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徒步、穿越等户外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但各种意外也接踵而至。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驴友遇险事件频发,71.4%的受访者认为是安全意识较低,47.1%的受访者认为驴友遇险的救援费用应该由驴友自己承担,54.2%的受访者建议对违规探险加大惩罚力度。
受访者中,00后占1.15%,90后占19.2%,80后占52.4%,70后占20.5%,60后占5.2%,50后占1.1%。
驴友遇险事件频发 71.4%受访者认为安全意识较低
调查中,71.1%的受访者喜欢户外运动。
今年47岁的许力军曾多次去野外徒步,“我觉得参加各种户外运动能帮助我放松心情,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
参加户外运动可能遇到哪些问题或危险?调查中,60.6%的受访者担心遭遇雪崩、洪水等自然灾害,55.5%的人担心失足跌落,55.4%的人觉得要注意运动损伤,51.9%的人担心气候条件恶劣。其他还有:迷路(45.0%)、失去与外界的联系(40.4%)、遭遇有威胁的野生动物(29.8%)和装备不齐全(28.0%)等。
今年45岁的李国川参加过野外徒步、溯溪、定向越野等户外活动,他很喜欢户外活动中的征服感与神秘感,但李国川也曾在活动中扭伤过踝关节,“周围人遇到过一些更加严重的危险,比如从高处跌落、遭遇自然灾害等”。
南京某高校研究生楚西(化名)并没有参加过户外运动,“我会尽量避免危险的发生”。楚西认为,在现在的户外运动中,越来越多的人是带着“探险”的目的去挑战自己,这就使得很多目的地都是陌生、人迹罕至的地方,而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既然不适合人类居住,一定比较恶劣。
驴友遇险事件频发,71.4%的受访者认为是不够专业、安全意识较低,52.0%的受访者归因于开展活动备案不规范,48.4%的受访者认为是随意组织和发起活动导致。其他原因还有:不找向导(40.4%)、驴友圈攀比之风严重(33.5%)、挑战心理强(36.6%)和驴友的违规成本较低(25.5%)。
调查中,47.1%的受访者认为驴友遇险的救援费用应该由驴友自己承担,10.7%的受访者认为应由政府部门承担,36.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由双方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5.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54.2%受访者建议对违规探险加大惩罚力度
许力军认为,在参加户外运动之前确实需要想到一些问题。首先要提前计划,了解目的地的基本情况,包括路线和天气状况等,不要贸然前往;其次装备要带齐,尤其是手机和充电宝,防止迷路,并保持跟外界的联系;最后在活动过程中要避免运动过度。
“野外求生技能是必须掌握的,应急急救装备也很重要,最好能够系统专业地学习一下。”李国川认为,参加户外运动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清晰准确的判断能力。活动中要理性客观,懂得规避危险。另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承受限度,运动和探险也不能过分。有需要时要向有关部门申请报备。
楚西指出,户外运动可能遇到的最大危险在于自然灾害和与外界失去联系,那么相应地克服这些危险的技能则是必备的。首先是了解目的地的地理环境,如果发生了自然灾害应该怎样应对。其次是当自己与外界失去联系时,应如何处置,如何保存体力,如何建立与外界的联系。
“户外运动是一项挑战自己、强健身体的运动,不能一味地寻求刺激。”楚西说。
调查中,61.0%的受访者希望驴友客观衡量活动难度,理性选择。
要安全地进行户外运动,54.2%的受访者建议加大对违规探险的惩罚力度。其他建议还有:坚持备案登记制度(47.8%)、掌握应对户外危险的必要技能(46.8%)、不触犯国家法律法规(43.2%)、不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1%)、不偷拍涉及国家安全的图片(34.1%)、必要情况下请向导(31.0%)和不一味寻求刺激(31.3%)。
旅游调查
88.7%受访者出门旅行会给亲朋好友带当地特产
出门旅行的人踏上归途前,大都会为亲朋好友购买一些小礼物,带点当地特产。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人发现,各地特产在网上商店都有售卖。如今,你还会选择亲自带特产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7%的受访者出门旅行会给亲朋好友带当地特产,11.3%的受访者不会。在带特产的具体方式上,71.9%的受访者仍亲自带,18.1%的受访者则选择在当地邮寄,8.5%的受访者直接在网上购买。
