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7%受访青年进行就业决策时会参考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5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7%的受访青年进行就业决策时会参考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住房政策(69.1%)和落户政策(63.2%)对受访青年来说相对更有吸引力。55.9%的受访青年认为现在的各城市人才引进政策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考虑。吸引人才扎根,58.6%的受访青年建议城市改善居住环境,54.7%的受访青年建议各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提升长期吸引力。
 
  住房政策和落户政策对受访青年更有吸引力
 
  谢雨忻是四川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想留在成都。在成都引进人才的政策中,谢雨忻对与买房相关的政策比较关注,“期待能尽早有能力买房,在一个城市安定下来”。
 
  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张南(化名)心仪的城市是杭州,但还没最终确定在哪里工作。“我对郑州、深圳、杭州、南京这几个地方的人才引进政策都很关注,但一圈看下来,感觉大多数都只是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
 
  调查显示,85.7%的受访青年表示作就业决策时会参考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14.3%的受访青年表示不会。在各种人才引进政策中,住房政策(69.1%)和落户政策(63.2%)对受访青年相对更有吸引力,其他还有现金补助(50.7%)、就业创业激励(47.1%)等。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国家对一线城市的发展规模作出一些限制,如控制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实行减量化发展。这样,二三线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了更多机会去吸引一流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表示,最近一段时期,一些城市纷纷出台吸引人才的新政策,如提供落户便利、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这反映了地方政府求贤若渴的态度,希望通过引进人才促进城市发展。同时,这些补贴也都设有前提条件,如按照南京市的政策,给予的补贴只能在本地消费,同时,对用人单位的资格条件等也有附加规定。
 
  当下,一些城市为了抢夺人才,在补贴力度上层层加码。对此,68.0%的受访青年表示看重这些补贴,17.2%的受访青年不看重,14.8%的受访青年表示不好说。
 
  “有的城市购房补贴给5万元,租房按月给补贴。但我觉得吸引力不够大。”张南认为,首先,实行这些政策的大多是一二线城市,房价太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这样的补贴力度不够。其次,对享受不同政策的人群划分不够明显,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享受的补贴优惠差不了多少。第三,配套的人才引进政策跟不上。只给资金方面的补贴,但是有的工作机会少,发展前景差。“对于那些落户比较难的城市,住房补贴、减小落户难度等政策还是很有效的。有的城市虽然有补贴政策,但就业或创业环境不行”。
 
  谢雨忻说,成都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夜生活很丰富,又是自己的家乡,“这里的生活更适合我,我更看重这些”。
 
  北京某高校学生李妍(化名)认为,虽然补贴不一定就能吸引人才到某个城市发展,但能看得出该城市对待人才的态度。
 
  吸引人才扎根,58.6%受访青年建议城市改善居住环境
 
  北京某高校学生牟深(化名)认为,现在大部分引进人才的政策缺乏长期考虑,“很多人不会因为一时的补贴就选择定居的地方,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环境更能吸引人才”。
 
  调查显示,55.9%的受访青年认为现在各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考虑,54.9%的受访青年指出有的城市跟风拼钱,没有突出自身的优势,54.3%的受访青年认为有的城市没有着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36.7%的受访青年指出一些政策常常无法落实。
 
  调查中,39.6%的受访青年称了解所在地的人才引进政策,30.4%的受访青年了解程度一般,30.0%的受访青年坦言不了解。
 
  李妍指出,一些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落实不到位,给了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人钻空子的机会,而那些真正需要这些政策帮助的人反而享受不到这些待遇。
 
  “我觉得北京天气太干了,身体不适应,城市太大,出行也不方便。但是在杭州,到处都是绿莹莹的,水分充足,有山有水,骑自行车都开心。”张南表示,对于她来说,一个城市的环境、气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就业机会的多少,公司在当地的发展,自己以后的发展前景。另外,基础设施完不完善、离家近不近、朋友多不多以及伴侣想不想去也很重要。
 
  “我选工作地点的时候会考虑空气和绿化,这方面有优势的城市我肯定会考虑。”牟深认为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有吸引力。
 
  李妍希望,各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能够尽快落到实处,提出来一项就要做好一项。
 
  怎样才能吸引人才在一个城市扎根?调查中,58.6%的受访青年认为要改善居住环境,让人们安居乐业,54.7%的受访青年建议各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提升长期吸引力,51.0%的受访青年希望各城市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不要只拼钱,要脚踏实地发展产业,30.6%的受访青年认为完善文化娱乐产业很重要,30.2%的受访青年期待创造包容平等的氛围,29.8%的受访青年希望确保优惠政策落地。
 
  “二三线城市正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提供更有力度的激励机制。”杨宏山认为,不同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一样。比如西部城市户口吸引力是有限的,可能就需要出台其他激励性政策,城市的政策支持要与本身的资源要素禀赋相匹配,短板的地方要用长板来补。
 
