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顾看手机不知孩子掉进水里;下车将孩子反锁在车里;看护不当导致孩子跌落摔落……一则则“不称职家长”的新闻让“为人父母要进行培训”的话题备受关注。你认为准父母们有必要参加“岗前”培训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2.3%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不称职家长有点多,63.8%的受访者认为当父母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77.7%的受访者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和婚前阶段。
受访者中,生活在北上广深的占30.1%,其他一线城市的占22.8%,二线城市的占30.4%,三四线城市的占15.8%。
72.3%受访者认为当下不称职家长有点多
“生活中,在车站码头等人流复杂的地方对孩子看管不上心、为了自己方便而打发孩子去看电视或玩游戏、为了减少烦心而让孩子自己玩等不称职行为,还是比较普遍的。”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智松介绍,父母称职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基本的标准应该是“三保”:确保孩子的生命安全、保障孩子的正常生活、保证孩子接受基本的教育。
“平时幼儿园组织活动,一些家长会跟我发信息说走不开,让家里老人陪着去。”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公立寄宿幼儿园教师高晨曦(化名)介绍,每次过完周六日,孩子在家待了两天后来校,都会有些“不适应”,有的甚至会生病,“一些家长认为周末是他们为孩子‘大补’的时间,但没意识到过犹不及,孩子吃多了积食,身体会出问题”。
今年52岁的雷雨(化名)的女儿已经上研究生了,以过来人的视角看,她发现当下家长有不少不称职行为,“比如在物质上投入过多,吃穿都是名牌,可精神上关注太少,不去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27岁的姬丹丹是石家庄某研究院公务员,她认为,新闻报道中的“不靠谱”现象是个例,身边靠谱有责任心的家长还是多数。谈到家长不称职的表现,她认为有行为上的也有价值观上的,比如过分满足孩子所有要求,导致孩子变得傲慢自大、脾气坏。“我有个同事,给孩子同时报了5个课外兴趣班,周末完全没有自己的娱乐时间,我认为这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民调显示,72.3%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不称职家长有点多。认为情况一般和不多的分别占22.1%和5.7%。
“有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现在小小年纪戴眼镜、体质弱、心理不健康等问题太多了。”雷雨说,一些家长不尝试与孩子沟通,总试图把孩子塑造成另一个自己,“但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已与他们当年的大不相同”。
“我觉得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该像皮筋儿,有紧有松。当孩子触犯了底线、原则,就要批评;同时也让孩子知道,父母与他们是平等的朋友关系。”高晨曦说。
你身边父母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74.2%的受访者指出一些父母过分关注学习而忽略身心发展。其他问题还有:严格管教打压孩子性格和交往能力(59.2%),对潜在的危险因素不敏感(52.0%)和过分专制不能与孩子有效沟通(40.7%)等。
77.7%受访者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和婚前阶段
“一些家长跟我说,他们感觉自己都还是个孩子,角色转换还没完成,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高晨曦说,即便有些家长意识到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可不知道解决办法,孩子也不会听。“还有一部分家长是真的没有责任意识,只管生不管养,非常有必要提前对家长进行培训”。
姬丹丹支持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和婚前阶段,但她不赞同一味地将家庭教育变成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加入大学,“家庭教育应逐渐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婚前教育更是如此”。
调查显示,63.8%的受访者认为当父母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21.0%的人认为没必要。77.7%的受访者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和婚前阶段。
“把家庭教育纳入大学或婚前阶段是完全有必要的。至于具体的操作则需要专门的研究设计。”唐智松表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终生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系统配合。孩子在入学前,主要是依靠家庭教育,在学龄阶段则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显然,对于一个合格的家长而言,需要具备家庭教育者的素质。可是,我们现在所给予的教育中,除了教育学专业可能涉及家庭教育理论外,其他基本都是缺位的。所以可能大多数家长是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素质的。
61.9%受访者建议社区街道多宣传教育帮助家长进行自我提升
姬丹丹认为,西式教育观念有其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释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决定自己的事情等,“家长扮演的像是导师的角色,不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不要怎么做,要多解释后果,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害。讲道理并且以身作则,永远比命令和要求效果好”。
