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的女性受访者是从大学开始学会化妆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65名女性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3%的女性受访者是从大学开始学会化妆的,23.5%的女性受访者从工作后开始,18.2%的女性受访者从中学开始。(3月7日《中国青年报》)

过去的人常说“女为悦己者容”,所以在某些“直男”眼里,年轻女性每年花数千元在“涂脂抹粉”上,就是为了取悦别人。可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老旧的“美妆观”已然被淘汰。而女性从大学时期或中学时期学会化妆,是值得支持与鼓励的。

必须明确,化妆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东汉蔡邕曾言:“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保持良好的妆容,既是对别人的尊敬,也是对自己的爱惜。先不论年轻女性可以通过美妆,向他人展现自己的心情、性格与成熟。每天妆后照镜子,发现今天自己“美美哒”,自信心与好心情也会随之出现,这对工作、学习、生活来说,无疑有好处。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大学生女性走入社会,一副得体、自信、成熟的面容便是最好的“面试法宝”。女性都是爱美的,试问一名不懂得爱惜自己的女性,又会投入多少精力爱惜自己的工作?当然,我们不必要求女性浓妆艳抹,但是保持浓淡相宜的面容十分必要,这也是让工作与生活充满“精致感”的一种表现。

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走进相对放松的大学生活,若不注重自律和修身,女性很容易走向不健康的边缘。现代的审美观,强调健康与时尚,学会化妆不仅仅是修饰脸庞,它能带动女性注意自己的肤质、身材、语言习惯等等。换而言之,懂得爱惜自己脸庞的女性,会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避免加班熬夜、风吹日晒、暴饮暴食,更自觉地运动健身、看书修养。我们鼓励大学女性学会化妆,关键也在于学会“打理自己。”

支持与鼓励年轻女性化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开设美妆课程,指导大学女性或者准大学女性如何化妆,学会搭配色号、眉型、发型,学会挑选安全、健康、经济、实用的化妆品牌,学会通过合理的运动、饮食搭配改变自己的形象。大学时期是进入社会前的缓冲期,通过必要的美妆培训,适应工作业务上的形象需求,也是一种职业教育。

54.3%的女性受访者从大学才开始学会化妆,这个数字看似很大,其实不大。鼓励年轻女性化妆,降低“化妆门槛”,还需要打破许多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

文/严奇

继续阅读

67.4%受访者将公积金用于贷款买房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治理违规提取住房公积金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优先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提取额度要根据当地租金水平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重点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在缴存地或户籍地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防止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炒房投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将公积金用于贷款买房(67.4%)的情况最为普遍,接下来是用于购房首付(56.9%)、支付房租(42.6%)和房屋装修(40.9%)。

56.1%的受访者期待适当延长公积金贷款期限,55.0%的受访者希望根据不同城市的情况合理调整公积金贷款额度。
  受访者中,69.2%已有住房,17.0%正在购买,13.8%还没有。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2.1%,二线城市的占45.3%,三四线城市的占18.5%,城镇和县城的占4.0%,农村的占0.2%。

  公积金提取审核流程进一步简化

  为保证住房公积金制度稳健运行,依法维护缴存职工权益,《通知》提出了一系列便利公积金提取的措施。比如,缴存职工与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先办理个人账户封存。账户封存期间,在异地开立住房公积金账户并稳定缴存半年以上的,办理异地转移接续手续。未在异地继续缴存的,封存满半年后可提取。

  再比如,对缴存职工在缴存地租赁或购买自住住房、偿还自住住房贷款本息、离休退休等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的,要进一步简化审核流程,积极开展提取住房公积金业务网上咨询,大力推行网上审核和业务办理,缩短审核时限。缴存职工提取申请材料齐全的,审核无误后应即时办理。需对申请材料进一步核查的,应在受理提取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办结。

  胡亚冰在河南郑州从事建筑业,几年前商业贷款买了房。他坦言,自己周围使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人很少。“公积金提取不方便,办理公积金贷款流程也麻烦,而且几乎90%的售楼部都不支持公积金贷款,所以我周围买房的人大部分都是用商业贷款”。

  58岁的周英(化名)是黑 龙江佳木斯联通公司退休员工,2010年,她用丈夫的公积金购买了住房。周英的公积金可贷款额度比丈夫高,但因为当时她还有5年就退休,办理的是10年贷款,银行担心没有保障,最后只能用丈夫的。“当年使用公积金贷款,还需要我们夫妻双方的单位都开具证明,办理手续用了不少时间。”

