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的受访在校生认为拒绝学生要分的老师有原则

  每到学期末,高校都会出现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1名高校在校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5.4%的受访在校生承认自己向老师要过分。学生找老师要分的最常见原因是怕挂科重修。49.2%的受访在校生称身边同意学生要分请求的老师多,72.4%的受访在校生认为拒绝学生要分的老师有原则。

  受访者中,男生占58.3%,女生占41.7%。

  怕挂科重修是学生要分最常见原因

  90后杨真(化名)本科第一专业是行政管理,第二专业是工商管理,她坦言自己曾找老师要过分。“工商管理专业有门运筹学课程,需要用到许多数理知识。我是文科生,学起来有些吃力,虽然平时没少花功夫,但期末考试还是答得不好,担心不及格。考完试就给任课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希望能得到照顾”。

  北京某高校青年教师李峰(化名)开设的一门课程有约100名学生,他告诉记者,每次考完试都会有五六个学生来要分,大部分是为了出国能有个好成绩。

  调查中,96.7%的受访在校生称自己身边有学生找老师要分的现象,20.0%的受访在校生直言这种现象很普遍。35.4%的受访在校生承认自己向老师要过分。

  杨真说,她身边找老师要分的同学,大多是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也有一些是为了能获得保研资格。

  “我们学校评一些奖项时,会要求专业课成绩均不能低于75分。有的同学差一两分,为了获得参评资格,会找老师要分。比如原本考了74分,会向老师要1分。”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刘佳莹说。

  据受访者观察,学生找老师要分的最常见原因是怕挂科重修(74.3%),其他原因还有:为了出国、保研或评奖学金(42.1%),单纯为了成绩单上分数漂亮(39.2%),受周围要分同学影响(22.5%)。

  杨真认为,自己努力了成绩不理想,向老师要分还能理解,但平时既不出勤也不按时完成作业,还想让老师照顾就应该被鄙视了。

  刘佳莹表示,虽然她能理解一些同学要分的行为,但她认为这样对其他人不公平。“还有的人打着出国的名义找老师要分,但实际并不打算出国,这更是欺骗行为”。

  调查显示,对于身边同学的要分行为,41.2%的受访在校生直言鄙视,40.0%的受访在校生不屑,24.9%的受访在校生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23.3%的受访在校生感到同情,20.0%的受访在校生表示无所谓,11.4%的受访在校生感到羡慕。

  减少学生要分,65.8%受访在校生建议老师坚持职业道德和原则

  调查中,49.2%的受访在校生称身边同意学生要分请求的老师多,46.8%的受访在校生觉得不太多,4.0%的受访在校生表示没有这样的老师。

  刘佳莹向记者讲述她遇到的两个案例:“我前两天帮高数老师改卷子,有个学生卷面考了50分,他平时作业综合成绩70分。按照这个课程的规定,卷面成绩占期末总分60%,平时成绩占40%,算下来,他只能得58分,最后老师给他涨了2分。我身边还有一个同学,英语考了58分,为了保研去找老师要分。虽然她平时出勤和作业都很不错,但老师不同意加分。我们学校规定挂科不能保研,而她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我挺替她可惜的。”

  刘佳莹表示,总体来看,她所在学校一些讲授公共课的老师比较容易给学生涨分,专业课老师则通常不会同意学生的要分请求。

  “那次运筹学课程的考试,我得了61分,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老师照顾了我。”杨真回忆说,学校也有很多老师非常讲原则。“有的老师会在开学第一堂课上跟学生说‘不要找我要分,我也不会提分’。相对来说,学生投入到这些课程上的精力也会更多一些”。

  调查显示,72.4%的受访在校生认为拒绝给学生涨分的老师公平正义,很有原则,14.5%的受访在校生觉得这样的老师太苛刻死板,不近人情,13.0%的受访在校生表示无所谓。

  “想考个好分数,就得平时多下功夫。”李峰认为,如果学生要分老师就给,有损公平。就算有的学生平时很努力,考试时发挥失常,也不该要分,应坦然接受。“未来走出校门,可能还会遇到类似情况”。