高晨曦认为,家长首先要在意识上有所转变,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会去考虑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多跟老师沟通交流,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还要多读书,看一些有关孩子教育的书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对症下药。除此以外,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双方建立信任”。
“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可以牵头编写针对90后家长特点的家长培训教材、动漫、微电影等,编排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雷雨认为,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为家长提供相对应的家庭教育辅导。一些社会团体还可以搞一些公益性讲座、交流等活动。“同时发挥少儿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的作用,做亲子互动等”。
唐智松表示,由于亲情本身就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家庭父母角色与社会表率角色的转换等冲突,使得亲子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难处理好的关系。他认为,家长要把握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基本原则:一是平等对话。家庭有意识地建立定期的亲子对话机制,创造孩子自由思考、大胆表达、心灵安全的环境,引导孩子成为人格独立的人。二是奖罚分明。家长要与孩子讨论他们言行的合理性,以及应该受到的表扬或警戒甚至惩罚的理由,然后付诸执行,引导孩子成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人。三是处处示范。亲子关系也是一种教育关系,父母要随时做孩子的言行榜样,处处给孩子作出良好作息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交往、勤奋学习、认真思考、自我反思等示范。让孩子处于“不令而行”的环境,在耳濡目染中成长。
如何帮助家长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调查中,61.9%的受访者建议社区街道多宣传教育,55.2%的受访者希望鼓励发展民间或公益培训组织,54.1%的受访者希望有关部门为婚龄男女免费提供家庭教育课程,44.9%的受访者建议学习网上免费课程,27.4%的受访者希望多开发育儿类节目。
家庭调查
53.2%的受访者认为丈夫的收入应该比妻子高
新闻:在家庭中,如何处理财务问题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传统观念里,男性应该作为家庭经济支柱。“老公赚钱老婆花”,“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在当下依旧是不少人心中的美好图景。
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财务问题却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处理。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女性步入职场,人们的家庭财务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988名已婚人士进行的调查显示,53.2%的受访者认为丈夫的收入应该比妻子高。
点评:如今早已不是那个“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年代,所谓“老公赚钱老婆花”所传达的其实更多是一种甜蜜的婚姻状态,而非人身依附关系。
婚姻是否幸福也许和夫妻双方收入多少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信任、尊重、满足和相濡以沫才是维系婚姻幸福与提升婚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81.9%受访者都加入了家族群
如今,微信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的手机里都有各式各样的微信群:同学群、同事群、玩伴群、朋友群……在五花八门的微信群中,家族微信群逐渐升温,成为家人之间密切沟通的“标配”——尽管家人天各一方,但只要打开微信,就能时时了解到彼此的动态,商量大事小情,分享快乐、分担忧伤,拉近了家人之间的距离,使亲人间增进亲情与交流。
家族群 亲情的“黏合剂”
“在我所用的微信群里,家族群属于比较活跃的级别,每天都有各种‘深度好文’、小视频、风景图片、美食图片,姥姥姥爷、爸妈、姨妈看到他们认为有用的、有意思的就往群里发,也发一些日常关照、家族通知等内容,信息更新很快的,在这里发得最少的要数我和表姐了。”大二学生龙心可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不过,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觉得也挺好的。”
26岁的李一鸣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是老北京,姑姑一家也在北京,但叔叔在杭州、小姨在深圳、舅舅则远在美国,表姐在上海、表哥和表妹在海外留学,家人很难聚齐,以前都是在节假日通过打电话交流,沟通较少。今年春节,爷爷家和姥爷家各建了一个微信群,分别取名为“一家亲”和“勿忘我”。李一鸣说:“家族微信群对我而言更像一座桥梁,将天南海北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随时聊天,交流的内容增加了许多。特别是我们同辈的表兄弟姐妹,以前只是偶尔单聊,如今群聊,感觉更亲密了,虽然大家距离都很遥远,但是心一下子被拉近了,很温馨。”