  关于公积金的用途,调查显示,用于贷款买房(67.4%)是最普遍的情况,然后是用于购房首付(56.9%),用于支付房租(42.6%)和房屋装修(40.9%)也较为普遍,其他还有:治疗重大疾病(18.8%),销户提取全部余额(17.4%),补贴日常生活费(15.9%),被纳入低保或特困范围提取使用(7.5%)等。

  北京某高校大学生罗鹏也在关注有关公积金的政策。他认为,为缴存者使用公积金提供便利,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公积金使用率的提升。

  “近期长沙市规定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可申请动用公积金,公积金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了。”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秀池表示,住房公积金在使用上也将更加便利,“比如职工无需再到窗口往返办理提取手续等”。

  对违规使用公积金将加大打击力度

  在对合理使用公积金提供便利的同时,对违规使用公积金将加大打击力度。《通知》明确,对同一人多次变更婚姻关系购房、多人频繁买卖同一套住房、异地购房尤其是非户籍地非缴存地购房、非配偶或非直系亲属共同购房等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的,要严格审核住房消费行为和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与此同时,对违规提取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记载其失信记录,并随个人账户一并转移;对已提取资金的,要责令限期全额退回,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对逾期仍不退回的,列为严重失信行为,并依法依规向相关管理部门报送失信信息,实施联合惩戒。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指出,总体来看我国公积金使用效率不高,且地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我们设置公积金制度的初衷是希望对于不同经济状况的缴存者,在购房资金使用上能够调剂余额,而现实中可能低收入人群公积金使用效率没有高收入人群高,后者可能还可以频繁使用。”他还指出,各地公积金使用管理制度不同,且公积金账户一般锁定个人使用,一些企业劳动者流动性比较大,公积金方面管理不善,也给职工使用公积金增加了障碍。

  罗鹏指出,虽然公积金可用于买房,但很多房企拒绝公积金贷款购房。“希望政府能通过签订协议或约谈的方式,对这样的房企加强管理,保障缴存者正常使用公积金购房的权利”。

  要充分发挥公积金的作用,调查中,56.1%的受访者期待适当延长公积金贷款期限,55.0%的受访者希望根据不同城市的情况合理调整公积金贷款额度。其他建议还有:规定提前支取公积金不影响公积金贷款(44.9%),简化提取流程(36.3%)等。

  “住房公积金是一种福利,希望更多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更好地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赵秀池表示,大城市公积金使用相对便利,而在小城市,人们对公积金的认知度相对较低,不知道如何使用或去哪里办手续,公积金使用率偏低。所以在小城市需要加强宣传,普及住房公积金知识。她还建议,对购房刚需人群,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降低贷款利率。大城市可适当对刚需人群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

  对于方便缴存者使用公积金购房,丛屹表示,目前来看,需要围绕现有的公积金制度完善、职工权益保护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去努力。

  据《经济日报》报道,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通知》仍是为了服务“房住不炒”这个核心理念。新政更多支持公积金用于租房、首套房和二套改善型住房,对炒房需求的公积金提取实行管制,无疑将对炒房行为起到一定的打击作用。同时,由于商业贷款收紧,对于公积金提取的支持,可以有效保护租房者、购房合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后续还应该在落实政策环节下足功夫。(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陈子祎)

继续阅读

60.9%受访者通过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迎喜接福

    每到春节,人们辞旧迎新,走街串巷,互相送上祝福。期间更有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增添节日气氛,比如贴春联、上香、撞钟祈福、祭祖和守岁等。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贴春联(68.4%)和拜年(52.5%)是人们春节期间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举办春节传统文化活动,62.6%的受访者希望能结合地方特色。

    60.9%受访者通过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迎喜接福

    “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河北唐山姑娘杜一然(化名)回忆说,北方的冬天很冷,有时她贴春联手都冻木了,但父女俩还是忙得不亦乐乎,浆糊都要刷上好几遍,让春联粘得尽量牢固。她还告诉记者,小学的时候,她和班上几个同学经常结伴去各家拜年,每过一家,队伍里都增加一个小朋友,快中午时队伍就很壮观了。

    “以前每年除夕夜我都和家人一起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准时出门放烟花。”来自辽宁沈阳的徐畅说,近年来空气污染较重,倡导环保,家人守岁后聊聊天就休息了。不过,年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大扫除、祭祖是她们家必不可少的事情。