  “一些以论文结课的课程,有的同学想拿好成绩,会提前写好论文,拿给老师看,改个两三次再最后提交,能拿到较高的分。”在杨真看来,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其他人也心服口服。

  刘佳莹认为,老师坚持原则有助于减少学生的要分行为,同时应该将学生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度、出勤情况等纳入到对学生的期末考核中。

  对于减少学生要分现象,调查中,65.8%的受访在校生建议老师坚持职业道德和原则,52.2%的受访在校生建议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认真对待学业。其他建议还有:学校开展宣传教育并及时监督(49.5%)、建立更加科学透明的评价标准(47.2%)和社会对人才的考量标准更加多元化(29.2%)等。

继续阅读

73.6%受访者建议感恩教育从生活小事和感恩父母做起

  日前,成都一高级技工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学生坐在操场上写家书,主讲人在台上煽情,台下学生与家长抱头痛哭。这种更像“作秀”的感恩教育引发了人们质疑。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0%的受访者认为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开展感恩教育,73.6%的受访者建议从生活小事和感恩父母做起。

  受访者中,00后占0.9%,90后占18.7%,80后占53.3%,70后占19.6%,60后占6.7%。

  59.4%受访者听过感恩教育讲座

  天津某高校大二学生赵梦薇初中时曾参加过感恩教育讲座。“活动中,主讲人先是举例说父母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是如何照顾我们,又是如何担心我们身体的,过了一会儿我就听到人群中有哭泣声,接着现场响起音乐,大家的情绪就都被调动起来了。” 赵梦薇回忆,参加讲座的孩子还被要求面向自己家所在的方向大声喊“爸爸妈妈我爱你”。

  “现在的孩子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让孩子听感恩讲座,可以让他们多一些责任感,对父母多一些尊重。”在某国企工作的李冬梅说,自己孩子的学校曾组织过感恩活动,让孩子回家给父母洗脚,给父母泡一杯茶。

  调查显示,59.4%的受访者听过感恩教育讲座。对于感恩教育讲座,27.0%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听,47.7%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14.7%的受访者回答不太可能会,4.2%的受访者直言一定不会,6.4%的受访者回答说不好。

  北京某高中教务老师高洪(化名)曾在网络上看到某小学进行感恩教育的视频,他不太认同那种方式。“主讲人让孩子对着自己的父母歇斯底里地喊‘感谢你给了我生命,我爱你’,最后孩子们各个掩面而泣。进行感恩教育本身没错,但是视频中主讲人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话,身份也值得怀疑。”他质疑道,“在这种人多的场合,情绪很容易被带动起来,但事后那些喊着爱父母的孩子,真地懂什么叫感恩吗?真的会在生活中多体谅父母吗?他们也有可能之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调查显示,对于感恩教育,57.0%的受访者认为能引导孩子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55.9%的受访者觉得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与回报。但是也有受访者并不看好感恩教育,认为感恩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全是套路(28.6%);是一种营销手段,为了推销产品(26.2%);以击中听众泪点为目标,内容没营养(22.2%);灌输教条思想,扭曲孩子的真性情(15.4%);没有效果,孩子听过后没有任何变化(5.3%)等。

  73.6%受访者建议从生活小事入手进行感恩教育

  调查显示,18.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青少年大部分会感恩,51.1%的受访认为有的会,22.4%的受访者觉得很少会,4.1%的受访者觉得完全不会,4.2%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

  赵梦薇对记者说,她身边有一些人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钱,“有的毕业了还在家中啃老”。

  高洪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在家应该感恩父母,在外应该对帮助自己的人心怀感恩,这是很重要的品质。不过,进行感恩教育要选对方式。”他指出,感恩教育应该是持久的,更不能功利化。“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给高三学生举行成人典礼,让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份礼物,让孩子给家长写一封信。我觉得这种方式就很好”。

