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食品”是指“辣条”、“辣片”等调味面制品,价格通常在5角至1元之间,因口感浓郁、价格低廉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是这类食品在生产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前不久,北京市食药监局公布了对“五毛零食”的检测结果,在抽查的54个调味面制品、43个调味豆制品中,呈现“脂肪”、“钠”和“甜蜜素”“三高”的结果,这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0%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孩子食用“五毛食品”普遍来路不明(67.0%)、过量使用添加剂(63.6%)和油盐糖等调味品过多(62.5%)是受访者认为“五毛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70.1%的受访者建议执法部门加强日常巡视和检查。
75.0%受访者认为身边孩子食用“五毛食品”普遍
家住北京顺义的王芬芳有个8岁的女儿,平时她不让孩子吃“五毛食品”。“我很少给孩子买 五毛食品 ,也不鼓励孩子吃,对健康不好”。
“平时在家无聊或外出旅行时,都会习惯性地把 辣条 当零食。”在吉林上大学的黄睿会在闲暇时吃一些“五毛食品”。
调查显示,13.6%的受访者经常购买“五毛食品”,55.8%的受访者偶尔购买,27.1%的受访者从不购买。
虽然不主张孩子食用,但王芬芳表示身边的孩子大多比较喜爱这类食品。“一到放学,孩子们就会涌入校园外的小卖部。三五个孩子人手一袋辣条,吃得津津有味”。
数据显示,75.0%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孩子食用“五毛食品”普遍,17.6%的受访者认为不太普遍。
小卖部(79.6%)是受访者认为孩子们购买“五毛食品”的主要地点,其次是流动摊位(58.3%)。此外还有超市(26.0%)和网络(7.8%)。
谈及辣条吸引人的地方,黄睿认为,价格和口味是重要的两点。“通常来讲这类食品都比较便宜,对很多小孩子来说不会有负担。小孩也不会像家长那样注意食品的配方、用料,只要味道好就会喜欢”。
调查中,65.4%的受访者认为价格便宜是辣条深受孩子喜爱的原因,55.1%的受访者认为是味道好。此外还有颜色鲜亮(51.2%)、外观奇特(46.4%)和包装新颖(20.4%)等。
受访者指出“五毛食品”存在来路不明、过量使用添加剂等问题
“有一次,看到孩子放学后手里拿着一包辣条,我就尝了一口,味道特别辣也特别甜,觉得很腻,感觉里面添加了很多油和糖。不仅如此,辣条的外包装还破了,蹭了我一手油。孩子正在长身体,总吃这些食品肯定不好。”王芬芳说。
民调显示,84.0%的受访者认为“五毛食品”对孩子的身体影响大,其中36.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非常大。具体来看,来路不明(67.0%)、过量使用添加剂(63.6%)和油盐糖等调味品过多(62.5%)是受访者认为“五毛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还有:生产过程存在卫生问题(57.3%),原料劣质,没有保障(51.6%),包装简单粗糙,不合要求(31.2%)和过量食用影响正餐(31.0%)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五毛食品”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首先,这类食品口味太重,影响孩子的食欲,导致他们吃别的食物时觉得不香。过量食用带有咸味和香精的辣条,会导致孩子营养摄入不均衡,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其次,一些生产 五毛食品 的黑作坊来路不明。超范围、超剂量地滥用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剂,尤其是超量使用合成色素类,久而久之可能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最后,辣条等 五毛食品 是高油、高盐的代表,不是一个好的零食选择,非常不适合孩子经常吃,只能是限制级的食品”。
“小孩子们对食品没有什么辨别能力,味道好就会受欢迎,所以学校和家长得多教育孩子。另外我觉得,需要对校园周边的小卖部加强查处,不能让这些食品流入孩子口中。”王芬芳希望加大查处力度、集中整治“五毛食品”。