李一鸣表示,家族微信群拉近了亲情,也方便了家人之间传递消息,让交流更及时有效。“去年德国慕尼黑发生枪击案,在那里留学的表妹第一时间在群里向大家报平安,家人同时收到讯息,节省了传递消息的时间,大家悬着的心很快就放下来了。”
曾任北京某医院护士长的苏烨今年1月刚刚退休,她告诉记者,退休以后,女儿担心她突然闲下来不适应,就建了一个群叫“美好家园”,把苏烨的父母、弟弟弟媳、姐姐姐夫、侄子侄女、姨妈、表妹都拉进来。苏烨说:“虽然我们都在北京,但平时都忙,很少天天热线。自从有了微信群,我们一大家人在微信上天天能‘见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得不亦乐乎;而且,聚会的机会也多起来了,特别是大年小节,我们经常提前商量一起聚餐,轮流坐庄,一家人更亲密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都加入了家族群;65.4%的受访者认为家族微信群增进了与家人亲戚的感情。
家族微信群的群名也凸显“家的味道”。据了解,带有“一家人”的群名使用率最高,如“相亲相爱一家人”“幸福一家人”“快乐一家人”等等;其次是冠以“家”,比如“家好月圆”“我爱我家”“快乐家族”“姥姥家门口唱大戏”“吴家大院”“李家大院”“原家帮”“杨家将”“全家桶”“段子手一家”“回家吃饭”等,透着亲热。
老人在群里找到了乐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刚识字的孩子,都有微信号,三代甚至四代同群的现象在家族微信群中比较普遍,不少单独生活的老人在家族群中也能享受天伦之乐。
而立之年的王先生说,他家的微信群“天涯共此时”里囊括了四代共16个人,上至85岁的爷爷和82岁的奶奶,下至8岁、刚上二年级的小侄女,别看她人小,在群里却很活跃,经常发自拍的照片、刚画好的画、折纸作品、100分的考卷,有时也会录一段自己弹琴的小视频发上去,而这正是王先生的爷爷奶奶所期待的。他说:“如果哪天小侄女忘了在微信上发声,爷爷奶奶就会主动问曾孙女为什么没有露面,直到祖孙联系上了,老人心里才踏实。”
78岁的刘老先生觉得在家族微信群里发红包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为此他特意让女儿帮他绑定了一张银行卡,刘老先生说:“以往给孙子孙女们零花钱、压岁包都是给现金,要提前到银行去取,自从绑定了银行卡,这些程序都省了,方便。除了春节,其他节假日或家人生日等特殊的纪念日,我也会在群里发个红包,大家高高兴兴地抢红包,接着就热热闹闹地说些家常话,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很好。一大家子人就得多走动才不会生分,现在人都忙,在微信上多交流,也算是一种‘走动’。”
75岁的邓奶奶一直用存折没有银行卡,自从去年初孙子教会她使用微信起,每次家里有人过生日,她都把现金交给孙子,从孙子那里换一个大红包,她再转发到群里。“我除了给过生日的家人发了定向红包,每次还发个200元的红包让孙子孙女们抢。我发现,平时给他们100元、200元,孩子们都没感觉,在群里抢个十块八块的却开心得不得了。”邓奶奶告诉记者,以前孙子孙女总说跟自己有代沟,如今她经常在微信里“发声”,给孩子们点赞、发个表情包,孙子孙女们说“奶奶返老还童了”。老人家表示,“一家人在一起,为的就是图个乐呗!”
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90后”女孩杨琛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她家的群里,最活跃的是爷爷奶奶,转发频率超高、内容包罗万象;对她和表姐表弟嘘寒问暖,还不忘提醒他们按时吃好三餐。不过,让她有点烦恼的是,家人“逼婚”也有了更方便的媒介。杨琛说:“奶奶最着急的是表姐和我至今还没有男朋友,发动爸妈和两个姑姑关心我们,商讨择偶条件、物色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我和表姐对此感到很无语,长辈们的好意难以承受,可他们却乐此不疲,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在大群里沉默,有时间私聊。”
2016年12月底,在北京举行的腾云智库创新峰会发布了《互联网与社交网络赋能报告》,报告由腾讯研究院社会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国情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合作产生。这份大数据报告首次关注“50后”乃至“40后”的老年人群体发现,“爷爷奶奶”们早已涉足社交网络,“60前”使用微信的比例高达86.07%。老人“坐镇”,跟儿孙们频繁交流互动,很有兴致,他们比较关注“心灵鸡汤”或者养生信息,很多老年人还喜欢转发“鸡汤”给周围的朋友以及自己的子女亲人。
调查显示,“60前”更喜欢在朋友圈里展示自我,他们比年轻人更加注重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形象。当退休、离开主流社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些社会隔离感,但社交网络带给老年人的不仅仅是机会结构的改变,还包括他们对社会主流生活的再次“回归”。
微信“热线”促和睦
网友谢女士是湖北武汉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在京生活了近30年;弟弟研究生毕业后则在陕西西安工作、成家,年近八旬的父母至今仍生活在武汉,身边没有子女。谢女士每年探望父母一两次,但弟弟平时工作忙、孩子小,经常两三年才回一次老家。老人心中不免失落,甚至觉得儿子不够孝顺。为此,谢女士在2015年建了一个家族群。谢女士介绍,有了这个平台,我们每天把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通报”一下,老人能随时了解儿女、孙子和外孙女的生活状态,感受到我们是多么忙碌,如同身临其境,更理解我们尤其是弟弟。以前,父母常问弟弟什么时候回去,如今却总说,“你们都忙,别惦记我们,每天抽空微信几次就行了。”
谢女士说,父亲每天“直播”老两口的生活:早上起来打太极拳,自己养的花开花了,妈妈哪天做了拿手菜、尝试了烤面包,社区老人周边游、社区合唱团排练新歌……“父母并以这种方式报平安;我们在外地看到他们每天过得很充实很高兴,既安心,也感动父母能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这么好,默默地支持我们!”