    在北京工作4年的张媛(化名)每年都回家过年。“除夕到家,第二天上午就早早起来和家人一起给亲戚朋友拜年。”张媛介绍,去年她和父母还去逛了逛庙会,“人非常多,特别热闹,还有表演活动”。

    调查显示,春节期间,89%的受访者会回家乡过年。贴春联(68.4%)和拜年(52.5%)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其他还有祭祖(44.2%)、守岁(44.3%)、收发压岁钱(42.8%)、扫尘(38.8%)、上香(34.4%)、逛庙会(34%)、放爆竹(32.3%)和撞钟祈福(22.4%)等。

    徐畅认为,过年扫尘一方面是为辞旧迎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干干净净迎接来拜年的客人。

    “‘新春’佳节嘛,就要迎新纳福。”张媛今年春节打算去庙里上香,祈求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去年人非常多没能实现,希望今年如愿”。

    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交互分析发现,18~35周岁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60.9%的受访者是为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60.4%的受访者是为除旧迎新,增加年味,其他原因还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4.4%),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45.6%),不忘祖训、不忘根本(36.1%),凑热闹(17.1%),固定流程(11.1%),打发时间(10.8%)等。

    举办春节传统文化活动,62.6%受访者希望结合地方特色

    “我小时候喜欢凑热闹,过年时大街上有扭秧歌就会去看。”杜一然向记者介绍,小时候,春节期间的“扭会”活动是孩子们的一大盼头,能进行一下午,非常热闹,大人们也都出去看,还可以一起聊聊天。“近几年‘扭会’活动少了,我希望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能传承下去,它很有意义”。

    张媛对记者说,她外婆居住的地方以前每年都会组织一些较大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妈妈会特意带我去看。如今我长大了,那里只是偶尔举办这样的活动了。”在张媛看来,很多大型活动的举办需要资金,地方财政的支持对活动的顺利举办非常重要,“而且很多有才艺的人已经上了年纪,闹不动了,希望有年轻艺人将这些技艺延续下去”。

    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56.5%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少喝酒打麻将,51.9%的受访者希望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一定财政支持,46.8%的受访者认为可鼓励各地联合举办,36.8%的受访者建议培养年轻艺人,传承传统技艺。

    “我们要与时俱进,也要传承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徐畅认为,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多多参与。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8~25周岁的占12.1%,26~35周岁的占63.5%,36周岁及以上的占24.5%。男性占53.8%,女性占46.2%。

继续阅读

84.7%的受访者给孩子选择幼儿园会考虑幼师情况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资源愈发紧张,幼师缺口凸显。幼师工作压力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频发的虐童事件也让公众更加关注这一职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5名幼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给孩子选择幼儿园会考虑幼师情况,不足半数受访者认为幼师社会地位高。59.8%的受访者建议对幼师进行职业规划和技能素养培训,56.4%的受访者希望增加学前教育招生比例。

  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1.5%,二线城市的占44.5%,三四线城市的占18.6%,城镇、县城的占3.9%,农村及其他的占1.6%。

  62.4%受访者认为幼师大都脾气好有耐心

  韩琦菲在山东某事业单位工作,她已经开始为1岁的孩子考虑幼儿园的问题了。“我打算在家附近选,只要有条件,一定会考虑师资水平,因为这会影响孩子的早期教育。”韩琦菲觉得,幼师应该性格外向、能歌善舞、寓教于乐。

  80后妈妈刘颖的孩子在天津市红桥区某幼儿园读大班。在她的印象中,幼师大都脾气好:“我表姐就是幼师,我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小朋友比较调皮,幼师得有耐心。”

  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给孩子选择幼儿园会考虑幼师情况。关于幼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62.3%的受访者认为是能很好地与幼儿进行互动,61.1%的受访者认为是关心照顾孩子。其他还有重视孩子人格培养(54.9%)、启发孩子心智(47.6%)、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44.6%)、传授知识(43.2%)、有耐心和爱心(38.0%)、为人师表(36.9%)等。

  “五六年前,我姐家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幼师年龄较大,整体素质不高。现在年轻幼师多了,这很好。”韩琦菲说,“不过看到幼师和幼儿园的负面新闻,我也会气愤和揪心。孩子的事无小事,牵动着家长的神经。”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幼师的正面印象包括脾气好有耐心(62.4%)、喜欢小孩(48.6%)、多才多艺(41.9%)等,负面印象包括缺乏资质(23.7%)、素质差(20.9%)、学历低(16.5%)和缺乏专业修养(15.1%)等。