  他认为城市要想吸引人才留下来,应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不断改进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的回应性、配套性和便利性,让人才来了以后,有归属感和亲切感,能真正立身于这个城市;二是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让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广聚人才,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受访青年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1.3%,二三线城市的占58.8%,四线城市的占9.4%。(王品芝)

继续阅读

56.7%受访者发现职业学校在学生实习中充当“包工头”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5%的受访者认为,职校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学校以实习“捆绑”学生的问题,56.7%受访者发现职业学校在学生实习中充当“包工头”,63.8%的受访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唯利是图”。

  曾经,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模式,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学生可边干边学,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但是,中国青年报这份调查显示,57.5%的受访者认为,职校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学校以实习“捆绑”学生的问题,甚至职业学校在学生实习中充当“包工头”,“顶岗实习”模式受到广泛质疑。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概括来说,主要是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普遍认知和公平待遇,同时资金以及师资力量投入少,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与此同时,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就业服务平台。而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简言之就是职业教育水平跟不上社会需求,大班教育输出人才没有合适的人才接收平台,同时缺乏政策引导,导致学校成了“包工头”,企业“唯利是图”。

  切实解决和消除影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调整相关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鼓励职业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办学、企业社会联合办学。其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模式,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办学结构,根据现有学生水平,使职业学习的招生“入口”和毕业“出口”都是市场经济。同时,一方面要增加对于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可以引进一些有专长的高级技师和现场工程师,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增加资金的投入,构建新型设备,学习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此外,也要规范劳动保障制度,建立就业协议制度与劳动合同制度,更好的保护就业学生的利益,出现问题时,也有法可依,避免再出现学生充当“苦劳力”,填补企业的“用工荒”的问题。

继续阅读

59.8%受访者表示周边跳槽的人多:工作2-3年者为主

  “部门有几名同事顺着‘十一’假期休年假和产假去了,现在我一个人负责3个人的工作,有些吃不消。”北京某外企员工柳莹(化名)吐槽说,公司年终奖到现在都没发,按工龄增加的级别工资也没有涨。她已经在做离职打算了。

  频繁跳槽已成为当下我国职场的突出问题。相比发达国家,目前中国职场的跳槽率明显较高,在互联网、餐饮、保安等行业尤为突出。有些地区餐饮服务员的跳槽率已达50%,保安行业的跳槽率更是达到了100%。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8%的受访者表示周边跳槽的人多,58.8%的受访者表示跳槽的多为工作2~3年员工。66.6%的受访者建议企业针对员工离职原由作出对应调整。

  59.8%受访者称周边跳槽的人多

  “技术部门节前两个人离职,我们部门还有一个同事下个月就要走了。”柳莹介绍,她们公司人员流动比较大,经常听见“哪个部门的某某又走了”。

  调查显示,59.8%的受访者表示周围跳槽的人多,其中8.7%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多,表示一般和较少的比例分别为34.9%和5.3%。

  “有三类人离职最多。一类是刚入职的,通常不到半年,甚至一两个月,因为不适应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等‘闪来闪辞’;一类是工作两三年的,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走了;还有一类是业内有名气的,被行内高薪挖走。”柳莹总结。

  在上海某金融服务公司工作的王强(化名)从事技术岗位,据他观察,人员流动主要集中在第三年,“工作3年就不算是职场新人了,会面临一个岔路口。如果本单位能提供个人好的发展前景和薪资回报,当然就不愿意折腾,若看不到这些,离职的可能性会很大。”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3年”确实是关键期,不能算频繁跳槽,“3年的时间,有一定的经历和资源了,为自身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如果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作为年轻人,改变环境寻求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用人企业,双方都能达到更优效益。”

  离职大军有什么特点?74.3%的受访者表示是“具备一定资历”的人员,其次是职场菜鸟(45.5%),第三是资深骨干员工(35.2%)。从工作年限来看,工作2~3年(58.8%)的居多,其次为4~5年(33.8%)。其他还有:1年(29.2%),6~9年(9.1%),10年及以上(3.9%)。

  福利待遇低、单位发展前景堪忧、个人发展空间低是跳槽主因

  对于社会上频繁跳槽的现象,58.9%的受访者认为实属正常,“机会多了,选择当然多”;47.7%的受访者觉得是企业欠缺留住员工的吸引力;46.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追求个人发展、上进的表现。其他看法包括:一山望着一山高(37.3%);没有耐心长时间经营一份事业(37.1%);他人跳槽导致的带动效应(32.4%);留下来的是最适合的(9.9%)。

  张宝义介绍,跳槽分生存性跳槽和发展性跳槽两种,“前者出于满足生活需要,后者出于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跳槽’是劳动力转移、人才转移的重要方式,也是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他并不赞同‘频繁跳槽’,“我们一直提倡工匠精神,都是需要在一个专业领域上能有长期的钻研。工作时间过短,应聘时也通常不会被企业视作长远培养和发展的人选。”

  王强也认为,为了个人更好地发展,跳槽无可厚非。但频繁跳槽说明一个人做事无常性,而且换一份工作前后要花不少时间,“经常跳槽的人能有多少时间用来工作?怎么在相应行业领域做专?”