“去上海玩了一趟,给同事、亲人带了一些上海当地的特产小吃,我的20寸的行李箱几乎都装满了。”27岁的河北姑娘杨雪琴在“五一”节前后,和老公一起在上海玩了5天,“几个景点售卖的特产都一样,一个当地朋友跟我们吐槽,很多并不是上海的老特产。很有上海特色的灌汤包却不易携带”。
在北京工作的张扬老家在云南,一年难得回几趟家,总会带点北京特产给亲人,“以前都是带‘北京烤鸭’,家里人吃腻了,这两次回家改带稻香村的点心了”。
天津姑娘陈妍(化名)“五一”跟团去了山西平遥,带了不少牛肉回来,“都说平遥古城是我国的牛肉之乡,就给家人和朋友都带了些,着实有些分量。”谈到网上购买,陈妍觉得那就没意思了。“网购谁都能买,你给大家带不就是因为你去了当地吗?”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类商品已经从线下交易拓展到了线上。但谈到直接网络购买“当地特产”,人们看法不一,45.6%的受访者认为这样没有了带特产的意义,38.3%的受访者表示收到礼物后没那么惊喜了,35.6%的受访者认为会缺少一份真诚。其他的看法还有:减少出游的舟车劳顿(31.8%),充分利用电商时代的便捷(27.4%),礼物带到就行,方式不重要(15.0%)。
张扬则认为,每次都会给很多人带,占地方,也实在太沉,有一回一个烤鸭袋子破了流出来很多油,“现在物流这么发达,像稻香村,不光提供包邮服务,还提供礼盒,服务很到位”。
“我觉得带特产就像给别人送礼物,得亲自送到才有诚意,但是我老公特别赞成网购或者从当地寄出的方式,他觉得既把心意带到了,出来玩儿的人也不会因此受累,一举两得。”杨雪琴说。
张扬认为,对方带礼物已经说明了他的心意,怎么带方便、开心是对方的事儿。
如果别人为自己带礼物,更期待是什么方式呢?65.8%的受访者直言希望对方亲自带,20.7%的受访者希望对方从当地邮寄,11.1%的受访者认为网上购买也不错。
“当然是希望别人亲自给带啦,我也会感到自己被对方重视。”杨雪琴说。
受访者中,00后占1.7%,90后占20.8%,80后占49.5%,70后占 20.2%,60后占6.0%,50后占1.4%。
超八成受访者对旅行社新规表示期待
日前,国家旅游局将《旅行社条例》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两部行政法规合并修订为《旅行社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下称《条例》),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8.7%的受访者直言旅行社“强制购物”行为对旅游业规范运行影响较大,66.0%的受访者更关注新规中关于“强制购物”的规定。66.1%的受访者认为新规将有效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
超八成受访者对旅行社新规表示期待
湖北武汉的程晓经常参加旅游团,出门旅行是她释放工作压力的主要方式。谈到旅游业,程晓直指强制购物现象,“一些导游在景区解说时就会间接推销购物点商品,增加游客好奇心。我的同事父母有次参加旅游团,导游带游客去了一家玉器店。店员一直尝试说服游客购买,到后来演化到了‘不买不让走’‘不能打电话’的地步,从下午3点一直耗到晚上近7点。最终还是有游客与外界取得联系,并扬言报警才结束。”
哪些行为会对旅游行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68.7%的受访者均认为是强迫购物行为。
河北省某旅行社从业者姜华(化名)分析,旅游行业资源互享,竞争差异并不明显,主要通过导游、住宿、餐饮和交通等元素的组合来体现一些差异,但这些又很容易复制。“旅行社最直接争取客源的方式就是降低价格,但毕竟是要生存,所以景点购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些旅行社弥补收入的手段。”姜华觉得导游对此也很无奈,“游客的消费回扣是不少旅行社导游的主要收入来源。这就更导致了一些导游带团游者购物,甚至强迫购物的现象。”
调查发现,其他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还有:强制提高费用(60.3%),诱骗参加行程外活动(56.3%),工作人员素质低(52.6%),导游职业水平低(51.1%),剥夺游客反悔权(35.0%)和浪费游客时间(33.0%)。
“导游职业素养不高、对当地风土习俗了解不够对游客影响很大。我曾遇到导游在解说中掺入了一些不能证实的坊间传言,也不说明,有种忽悠外地人的感觉,这种不严谨的行为会让游客误解。”程晓说。
调查显示,83.8%的受访者对旅行社新规表示期待,其中,33.6%的受访者非常期待,态度一般和不期待的受访者分别为13.6%、2.5%。