  李冬梅认为,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家长不能总惯着孩子,让孩子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社会应该宣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怎样进行感恩教育?调查中,73.6%的受访者建议从生活小事和感恩父母做起,进而扩大到更广的范围;63.7%的受访者建议鼓励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感恩;58.7%的受访者建议丰富校园文化、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其他建议还有: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47.4%),通过主题电影、文学作品教育青少年(21.9%)等。

继续阅读

84.7%的受访者给孩子选择幼儿园会考虑幼师情况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资源愈发紧张,幼师缺口凸显。幼师工作压力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频发的虐童事件也让公众更加关注这一职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5名幼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给孩子选择幼儿园会考虑幼师情况,不足半数受访者认为幼师社会地位高。59.8%的受访者建议对幼师进行职业规划和技能素养培训,56.4%的受访者希望增加学前教育招生比例。

  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1.5%,二线城市的占44.5%,三四线城市的占18.6%,城镇、县城的占3.9%,农村及其他的占1.6%。

  62.4%受访者认为幼师大都脾气好有耐心

  韩琦菲在山东某事业单位工作,她已经开始为1岁的孩子考虑幼儿园的问题了。“我打算在家附近选,只要有条件,一定会考虑师资水平,因为这会影响孩子的早期教育。”韩琦菲觉得,幼师应该性格外向、能歌善舞、寓教于乐。

  80后妈妈刘颖的孩子在天津市红桥区某幼儿园读大班。在她的印象中,幼师大都脾气好:“我表姐就是幼师,我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小朋友比较调皮,幼师得有耐心。”

  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给孩子选择幼儿园会考虑幼师情况。关于幼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62.3%的受访者认为是能很好地与幼儿进行互动,61.1%的受访者认为是关心照顾孩子。其他还有重视孩子人格培养(54.9%)、启发孩子心智(47.6%)、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44.6%)、传授知识(43.2%)、有耐心和爱心(38.0%)、为人师表(36.9%)等。

  “五六年前,我姐家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幼师年龄较大,整体素质不高。现在年轻幼师多了,这很好。”韩琦菲说,“不过看到幼师和幼儿园的负面新闻,我也会气愤和揪心。孩子的事无小事,牵动着家长的神经。”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幼师的正面印象包括脾气好有耐心(62.4%)、喜欢小孩(48.6%)、多才多艺(41.9%)等,负面印象包括缺乏资质(23.7%)、素质差(20.9%)、学历低(16.5%)和缺乏专业修养(15.1%)等。

  刘颖对记者说,她孩子的幼儿园里有个老师,由于刚毕业,经验不足,带孩子时比较着急,但家长反映过后,就好多了。整体上她觉得孩子幼儿园的老师都很敬业。

  55.1%受访者指出幼师需时刻关注每个孩子,神经高度紧绷

  刘颖觉得目前幼师的社会地位不太高:“一方面,个别幼师的不良行为让家长对他们产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虽然幼师也是老师,但很多人并不把这一职业当回事儿。”

  调查显示,48.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幼师社会地位高,认为非常高和比较高的受访者分别占10.3%和37.7%,41.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1.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低,9.5%的受访者认为比较低。

  李样(化名)是北京一家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她坦言幼师工作强度很大:“早上7:20到幼儿园接孩子入园做早操,下午5点放学,无时无刻不在照看孩子。另外还需要上课、参加培训,有时觉得自己是个超人。”即使这样,李样的收入水平却不高。“以前我在长春做幼师,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现在在北京还是差不多”。

  在李样看来,没有极大的耐心和对孩子的爱,根本没办法做好幼师。“我喜欢小孩子,高中时就决定要学学前教育专业。当时家里人不同意,我认为未来这个专业会受重视”。

  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幼师需时刻关注每个孩子,神经高度紧绷;51.4%的受访者指出孩子的方方面面幼师都得操心;51.3%的受访者指出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多,难教难带。幼师面临的其他压力还有孩子太娇气,说不得骂不得(36.4%),超负荷工作(35.9%),家长不信任(26.2%),职业发展空间有限(23.8%),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21.0%),社会认可度低(15.4%)和检查考核多(13.9%)等。