  刘颖对记者说,她孩子的幼儿园里有个老师,由于刚毕业,经验不足,带孩子时比较着急,但家长反映过后,就好多了。整体上她觉得孩子幼儿园的老师都很敬业。

  55.1%受访者指出幼师需时刻关注每个孩子,神经高度紧绷

  刘颖觉得目前幼师的社会地位不太高:“一方面,个别幼师的不良行为让家长对他们产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虽然幼师也是老师,但很多人并不把这一职业当回事儿。”

  调查显示,48.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幼师社会地位高,认为非常高和比较高的受访者分别占10.3%和37.7%,41.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1.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低,9.5%的受访者认为比较低。

  李样(化名)是北京一家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她坦言幼师工作强度很大:“早上7:20到幼儿园接孩子入园做早操,下午5点放学,无时无刻不在照看孩子。另外还需要上课、参加培训,有时觉得自己是个超人。”即使这样,李样的收入水平却不高。“以前我在长春做幼师,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现在在北京还是差不多”。

  在李样看来,没有极大的耐心和对孩子的爱,根本没办法做好幼师。“我喜欢小孩子,高中时就决定要学学前教育专业。当时家里人不同意,我认为未来这个专业会受重视”。

  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幼师需时刻关注每个孩子,神经高度紧绷;51.4%的受访者指出孩子的方方面面幼师都得操心;51.3%的受访者指出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多,难教难带。幼师面临的其他压力还有孩子太娇气,说不得骂不得(36.4%),超负荷工作(35.9%),家长不信任(26.2%),职业发展空间有限(23.8%),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21.0%),社会认可度低(15.4%)和检查考核多(13.9%)等。

  李样发现,幼儿园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幼师并不多,“我们幼儿园也就占10%,我刚毕业在班里做配班,主班老师和我一样大,虽然学历不如我,但已经做了5年,而且我学的那套理论对已经习惯她的教学模式的孩子来说没什么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教授张燕指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有个幼师做了两三年后不干了,说‘孩子们没有书本上的可爱’。其实书本上只有一般性的规律和特点,幼师需在实践中走近每一个孩子。轻实践的后果就是这些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上难以适应,可能因此缺乏职业信心,甚至产生倦怠”。

  关于师德,张燕指出,不是培训考核取得了证书之后就有了师德,师德培养需要幼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对这个职业不断地形成认同,将职业规范不断地内化。“包括幼师在内的教师职业经验性很强,需要‘传帮带’。现在许多幼儿园平地起高楼,拥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幼师很少。幼师承担的评级、考核之类的任务很多,也导致他们不能真正踏实下来用心对孩子”。

  “幼儿教育是生活教育,需要有生活感受”

  “我们专业一共40人,现在做幼师的也就七八个。”李样觉得,社会对幼师的认可度不高,以及长期积累的负面压力,导致了从业者的高离职率。

  “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要重视家庭的作用,不能排除家庭的责任。”张燕指出,优质的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不是幼儿园布置什么家长就听什么。她介绍,在四环游戏小组(由北师大学前教育师生创办,志愿者和商户一起为四环市场流动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编者注),有许多‘妈妈老师’。“幼儿教育是生活教育,需要有生活感受。妈妈老师是生育过孩子、有育儿经验的,她们懂孩子”。

  怎样保证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调查中,59.8%的受访者建议对幼师进行职业规划和技能素养培训,56.4%的受访者希望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比例,52.7%的受访者认为要重视幼师的专业化培养。其他的建议还有:让其他人可通过幼师职业资格考试进入该行业(39.7%),提高幼师的薪资福利待遇(35.7%),关注幼师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28.9%),提高社会对幼师的认可度(23.2%)等。

  张燕认为,幼儿教育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不同地区的幼儿园也应有其特点。“幼儿教育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风土人情、资源禀赋、生活方式都不一样,不能全国一个标准。民间有许多成型的经验、不错的探索,应当将其发掘出来作为制定政策的考虑。许多国外的幼儿教育成功经验也可以纳入到我们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中,在实践中提炼出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实践和理论。”