说起家族群,魏大妈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两个儿子一个在长春,一个在厦门,三年前两人都回北京过年,因为一些家庭琐事闹了矛盾,后来两人总是别别扭扭的,联系也少了,更没有在同一时间回家相聚过。如何化解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成了魏大妈心中的一个结。
在侄女的建议和帮助下,魏大妈建了一个家族群,把两个儿子、儿媳妇和孙子孙女都拉进来,在和儿子分别私聊之后,找些两个儿子都感兴趣的话题、想方设法让他们相互交流。魏大妈说:“微信聊天多使用文字、表情、图,它的好处是当面难以启齿的话,在微信上表达也不那么难为情了,更容易淡化矛盾。兄弟之间有什么大不了的?多聊聊,不愉快的那一页就翻过去了。”
魏大妈告诉记者,今年除夕吃团圆饭时,大儿子一家、小儿子一家围坐在餐桌前,对着镜头,举起酒杯,相互拜年;两个儿子、儿媳亲热地聊天;孙子孙女还开起了“小会”,虽然亲人们天各一方,却都沉浸在和和美美、甜甜蜜蜜的家庭氛围中,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一家人的心贴得更近了、关系也更融洽了。
在微信群里说话,长辈显得不那么威严了,和晚辈的距离更近了。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互联网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家族互联网化:互联网重塑家族》提到,网络提供了更加随意、灵活的交往方式,家人之间沟通更加平等亲切。
《互联网与社交网络赋能报告》主要撰写人、中国社科院国情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田丰透露,调查结果显示,社交网络的使用对于大多数家族的亲密关系发挥了正面的影响,起到了增强家族关系和归属感的作用。
69.4%受访者表示家长陪读现象普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些父母在孩子读书阶段就全职陪读,甚至为此辞掉了工作。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4%的受访者表示家长陪读现象普遍,但仅24.9%的受访者赞成家长陪读。67.0%的受访者认为家长陪读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大。
受访者中,男性占46.5%,女性占53.5%。00后占0.8%,90后占20.6%,80后占51.8%,70后占19.8%,60后占6.0%。
69.4%受访者表示家长陪读现象普遍
赵敏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在她读高三时,妈妈停止工作全职陪读了一年。赵敏雅说,陪读现象在高中非常普遍,“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1/3的学生家长都选择陪读,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区租房子给孩子做饭”。
“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比什么都重要。”赵敏雅的妈妈黄玉霞是一名小学老师,深知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读高三前就和敏雅的爸爸商量,停掉一年的工作陪孩子渡过这段时间,“当时孩子的学习进入最紧张的一年。而我女儿的生活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不是特别好”。
黄玉霞觉得陪读可以改善孩子的饮食,让孩子吃得更有营养,“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还可以及时开导她”。
赵刚(化名)刚读小学四年级,爸爸做生意经常出差,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和弟弟。为了更好地照顾两兄弟,赵刚的奶奶就在他的学校里租了一套房子,专门照顾他们的生活。
调查中,69.4%的受访者表示陪读现象普遍,其中18.6%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21.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7.8%的受访者认为不普遍。
具体而言,受访者认为高中阶段出现陪读的频率最高,占53.2%。此外,小学阶段占36.3%,中学阶段占46.7%,大学本科阶段占8.4%,研究生阶段占1.2%。
44.4%受访者认为家长陪读对孩子学习帮助大,37.1%受访者认为帮助小
赵敏雅高考成绩并不是太理想,相比高二,并没有什么进步,因此她觉得,陪读对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太大作用,“妈妈陪读只是给我做饭,确保我能吃得好一点,可是妈妈对高中的知识不甚了解,在学业上并不能辅导我太多”。
黄玉霞也觉得,陪读并不能让孩子的成绩有质的提升,“只是改善了生活,功课方面却帮不到她。”好在赵敏雅在高考中发挥正常,“成绩没有进步,可也没有退步,这已经足够了”。
陪读一定能带来好成绩吗?28.6%的受访者认为陪读和好成绩之间没有联系,64.9%的受访者认为陪读和好成绩之间有一点联系,仅6.5%的受访者认为陪读和好成绩之间有很大联系。
具体来看,44.4%的受访者认为家长陪读对孩子学习帮助大,认为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受访者分别占6.6%和37.8%,37.1%的受访者认为陪读对孩子学习帮助小,10.1%的受访者认为陪读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8.3%的受访者认为陪读对孩子学习会起到反作用。