  李样发现,幼儿园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幼师并不多,“我们幼儿园也就占10%,我刚毕业在班里做配班,主班老师和我一样大,虽然学历不如我,但已经做了5年,而且我学的那套理论对已经习惯她的教学模式的孩子来说没什么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教授张燕指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有个幼师做了两三年后不干了,说‘孩子们没有书本上的可爱’。其实书本上只有一般性的规律和特点,幼师需在实践中走近每一个孩子。轻实践的后果就是这些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上难以适应,可能因此缺乏职业信心,甚至产生倦怠”。

  关于师德,张燕指出,不是培训考核取得了证书之后就有了师德,师德培养需要幼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对这个职业不断地形成认同,将职业规范不断地内化。“包括幼师在内的教师职业经验性很强,需要‘传帮带’。现在许多幼儿园平地起高楼,拥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幼师很少。幼师承担的评级、考核之类的任务很多,也导致他们不能真正踏实下来用心对孩子”。

  “幼儿教育是生活教育,需要有生活感受”

  “我们专业一共40人,现在做幼师的也就七八个。”李样觉得,社会对幼师的认可度不高,以及长期积累的负面压力,导致了从业者的高离职率。

  “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要重视家庭的作用,不能排除家庭的责任。”张燕指出,优质的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不是幼儿园布置什么家长就听什么。她介绍,在四环游戏小组(由北师大学前教育师生创办,志愿者和商户一起为四环市场流动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编者注),有许多‘妈妈老师’。“幼儿教育是生活教育,需要有生活感受。妈妈老师是生育过孩子、有育儿经验的,她们懂孩子”。

  怎样保证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调查中,59.8%的受访者建议对幼师进行职业规划和技能素养培训,56.4%的受访者希望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比例,52.7%的受访者认为要重视幼师的专业化培养。其他的建议还有:让其他人可通过幼师职业资格考试进入该行业(39.7%),提高幼师的薪资福利待遇(35.7%),关注幼师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28.9%),提高社会对幼师的认可度(23.2%)等。

  张燕认为,幼儿教育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不同地区的幼儿园也应有其特点。“幼儿教育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风土人情、资源禀赋、生活方式都不一样,不能全国一个标准。民间有许多成型的经验、不错的探索,应当将其发掘出来作为制定政策的考虑。许多国外的幼儿教育成功经验也可以纳入到我们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中,在实践中提炼出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实践和理论。”


继续阅读

47.7%的受访者不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

日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保障学生平等权益方面明确规定要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但现实中,以实验班和普通班、尖子班和基础班等方式变相区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情况依然存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者身边的初中学校有“实验班”“尖子班”等变相重点班,47.7%的受访者不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27.2%的受访者支持。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现象,57.8%的受访者建议确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长的分班原则。

受访者中,00后占1.3%,90后占22.3%,80后占54.1%,70后占16.4%,60后占4.9%,60前占1.0%。

57.3%受访者指出人为给学生分等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辽宁某初一学生家长李森(化名)也是一位初中老师,他就职的中学没有重点班,但有一个“精英班”。他告诉记者,中午时,排名靠前的学生会被叫到一块组成“精英班”上课。平常大课上讲不深的内容,在精英班会适当加深。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李明义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是受学校师资力量的影响:“有的学校只有那么一两个好老师,学校就会把有限的优秀师资放在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也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师资力量不丰富、生源参差不齐的学校就会开设重点班。”他坦言自己支持开重点班,但是也认为重点班会人为地把学生作出划分,“这样的划分对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调查中,75.2%的受访者称身边的初中学校有“实验班”“尖子班”等变相重点班,13.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11.4%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47.7%的受访者不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27.2%的受访者支持,25.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李森给孩子选了一所不错的市内公立初中,这所学校没分重点班。他坦言,如果分重点班的话,当然希望孩子能进。“不光是我,周围的家长们都要往里面挤”。他认为,进重点班对孩子的压力很大,没进去,对孩子心理也会造成影响。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李文(化名)认为,初中阶段分重点班能把好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彼此学习,也能激励那些没有进入重点班的同学努力学习,进入重点班。但她也承认,分重点班会带来资源分配的不均,“最好的师资和机会都会给重点班的同学,对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不公平”。李文还告诉记者,已经进入重点班的学生一旦由于某一时间段成绩不理想被分到普通班,会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不了。