谈到治理“五毛食品”,朱毅认为生产不合格食品的小作坊首当其冲。“辣条等 五毛食品 之所以非常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便宜。一些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就会选用劣质食材、滥用添加剂。很多小作坊都在城中村非法生产,而且经常和执法人员打游击,给执法人员增加执法难度。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大抽检频率,严厉惩罚不合格的小作坊。”朱毅还认为,应该帮扶小作坊的合法生产。“小作坊备案制可以有效地帮助小作坊生产食品。给小作坊制定细致的生产规范,落实进货检验记录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让小作坊知道应该生产什么、怎样生产”。
黄睿认为,治理“五毛食品”不是要彻底消灭“五毛食品”。“我觉得应该从根本上让这类食品变得更干净更卫生,而不是让它们消失。毕竟很多80后、90后把这些食品当作童年的记忆”。
治理“五毛食品”,70.1%的受访者建议执法部门加强日常巡视和检查,66.9%的受访者建议提高零食的生产门槛,对生产商严格审核,59.4%的受访者认为要提高对问题作坊的惩处力度,还有46.8%的受访者建议学校和家长教育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消费调查
88.7%受访者出门旅行会给亲朋好友带当地特产
出门旅行的人踏上归途前,大都会为亲朋好友购买一些小礼物,带点当地特产。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人发现,各地特产在网上商店都有售卖。如今,你还会选择亲自带特产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7%的受访者出门旅行会给亲朋好友带当地特产,11.3%的受访者不会。在带特产的具体方式上,71.9%的受访者仍亲自带,18.1%的受访者则选择在当地邮寄,8.5%的受访者直接在网上购买。
“去上海玩了一趟,给同事、亲人带了一些上海当地的特产小吃,我的20寸的行李箱几乎都装满了。”27岁的河北姑娘杨雪琴在“五一”节前后,和老公一起在上海玩了5天,“几个景点售卖的特产都一样,一个当地朋友跟我们吐槽,很多并不是上海的老特产。很有上海特色的灌汤包却不易携带”。
在北京工作的张扬老家在云南,一年难得回几趟家,总会带点北京特产给亲人,“以前都是带‘北京烤鸭’,家里人吃腻了,这两次回家改带稻香村的点心了”。
天津姑娘陈妍(化名)“五一”跟团去了山西平遥,带了不少牛肉回来,“都说平遥古城是我国的牛肉之乡,就给家人和朋友都带了些,着实有些分量。”谈到网上购买,陈妍觉得那就没意思了。“网购谁都能买,你给大家带不就是因为你去了当地吗?”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类商品已经从线下交易拓展到了线上。但谈到直接网络购买“当地特产”,人们看法不一,45.6%的受访者认为这样没有了带特产的意义,38.3%的受访者表示收到礼物后没那么惊喜了,35.6%的受访者认为会缺少一份真诚。其他的看法还有:减少出游的舟车劳顿(31.8%),充分利用电商时代的便捷(27.4%),礼物带到就行,方式不重要(15.0%)。
张扬则认为,每次都会给很多人带,占地方,也实在太沉,有一回一个烤鸭袋子破了流出来很多油,“现在物流这么发达,像稻香村,不光提供包邮服务,还提供礼盒,服务很到位”。
“我觉得带特产就像给别人送礼物,得亲自送到才有诚意,但是我老公特别赞成网购或者从当地寄出的方式,他觉得既把心意带到了,出来玩儿的人也不会因此受累,一举两得。”杨雪琴说。
张扬认为,对方带礼物已经说明了他的心意,怎么带方便、开心是对方的事儿。
如果别人为自己带礼物,更期待是什么方式呢?65.8%的受访者直言希望对方亲自带,20.7%的受访者希望对方从当地邮寄,11.1%的受访者认为网上购买也不错。
“当然是希望别人亲自给带啦,我也会感到自己被对方重视。”杨雪琴说。
受访者中,00后占1.7%,90后占20.8%,80后占49.5%,70后占 20.2%,60后占6.0%,50后占1.4%。
71.8%受访者每两年至少更换一次手机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类数码品牌不断有新品发布。你会经常更换自己的数码产品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每两年至少更换一次手机,42.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数码产品无故障,也会更新换代,60.2%受访者选择手机时比较在意品牌。