66.0%受访者更关注新规中关于“强制购物”的规定
以前因资质等问题,中小旅行社不能涉足的入境旅游业务在此次新《条例》中放开了。姜华感觉,“这为中小旅行社发展提供了机会,增加的投入也将促进入境游业务的发展。当然,考虑到成本和规范等因素,这也为中小旅行社的经营和扩张带来了压力。”
此次修订的送审稿在诸多方面都做了新的界定和规范。公众更关注哪些新规?调查显示,66.0%的受访者直言关注有关“强制购物”的规定,即购物行程安排需提前与游客协商签字等相关规定。其他依次为:禁止任何收取回佣或回扣行为(63.1%),不能低价诱骗包价合同、付费活动等(54.9%),设置行程购物事后30日退货期(44.9%),线上旅游平台对供应商提供服务承担连带责任(42.5%),旅行社要合理安排不参加活动旅游者行程(37.7%),旅游者活动中有拒绝权和反悔权(30.6%),不得以现金和转账方式收取出境游保证金(30.3%)。
在程晓看来,新规中一部分重心是在限制和管理旅行社的“强制购物”行为,约束更具体、更有力度了。“也更为游客考虑了。不想参加团体活动某项安排的、生病等的游客,不会受到忽视了,其行程能得到合理安排,这是对游客权益的保障”。
调查显示,作为旅游消费者,74.6%的受访者均支持新规中禁止 “零团费”,认为 “零团费”背后是强制购物。17.7%的受访者则不支持,认为此举会提高旅游成本。
66.1%受访者认为新规将有效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
程晓认为,此次修订的送审稿将使旅游消费者拥有更多主动权,我国旅游市场也将因此越来越规范,旅游消费者对“跟团游”的热情也会更高。“跟团游省去了查找出行路线、旅店预定、景点特色等繁琐准备,节时省心,若规范运行必然会打开更大的市场”。
姜华表示,新《条例》中多项违规的最高处罚额度达到了50万元,处罚力度的加大,表明了今后严格规范旅游业的态度。“通过有效的管制和监督,规范旅游业市场,禁止以破坏市场规律方式抢占市场,这既保障了旅游业口碑也是对游客的负责。旅行社在未来,也要以品牌形象为提升前提,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原则”。
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研究会理事、律师李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新规定确实非常有利于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但在安排购物活动或另行付费项目时,其他旅游者如何安排才为“合理”,什么样的安排才被认为是没有造成“时间浪费”,目前都没有明确的标准界定。如此规定,可能会给未来的执行带来争议,导致更多的纠纷。
调查显示,66.1%的受访者认为新《条例》将有效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63.5%的受访者认为导游人员的专业服务价值将得到更高认可,47.5%的受访者认为这将严格规范整个旅游链条,42.7%的受访者直言优秀导游或成稀缺资源。
如何有效减少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
每逢节假日,各地景点总是人满为患。在游人热情出游之际,一些不文明行为也被频繁曝光。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受访者感觉出游中不文明现象普遍。
调查显示,乱扔垃圾(80.1%)、公共场所大声喧哗(66.4%)和随地吐痰(61.8%)是出游中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这三项同样也是受访者表示最不能忍受的不文明行为。其他最常见的出游不文明行为还有:在景点刻字、涂鸦(46.7%),口出脏话(40.4%),违规爬古建筑(37.4%),随地大小便(22.9%),用观赏水洗涮打闹(21.3%)。
《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中,“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因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等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法律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
旅游是为了观赏风景,但频现的不文明行为让人感到大煞风景,甚至近年来频频“病发”境外,为人诟病。如何切实有效减少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请大家来出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