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会带来哪些影响?调查中,57.3%的受访者指出人为给学生分等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52.5%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机会不平等,47.1%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加剧家长的教育焦虑,44.8%的受访者担心这会打击普通班学生学习信心,36.8%的受访者认为这与义务教育阶段均衡教育理念相违背,29.5%的受访者认为容易助长托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王婷(化名)曾是上海某公立初中重点班学生,在她看来,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就近入学,如果没有重点班的话,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班里有些很难管的学生,会分散老师的精力,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但同时,王婷也表示,义务教育阶段,很多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都还有潜力,如果过早地划分了重点班与普通班,很有可能被划分到后者的学生以后都没有办法脱颖而出了。

受访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应主要按生源结构和教师配置分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义务教育阶段也需要因材施教,只按成绩分班是有问题的,按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来分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受访者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主要按生源结构(53.8%)和教师配置(53.6%)来分班。其他还有学生特长(35.8%)、入学成绩(30.6%)、班额(29.7%)、学生兴趣爱好(29.3%)等。

李明义对记者说,他上初中时,学校是随机分班的,在师资配备上会注意平衡。“比如某个班的数学老师带班经验丰富,是公认的好老师,该班教语文的老师就可能稍微年轻一些”。

李文觉得按成绩平均分配是比较好的方式,每个班都有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整个班的学习氛围才会更加平等包容。

储朝晖觉得义务教育阶段的分班标准还处于一个完善的过程之中,处理好这个关系,应该把更多的空间、权力留给学校来解决。

调查显示,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现象,57.8%的受访者建议确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长的分班原则;52.2%的受访者建议严禁将各类学科竞赛成绩、特长评级等与招生录取挂钩;43.5%的受访者建议中小学“阳光招生”,及时公布分班信息;41.9%的受访者建议对违规编重点班的学校加大整治力度;30.6%的受访者建议开通监督举报渠道;29.2%的受访者建议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项督查;23.9%的受访者建议改变中学唯升学率的评价标准。

李森认为,重点班的存在主要原因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我工作的中学位于郊区,和市内的一些中学根本比不了,好学生基本都去市内或者私立中学,导致我们学校生源较差,教育质量也比前几年差很多。如果师资好一点、资源分配平均一点,自然就没有重点班了”。

储朝晖认为,我国的义务教育处在一个调整的阶段,学校之间是有差距的,孩子之间也有差异,应该给予所有的孩子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同时也要依据他的天性来因材施教。“现在学校里规定课程占时太多。通常义务教育阶段用60%的时间来完成那些课程就足够了,起码应该把40%的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潜能、兴趣等,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性。这也是更现实的路径”。

继续阅读

62.8%受访者心中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

近日,一篇题为《月薪3万,还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某位做企业高管的母亲在文中算了一笔账,孩子仅一个暑假参加的游学、各类培训班等费用就超过3万元。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有些人感叹“养孩不易”,也有不少人觉得,当下父母的教育消费不够理性。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48.3%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父母的教育消费不理性。59.9%的受访者觉得导致教育消费不理性的原因是培训机构、商家的宣传强化了社会上的焦虑情绪。62.8%的受访者心中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玩中学。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18.2%,80后占54.8%,70后占20.1%,60后占5.4%。81.5%的受访者是孩子家长,18.5%的受访者不是。

59.4%受访者认为孩子参加了过多兴趣班、辅导班

“周六上午学奥数,下午学古筝,晚上还有英语一对一课程……”在北京工作的80后薛雪迎谈起小外甥的周末安排,直言“他比成年人还忙”。“我姐姐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课内的学习要拔尖,课外的特长也需要培养”。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二的陈泽涛身边也有父母十分在意子女的教育投资。“我妈单位的一个同事,花两万多元钱给孩子报了‘美国名校体验行’的夏令营。一共12天时间,主要是到美国一些常青藤名校进行参观。”陈泽涛并不看好这次“投资”,“两万元是妈妈近4个月的工资,而孩子才只是初中二年级,这次夏令营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调查中,48.3%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父母的教育消费不理性,其中8.1%的人认为非常不理性。也有44.0%的受访者认为理性。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表示,重视教育长期以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近几年来较为突出的“教育消费不理性”问题,和当下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期待逐渐提升等因素有关。“家长教育消费的不理性,其实是更长远地考虑到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开始了早期准备”。

