子,他的世界就再也容不下别人。

时光依然流逝,生活还得继续。他们冰冷的躯体化作尘土。最终,他们成了法医报告上的一个数字。这样的数字,在中山大学教授成建定的手上有无数个。他认为,从法律上讲,自杀是个人行为,对其他人和社会不会构成直接危害,但从全社会来看,自杀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对自杀进行干预,是重要的课题。

分析报告指出,东莞这1000例自杀案件经过了尸体检验、现场勘验、调查走访,排除了他杀、意外、疾病等情况,全部确认为自杀。研究人员表示,自杀高峰是深夜零时,这是旧的一天结束、新的一天开始;自杀最少时刻为凌晨2时。

此外,自杀高峰月份为3~6月,其中5月份例数最多,有105例;自杀低谷月份为11月至次年2月,其中11月份例数最少,为45例。研究人员认为,春节之后,人们很快找到新工作却难以适应,使得他们容易出现悲观、无助等情绪。

令人疑惑的是,其中的922例自杀者中,选择了月圆以及前后(每月农历十五前后)两天共计5天内,自杀的有187例,占了4年总数的20.3%。

研究人员将922名自杀者在这4年内每年12次月圆前后的分布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此前国外有研究认为,月球的引力能像引起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引起“生物潮”,可能会使人易于激动和兴奋。

30~40岁压力大

容易心理崩溃

2011年5月14日,44岁的女工彭水银在东莞塘厦镇的一栋工厂宿舍5楼跳下身亡。这家工厂的业务之一是为国际奢侈品牌手袋代工。

而导致她自杀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口臭带来的自卑,同事还谣传她有乙肝。她的四弟彭泽志认为,同事的歧视、冷漠以及工厂对底层员工的忽视,是她跳楼的最大原因。

研究人员经过分析指出,30、40岁年龄段的人承担的家庭负担最重、责任最大、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其婚姻、家庭中的一些矛盾最容易激化,最容易导致婚姻、家庭破裂,故而容易心理崩溃,产生自杀念头。

而对于20岁左右的年轻自杀者,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离开学校、父母,刚刚或准备步入社会,人际交往不断扩大,处于择业、创业、恋爱的关键时期,太多变数,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最大的。

此外,1000例自杀者中,烧炭中毒者有57例,42人均在35岁以下,都是内地人,较年轻;而另外15例,年龄都在35岁以上,自杀者均为香港、台湾人。这或许会令人惊讶。

无论来自何方,无论生前是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喧嚣或寂静,最终他们都在东莞选择放弃世界,在人生的长跑中提前冲线。

佛山:近1/10受访大学生产生过自杀意念

东莞流动工人的自杀报告令人震惊。但实际上,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中,自杀意念也不容忽视。

自杀行为可以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但没有采取或有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为。

今年8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吕欢就对该校6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达600份。这600人中,学习压力大的学生自杀意念出现率显著高于学习压力不大的学生,曾经受过体罚或虐待的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概率也显著高于没有类似经验的学生。

吕欢研究发现,佛山市大学生样本近一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9%。

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自杀预防首先要做的是预防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或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消除。他建议,高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获得专业的帮助;还应建立心理危急网络监控体系,达到早发现、早控制的效果。

深圳:35.9%受访中学生产生过自杀意念

今年9月,来自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心理健康实验室的周志坚等5名专家对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他们在深圳随机抽取初、高中各两所学校以及公立初中和高中各1所,对抽取学校的在校一、二年级23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深圳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尝试报告率分别为35.9%、2、1%和1.1%。这个比例对应的学生分别为839名、49名和26名,其中高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女生高于男生。有自杀尝试的学生受“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受惩罚”等方面影响明显。

他们还发现,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计划和自杀意念对自杀尝试的影响作用占近80%,尽早识别青少年学生的自杀风险对于预防自杀意义重大。

他们认为,重点在于尽早筛查和识别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念,尽可能发挥社会支持的正向效应作用。

不过,对于这个调查,周志坚等专家也表示,这些学校不能代表深圳全部中学生。此外,调查未涉及焦虑、抑郁等因素,它们往往与自杀行为紧密相关。

干预和拯救:生命可以挽回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

很多人的自杀行为,常常是一时冲动,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拉一把,就能把他们从死神手中拉回来。

记者了解到,东莞警方近一年来拯救了至少超过100名意图自杀者。今年4月,在东莞樟木头一社区楼盘售楼处,一名女子因情感问题要跳楼,被劝下楼后该女子仍欲举刀自残,民警赵德超将其救下。