  张宝义认为,导致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心态的浮躁。“一些人求职不是根据个人兴趣和技术能力等选择行业、岗位,而是去找那几个公认的‘好工作’,这是‘面子’问题在作祟。”张宝义说,如今工作机会多了,信息流通迅速也是一个促成因素,“身边同学朋友通常都在同一领域,也会方便他们之间的流动。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福利待遇低(64.0%)、单位发展前景堪忧(58.6%)、个人发展空间低(55.1%)是跳槽主因。其他依次为:为了个人事业提升(48.4%),不喜工作环境(35.7%),人际交往不顺(29.9%),增加工作阅历(28.9%),心浮气躁(19.1%)等。

  66.6%受访者建议企业针对员工离职原由作出对应调整

  张宝义表示,频繁跳槽员工的收益未必就高过长期稳定的员工,包括在企业成长的潜力和发展。“找工作是个费心费力的事,频繁跳槽更甚,会增加不少成本,像业务、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也分散时间和精力。而且企业也愿意将核心的重要部门、客户群等交给长期稳定的员工管理,受提拔和重用的机会也更多。”

  如何应对员工频繁跳槽?66.6%的受访者建议了解员工离职原因,作出对应调整;60.4%的受访者建议精准定位核心员工,有针对性采取留人措施;52.9%的受访者建议评估员工,区分骨干、不可或缺、可有可无等类别人才;49.3%的受访者提议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使用和储备机制;8.6%的受访者认为不必理会,企业可补充更新鲜人力资源。

  张宝义建议,对个人来说,跳槽应该发生在有了一定资历,对机会和时间有了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把握时,这才是锦上添花。“摆正自身位置,清楚个人特长和兴趣,不能光看外在的收入、福利等,工作应该是能为未来发展储蓄资源和能力的。”关于企业,他认为企业一定要让员工看到希望,“承诺的待遇、薪级和职级调整都要兑现。同时企业在管理上对新进员工要尊重,像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满足基本的吃住等生存需要,也会被逼着跳槽。如果职员流失,新人培训、新人工作效率不高等成本其实非常高,这是企业的损失。”

  受访者中,未毕业的占4.7%,已工作的占93.0%,待业的占2.3%;居住地在北上广深的占32.3%,其他一线城市的占18.0%,二线城市的占30.6%,三、四线城市占17.7%。

继续阅读

52.8%受访者发现近两年返乡就业年轻人增多

    据报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8%的受访者发现近两年返乡就业的年轻人增多了,据受访者观察,返乡年轻人中选择创业的人(60.9%)占比最高,从就业意愿来看,创业(52.5%)也是他们最想做的工作。返乡年轻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老家就业机会少(54.8%),其次是自己缺少一技之长(49.9%)。64.9%的受访者希望社会为返乡年轻人创造更多接受技能培训机会。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多少寒门学子曾怀揣这样的誓言毅 然奔赴叫做“远方”的他乡,只为逃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世代“循环”。如此可见,多数大学生不会主动回乡发展,也是情理之内,不用大加针砭。要想使更多年轻人打消顾虑,回乡就业,还需多方“给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亲情的纽带和地域的认同固然是返乡的重要因素,但仅靠亲情和乡情,并不能完全解决游子的疏离。尤其是在一个竞争无所不在的社会,岗位、职业、生计乃至利益的计算往往是第一位的,情感因素会变得十分苍白,不可能给大学生提供足以让其返乡的全部心理支撑和价值判断。我丝毫不否认情感在就业中的柔化作用,但在坚硬的现实面前,情感只能退居一隅。


    年轻人返乡就业或是创业,除了自身观念的转变外,关键还是要政府的鼓励政策。只有实实在在摆在桌面上的优惠措施,才能够展现招揽人才、热衷发展的诚意,也才是真正能够留得住”金凤凰“的诀窍。一则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当地企业,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天地,让他们大展身手;二则可以通过资金、技术支持,为年轻人们返乡创业提供支持,减少自主创业的阻力;三则解放思想,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创意,有”甩开袖子“,敢于创新的魄力。


    当前,各地都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推出了一系列好政策、硬 招子,我们呼吁并乐见,相关部门就着这缕“春风”,顺势掀起回乡就业的热潮,比如企业可以针对本地求职人员,在薪酬、福利上有所倾斜,吸引他们回流;政府可以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并推出符合市场与求职者需求的创业就业培训,通过多方“给力”,让年轻人返乡就业或创业,放心归来、满意留下。