父母教育消费不理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数据表明,59.4%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参加了过多兴趣班、辅导班。其他方面还有:昂贵的夏令营、冬令营(55.8%),为读好学校而交巨额“借读费”(50.8%),请一对一家教(39.2%),给孩子购买高端学习用具(33.3%),送孩子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33.0%),送孩子出国游学、留学(30.8%),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愿望”(24.9%),给孩子购买各类书籍、辅导资料(21.2%)和购买在线课程(13.9%)等。

史静寰认为,在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的情况下,针对孩子某一方面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补习是必要的,“但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强迫孩子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就失去了补习的意义”。

本次调查中,65.2%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消费更多是父母一厢情愿。17.8%的受访者认为是孩子主动要求,17.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59.9%受访者认为培训机构、商家等的宣传强化了社会焦虑情绪

“就拿大学的自主招生来说,基本上只有在各种全国奥赛中拿过奖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薛雪迎觉得,家长为孩子“疯狂”报班,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竞争对人才要求的标准确实提升了。

在陕西西安做行政工作的70后沈媛是一名高二孩子的妈妈,从孩子上小学起,沈媛先后给他报过英语辅导班、写作培训班、吉他特长班,和小升初、初升高时的预科班,参加过两次夏令营,还购买过复读机、点读机、电子词典等新式学习用具。“基本上只要孩子的要求是正当的,我们都会满足。其实也没想太多,就是别的孩子有的东西,也不想让自家孩子少了。”

对于导致教育消费不理性的原因,59.9%的受访者认为是培训机构、商家等的宣传强化了社会上的焦虑情绪;57.0%的受访者认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人不得不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更多;52.1%的受访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无法引导家长理性对待教育;51.0%的受访者认为这源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情绪;32.5%的受访者认为是成年人之间的攀比心理;29.2%的受访者觉得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对孩子教育的过度投资,满足的其实是家长的一种心理需要。”史静寰认为,很多家长是根据自己盲目的理解去规划孩子的人生道路。
史静寰还表示,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也会对家长的教育消费观念产生影响。“我们对于‘高考状元’‘分数决定命运’等话题的宣传,对于一些‘出人头地’故事的格外关注,会使社会心理层面形成一种追捧标杆而忽略平凡的心态,也使得家长们的教育消费变得不够理性”。

在进行教育消费时,70.1%的受访者会考虑是否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利,孩子是否感兴趣(58.4%)、自身经济实力(53.1%)、身边其他父母的选择(32.3%)和性价比(23.5%)也是考虑因素。

62.8%受访者心中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玩中学

调查中,62.4%的受访者不认同“花钱越多教育质量越好”,31.3%的受访者对此比较认同,6.3%的受访者非常认同。

“我觉得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共同成长。”陈泽涛认为,平等的亲子关系更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有利于将来的发展。

薛雪迎则认为,成功的教育应当是陪伴和言传身教。“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首先做到”。

62.8%的受访者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玩中学;51.3%的受访者认为让孩子和优秀的同龄人在一起很重要;47.3%的受访者看重父母的言传身教;45.0%的受访者觉得应在旅行和阅读中开阔眼界。

其他还有:遵从孩子自身意愿(34.1%),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0.6%),着重发展某一项特长(19.4%),一对一地制定符合孩子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18.8%)。

“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资质和能力的管理,要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筹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社会氛围。”史静寰说。

“家长本身也需要教育和引导。”对于家长,史静寰建议,一是要意识到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二是不应把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强加到孩子身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到孩子的兴趣。“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但绝不是强制和替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