今年6月,樟木头康乐街一女子因一时想不开,爬上公寓楼顶欲割脉、跳楼,接警员王甜甜在电话中用两个小时劝说,民警最终将其救下。

在东莞834万多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有近642万,他们绝大多数是“东莞制造”流水线上的工人。对于他们和他们孩子可能面临的心理危机,相关部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形式提供了心理咨询和辅导。比如今年起推行的“‘青穗成长’青少年服务计划”,就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曾跟随东莞警方参与拯救相约自杀者并进行干预的心理专家李华照表示,对青少年自杀的危机干预应成为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 来源:广州日报


继续阅读

东莞社工:男同生存现状 几乎每个都有多名性伴侣

近年来,男同感染艾滋病例已呈现出了高速增长,在莞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男同感染者已从5年前的5 .71%上升到37 .08%,增长5 .5倍。

男男同性恋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昨日,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上,东莞市疾控中心艾防专家就表示,一个男同通常有10个以上性伴,性关系混乱以及特殊性交方式,是该群体艾滋高感染率的关键。近年来,男同感染艾滋病例已呈现出了高速增长,在莞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男同感染者已从5年前的5 .71%上升到37 .08%,增长5 .5倍。

隐匿在人们视线之外的男同群体,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曾在东莞市疾控中心从事艾滋病关怀服务的社工罗美丽,通过调查问卷、电话、网络等方式,筛选出了38位男同艾滋病人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27位男同问卷调查,对干预个案进行了跟踪分析。她发现,男同人群中,几乎每个男同都有多个性伴,其中不少人迫于现实的压力,与异性成婚,维持不冷不热的关系;确认感染后,面临被男友抛弃,甚至会做出自我放弃以及报复他人的行为。而在被迫告知家人感染事实后,甚至有人会被赶出家门,再也没有回过家。

65名男同感染者21人已婚

与家人维持不冷不热

罗美丽今年28岁,浙江人,2010年3月,她放弃了大学校长助理的美好前景,只身来到东莞,成为一名专业社工,被派驻到东莞市疾控中心,从事服务艾滋病关怀咨询工作。2013年,因工作中优异的表现,罗美丽被评为了“中国最美社工”,今年她又被评为广东优秀社工、东莞最美社工。

在市疾控中心工作3年,罗美丽接触的艾滋病感染者不下50 0位,“其间,男同群体因其特异性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一直密切跟踪留意男同确诊艾滋病后的生存状态。”

罗美丽长期跟踪调查的65名男同感染者中,年龄在20- 50岁之间,其中20-30岁21人,30-40岁37人,40-50岁7人,男同艾滋病患者的年龄分布集中在青壮年。

这些男同文化程度不低,初中21人,高中或中专大专35人,大学本科9人。虽是男同,但他们有不少人已经结婚,或者曾经结过婚。调查显示,21人已婚,3人离异,14人与同性同居,27人单身。罗美丽分析,男同未感染时,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常常会催促他们尽快找女朋友结婚生孩子,有人为了应付家人,就不得不找个女孩子结婚生育,维持不冷不热的关系。

 

发现丈夫喜欢男人

她让丈夫承诺不出轨

艾滋病感染者确诊后,都面临着需让自己的性伴进行艾滋检测这事,感染者一方面需要时间来接受自己感染这一事实,另一方面内心进行激烈地斗争,考虑是否告诉自己的性伴以及让性伴做检测。

在38名访谈的男同患者中,已婚者有15人,多在30岁以上,且有孩子。其中9人的妻子知道丈夫感染艾滋;15个男同艾滋病患者仍维持着婚姻关系,7人仍与固定同性男友保持性伴关系。两个妻子知道丈夫男同身份后,强制要求对方不准在外与同性发生性关系。有6人的父母知道儿子是男同,有4人在父母认可的情况下与男友同居。

陈先生就是其中一人,他在2012年3月被确诊感染。一次女儿在他的旧手机上,发现了他与另一个男人的暧昧图片和文字,妻子这才知道丈夫原来喜欢男人。“并且丈夫之前还带那个男人回家吃饭,后来还照顾那男人的小孩一年。”陈妻发现自己被谎言骗得体无完肤,但最终仍然选择接受,并让丈夫作出承诺,以后不得联系男同,好好守护这个家。

罗美丽说,在随后的跟踪中,陈先生表示自己喜欢同性没有办法改变,但是为了家庭,他没有再出轨。

另一名感染者叶先生是2012年7月确诊,已婚,有一固定性伴,曾与除固定性伴之外的人发生关系感染艾滋。其妻检测未感染并表示愿与其共同面对,但叶先生则坦言,如果社会能承认男同婚姻,他实际上更想跟男友在一起。