继续阅读

62.7%的受访者点外卖时遭遇过菜品分量缩水

  外卖的菜量没有实体店的多、拿到的菜品和商家网上图片相差甚远……外卖平台火爆的同时,外卖菜品也常常遭到消费者吐槽。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网络餐饮服务者、第三方平台及送餐人员等进行了规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7%的受访者点外卖时遭遇过菜品分量缩水。61.6%的受访者关注《办法》的实施。更好地规范网络餐饮服务,60.7%的受访者建议建立违法商户黑名单,在各平台间共享,57.0%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外卖商家的准入机制建设。
 
  受访者中,00后占1.8%,90后占29.3%,80后占48.2%,70后占14.9%,60后占5.0%,其他年龄段占0.9%。
 
  62.7%受访者点外卖遭遇过菜品分量缩水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的楚一凡特别喜欢吃学校附近一家面馆的茄丁肥肠面。一次她在宿舍点外卖,发现这家面馆入驻了外卖平台,就果断选了茄丁肥肠面,没想到送来的面比平时在店面吃的少了很多。“平时在店里我几乎吃不完,而这次我全都吃完了还不太饱”。
 
  后来,楚一凡发现,随着外卖的火爆以及入驻外卖平台商家的增多,外卖分量缩水的情况更为普遍了。“尤其是那些打折力度特别大的外卖,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情况。我饭量算小的,在食堂两个菜一两饭就够了,可很多外卖我都吃不饱”。
 
  调查显示,42.5%的受访者经常点外卖,49.8%的受访者偶尔点外卖。 62.7%的受访者遇到过外卖菜品分量缩水的情况。
 
  熊志远在某科技公司做技术研发,有时加班错过了饭点,或者想换口味就会点外卖,平均一周会点1~2次。他有次在公司附近的饭馆点了一份鱼香肉丝盖饭,觉得味道不错,就带了一份回去给同事。“同事打开餐盒后,我发现菜量比我在店面时吃到的少,而且胡萝卜丝、青椒丝明显多,肉丝少”。因此,他再也没去这家饭馆吃过饭。
 
  楚一凡说,她后来进那家面馆问过店员为什么外卖的食物分量不够,刚开始店员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装错盒了,后来又说不可能差分量。“我觉得跟他们理论也讨不回说法。后来再遇到外卖缩水的情况,我会给商家差评。”她直言,“凡是在我这儿上了黑名单的,我就再也不点他家的外卖了。”
 
  调查显示,遇到外卖菜品缩水,45.6%的受访者会向卖家所在的平台投诉,43.9%的受访者索性不再点这家外卖,40.9%的受访者会给卖家差评,40.1%的受访者会联系卖家解决,6.5%的受访者选择不了了之。
 
  60.7%受访者建议各外卖平台共享违法商户黑名单
 
  “不光是外卖缩水,我还遇到过实物和照片严重不符的情况。”楚一凡说,有一次,她点外卖看到图片上显示的大盘鸡色泽鲜亮、肉块大,结果收到的菜品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诱人。
 
  熊志远说,他曾在收到外卖后,发现菜已经特别凉了,还得自己再用微波炉加热。
 
  调查显示,除了分量缩水,49.8%的受访者遇到过外卖送到时已经变凉的情况,45.8%的受访者遇到过外卖口感没有实体店好,42.1%的受访者遇到过实物和照片差距过大。受访者遇到的其他问题还有食物不干净、质量不佳(30.4%),送餐严重超时(22.0%),菜品不符合备注的口味(18.8%),送餐人员服务态度不好(7.0%)等,仅有4.0%的受访者没遇到过任何问题。
 
  2017年11月6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调查中,61.6%的受访者表示关注《办法》的实施。
 
  “我看到一些新闻,现在对网络餐饮服务有了明确的规定,希望这些规定能够切实地执行和落实。”楚一凡指出,现在对第三方平台缺乏系统性的监督和管理。她还建议加强对外卖送餐人员的培训,要保证送餐过程中食物不受污染。
 
  “现在外卖平台很多,但平台之间是否可以进行信息联动?比如一个商家在某个平台上收到的投诉特别多,这也应该影响到他在其他平台的经营。”在熊志远看来,以后会有更多商家开展外卖业务,相关的准入门槛也应提升。
 
  对于更好地规范网络餐饮服务,调查中,60.7%的受访者建议建立违法商户黑名单,在各平台间共享,57.0%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外卖商家的准入机制,55.2%的受访者希望对外卖商家的巡查常态化,46.2%的受访者期待对不良商户的监督举报渠道更畅通,29.5%的受访者认为要惩处商家找“托儿”给好评的行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