赵刚在奶奶的陪伴下,成绩也是忽高忽低,“奶奶管我管得比较严时成绩会好一点,奶奶一旦不太管我,成绩就突突地下滑”。
67.0%受访者认为家长陪读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大
陪读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可让父母没想到的是,陪读本身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调查显示,67.0%的受访者认为家长陪读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大,28.0%的受访者认为一般,3.3%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小,1.7%的受访者认为陪读不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陪读肯定会有一点压力,老是觉得如果自己不努力学习,就对不住妈妈的付出。”赵敏雅表示,“高考之后,成绩没有达到预期,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妈妈,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陪我,就希望我有个好成绩,结果我却辜负了她”。
让敏雅欣慰的是,妈妈并没有因此埋怨她,反而还开导她,“只要努力就好了,妈妈陪伴你不仅是为了你的成绩,你能健健康康地跨过高考这个门槛就好”。
黄玉霞说,有些陪读家长每天强调自己的付出,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我陪读时看到一些家长反复叮嘱他们的孩子:你一定得好好努力,不然你就对不起妈妈在你身上下的功夫。这样很不好,严重的话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
“是否去陪读取决于孩子的情况和家庭情况,孩子本身在学校里生活得很好,心理素质也过硬,家长没有必要去陪读。”黄玉霞说,“学习和学校的事情家长不懂的话,也帮不上孩子太多”。
调查中,除了给孩子带来压力,72.9%的受访者认为陪读会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此外,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48.9%)、导致孩子自律能力差(44.6%)和造成孩子好逸恶劳(28.5%)等也是陪读的不良影响。
“我有个同学妈妈高中陪读了3年,她一放学就回家吃饭,不像我们都是成群结队地奔向食堂,结果她3年里一个好朋友也没有交到。”赵敏雅表示,“陪读的时间太长,孩子就很难交到好朋友了”。
调查中,24.9%的受访者赞成陪读,37.7%的受访者反对陪读,37.4%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65.6%受访者发现身边很多家长奉行“穷养儿,富养女”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6%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很多家长奉行“穷养儿,富养女”。
“穷养儿,富养女”是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育儿经”。在许多人看来,长期流传下来的俗语,是有其道理的。但有许多老话,已经被事实证明错误。
之所以“穷养儿,富养女”,因为人们相信“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穷是磨练,男孩是泥土身,将来得顶天立地,所以得经风雨经磨练;富是呵护,女孩是莲藕身,磕不起,得娇贵着点养。这是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来说。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男孩以后要走上社会,上奉父母,下养妻儿,承担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所以要穷养以励其志。而富养女孩,给予较好的物质条件,从小被带着出入各种场合,增加阅世能力,便不易被纨绔子弟的糖衣炮弹、花言巧语所击败,不易被外界的种种所诱惑。从责任担当上来说,男主外女主内,是我国的传统,也是“穷养儿,富养女”的现实基础。
但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已成事实,女性已出闺阁,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力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半边天。所以,不仅男孩需要穷养以励其志,女孩也同样需要励志。这是社会的现实,也是女孩自强的需要。事实上,富贵可能多淑女,但富贵也可能造成女孩的傲娇,甚至虚荣骄纵,成为“孔雀女”,接受不了生活的平淡、物质的平庸。这方面的例子,并不缺乏。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应与时俱进。在今天,教育孩子要考虑性别差异,但又不应因为性别而有太大区别。抚育女孩要做到物质、精神上的不贫穷,教育男孩也不应在这些方面太过计较。穷养所体现出来的挫折教育,男孩需要,女孩同样不可或缺。家长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个体上的差异,通过找寻适合孩子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进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进取的精神,而不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