感染后男友离去

他想要报复对方

在男同艾滋病患者中,有很大比例的男同是未婚的,相对已婚男同,他们的压力更大。罗美丽说,在男同圈中,性关系较为混乱,几乎每个男同都有多个性伴,“该群体本身的流动性以及社会文化的排斥性导致男同较少会找到相匹配的另一半,所以男同确诊感染后较难得到另一半的支持,没有他人的支持,感染后常无法释怀。”

男同阿超,是2012年5月确诊感染。阿超长得眉清目秀,身边很多比他差的都傍到了大款,阿超也想找个人依靠。有个已婚男人走进了他的生活,阿超很小心,每次坚持要戴安全套,就是这个较为敏感的做法让对方起疑了,两人最终不欢而散。而这之后,阿超觉得自己成了行尸走肉。

还有艾滋病男同在未确诊感染之前对自己男同的身份并不自我认同,确诊感染之后,知道自己感染的原因就是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加剧了他们对自己男同这个身份的厌恶感,进而产生对生活、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消极情绪。男同小敏在2012年6月确认感染后,一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对自己的身份怨恨。他认为,“自己有一个肮脏的充满病毒的身体,落了这么一个生不如死,见不得光的下场,以后只想做一个孤独的人了。”

而男同艾滋病患因为多个性伴的关系,自己感染,可能固定性伴并未感染,所以当固定性伴检测未感染时,男同艾滋病患要面临被男友抛弃的情况,一些男同难以承受,会做出自我放弃以及报复他人的行为。男同阿健是2012年11月确诊感染,男友检测后未感染,随后便离开了。阿健很难受,有轻度自杀想法,在得知男友更换了联系方式后,阿健因爱生恨,想要跟男友同归于尽。在罗美丽介入后,他才放弃。

告知父母后被赶走

再也没有回过家

罗美丽认为,男同艾滋病患者告知家人自己感染会有三种可能:一是家人逼婚,二是内心脆弱需要家人支持分担感染后带来的影响,三是担心与家人相处会感染对方,内心无法释怀。

而宣告“出柜”后,这些男同艾滋病患者很可能会面临:家人无法接受男同和感染的事实,将其赶出家门,家人的不认可、打骂,甚至断绝关系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情绪;而另一个可能是家人接受事实,但是对于共同生活仍有些芥蒂,比如吃饭家人要求用公筷,对于男同带男朋友回家觉得不自在,亲戚担心小孩和男同艾滋病患者走得太近会变成男同等。

艾滋病患者在确诊后会对周边人的行为过分关注,更可能到了敏感的地步,男同艾滋病患者因为男同身份被更多人排斥,其更为敏锐地感受到家人的眼光,小动作,这一切让他较难与家人相处。

受访者阿华,20 12年3月确诊感染,他担心家人被传染,提出搬出家单独居住。他是东莞人,且为家中长子,对于他的做法,家人很奇怪,逼问其原因,阿华只能坦白自己感染艾滋,并坦白自己是男同。父亲将他骂出家门,从此阿华再没回过家。2013年12月开始,阿华的母亲偷偷去看望儿子和他男友,但每次父亲发现后都是一顿骂,阿华很苦恼,但至少不会感染家人,这也让他放心。

告诉所有朋友后自杀

妖魔化标签难以承受

罗美丽接触的男同艾滋病患者,起初确诊感染后都表示出对自己男同身份的自责与后悔,随之采取一切方式来封闭自己。内敛型的男同感染者会默默承受自己内心的煎熬,放弃原先的朋友圈、兴趣爱好,甚至放弃工作,关闭手机,断绝联系。外显型的男同感染者会通过众所周知的方式来放弃自己,比如群发短信告诉所有认识自己的人,自己是感染者,是男同,然后选择自杀,逃避事实。

因此,罗美丽也认为,如果有相同病患的人支持,对他们而言是最有帮助的,能让他们很快调整好状态,适应感染后的生活。

罗美丽还发现,相对于其他类别的艾滋病患者,比如女性艾滋感染者等,男同感染者因其感染途径的特殊性以及自身男同的身份,让他们的处境显得更加艰难。

而且,男同的性方式让患者更容易感染上性病,而现有的医疗卫生系统相互推诿的情况,以及个别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男同患者承担更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除此之外,男同这个作为现行社会尚未认可的群体,妖魔化的标签,和艾滋病被视为“脏病”、“不道德”,这样的大环境让男同感染者更难承受 来源:南方都市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