继续阅读

2016年最被看好职业,电商已经排到第四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 2001 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 的受访者对 2015 年自己所从事行业整体状况做出积极评价。近半受访者在 2016 年看好医生这一职业。


  2016 年被受访者看好的职业或行业排名 医生居首


  一、医生 ( 43.9% )


  二、教师 ( 38.9% )


  三、互联网 ( 37.3% )


  四、电商 ( 34.9% )


  五、技术人员 ( 34.7% )


  六、公务员 ( 32.6% )


  七、物流业 ( 27.7% )


  八、创业者 ( 26.0% )


  九、金融行业 ( 25.0% )


  十、旅游业 ( 23.4% )


  十一、军人 ( 20.1% )


  十二、家政服务 ( 14.6% )


  十三、新闻记者 ( 10.9% )


  十四、建筑业 ( 10.4% )


  十五、房地产业 ( 9.3% )


  十六、农业 ( 8.4% )


  十七、实体零售业 ( 5.1% )


  受访者认为医生行业将更受重视


  小学老师王艳表示,因为国家二胎政策的出台,自己和身边的一些朋友都在考虑二胎的事情。而随着二胎政策的不断落实,母婴产品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会促进医生这个行业不断求精求益,形成良性发展。


  张北是一座二线城市的公务员,她认为,因为空气污染的持续以及一些病症的频发,环境保护以及医生这类职业会随之更加受重视,这样的大环境下会促使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和保健。


  专家:热点职业转换频次加快 物流、家政行业有潜力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根据我国经济目前走势,经历结构性调整后,应该会逐渐实现高质量就业。具体来看,新媒体、电商、互联网中介平台等与 " 互联网 +" 有关的职业是当下热门职业。" 不少热门职位体现在‘新’上,并以信息的传输和加工输出为特点 "。不过他强调,当前热点职业的转换频次也在加快,很难有一个职业能够长久的保持一个态势。


  张宝义认为,如今服务行业不断职业化、专业化,细分越来越明显。像生产性服务,物流、运输,以及生活性服务,家政、金融保险等都相当有潜力。


  2016 年不被受访者看好的职业或行业排名 实体零售业居首


  一、实体零售业 ( 34.5% )


  二、建筑业 ( 30.3% )


  三、房地产业 ( 29.9% )


  四、公务员 ( 20.3% )


  五、创业者 ( 19.0% )


  六、金融行业 ( 19.1% )


  七、农业 ( 16.2% )


  八、技术人员 ( 13.4% )


  九、教师 ( 12.3% )


  十、新闻记者 ( 11.9% )


  十一、医生 ( 11.1% )


  十二、旅游业 ( 9.4% )


  十三、家政服务 ( 9.1% )


  十四、军人 ( 8.6% )


  十五、物流业 ( 8.2% )


  十六、电商 ( 6.3% )


  十七、互联网 ( 5.3% )


  专家:汽车、房地产没有更大发展空间


  王艳认为,汽车、房地产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线城市,买不起房的人仍然买不起房。很多二三线城市闲置房屋非常多,轿车也遍地都是,需求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火爆 "。


  张宝义分析,一些传统的职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的经济压力比较大。" 建筑行业分区来看,一线城市空房率低,下行压力小,二三线城市空房多,需要消化,压力更大。但建筑行业整体,从设计、施工建造、装修,连带房屋中介等一系列都呈现了下坡路的形式 "。此外,金融行业经历 2015 年的跌宕,其形势已经大不如前 ; 加工业在 2016 年也不被看好。


  超三成的受访者对自己所从事行业评价表示一般


  那么,在刚过去的这一年,大家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整体评价如何 ? 调查结果显示,51.3% 受访者做出积极评价,具体而言,8.9% 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好,42.4% 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好 ;33.2% 的受访者表示一般 ;15.6% 的受访者做出消极评价,具体而言,13.3% 的受访者直言不太好,还有 2.3% 的受访者认为不好。


  程烨 ( 化名 ) 2015 年 7 月刚在一家银行入职,对于职业的发展规划,她表示比较郁闷。" 当时还接到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 offer,因为银行业口碑一直很好,于是选择了就职银行。但后半年的形势急转直下,对传统银行业非常不利。自己的心情也一直不‘晴朗’ "。


  三成受访者不愿子女从事自己的职业或行业


  张北表示,自己的父母都是公务员,自己选择做公务员很大程度上也是听了父母的意见。" 我自己更喜欢美术设计,但父母希望我生活稳定清闲些 "。谈到以后对自己儿女就业的意见,她表示,会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不会勉强其做公务员。


  调查还显示,在是否愿意子女从事自己当下的职业或进入自己所在行业的问题上,38.8% 的受访者表示愿意,29.7% 的受访者坦言不愿意,31.5% 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