受访者中,00后占0.3%,90后占21.1%,80后占51.6%,70后占19.6%,60后占5.8%,50后占1.5%。
71.8%受访者每两年至少换一次手机
“就餐、购物、查资料、看新闻、和朋友聊天……几乎无时无刻都需要手机。”湖南长沙的公务员金琳琳(化名)现在很少随身携带现金,“路边卖早点的小摊都可以‘扫一扫’。”
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张璐一年前购买了一台平板电脑,“用习惯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过去,张璐会把上课要用的学习资料提前打印好,装订成册。而现在,则直接把所有资料存在平板电脑中,随时查看。
调查中,82.4%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离不开智能手机。其他一些“被依赖”的电子设备依次为:笔记本电脑(45.8%)、台式电脑(30.7%)、平板电脑(30.3%)、U盘或移动硬盘(24.3%)、智能手表(13.6%)、智能手环(13.4%)、单反相机(10.3%)和电纸书阅读器(7.4%)等。
家住北京的60后张茂林使用的智能手机,是儿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到现在已经用了3年。“不打算换。市面上的手机都大同小异,不值得花钱换新的”。
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每两年至少换一次手机,其中16.8%的受访者每年都会为手机更新换代。24.4%的受访者一部手机会使用两年以上。
对广州大三学生杨璐而言,为数码产品更新换代能给生活带来新鲜感。“同一款手机用了一年多,会有点儿‘腻’”。相比于花高价买一部“高端机型”,杨璐更倾向选择一些性价比较高的“千元机”。“花钱不多,用起来比较‘大胆’,更换的频率也高。”杨璐说。
人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为数码产品更新换代?调查表明,63.0%的受访者表示会在产品出现故障时考虑更换;42.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无故障,使用时间长了就会更换;38.9%的受访者会在资金充裕时购买新产品;32.2%的受访者会因喜欢的牌子推出新品而升级换代。
60.2%受访者选择手机时比较在意品牌
调查显示,品牌(60.2%)是受访者选择手机时最在意的因素。其他因素依次为:价位(57.6%)、处理速度(56.8%)、像素(47.9%)、内存(46.3%)、音质(33.1%)和外形(29.7%)等。
在北京做市场工作的牟楠每天会用手机接收许多文件,“64G的内存很快就不够用了”。牟楠因此更换了一部内存更大的手机。
金琳琳是某数码品牌的“粉丝”,“每场新品发布会都会在第一时间看”。金琳琳喜欢这个品牌是因为“欣赏他们的品牌文化”,在她看来,“产品所传递的文化和精神,比产品本身更吸引人”。
张璐表示,自己在选择手机时比较在意镜头的像素。“我喜欢外出,有时不带相机,拍照就全靠手机”。
对于手机等数码产品,59.9%的受访者认为让生活变得方便快捷;40.7%的受访者认为功能够用就行,不必“贪大求洋”;36.1%的受访者认为会造成攀比;32.5%的受访者认为某种程度上是身份的象征;30.6%的受访者认为对数码产品的依赖会让人“变懒”。
“手机也好,其他电子产品也罢,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工具。”张茂林说,“既然是工具,就该以实用为目的,别被电子产品‘绑架’”。
牟楠认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新款”是个人自由,无可非议。“可如果经济并不富裕,却把使用最新款、最‘高级’的数码产品作为追求,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选择快递品牌时,速度是受访者考虑的因素
2017年4月9日,圆通速递宣布旗下跨境电商“妈妈商城”上线,但目前用户只能在安卓平台下载或从“圆通妈妈驿站”微信服务号进入。
“妈妈商城”分为进口商品和地方特产两大类。进口商品大部分是跨境电商爆款,比如肌美精面膜、贝德玛卸妆水、魔膳师保温杯等等。地方特产频道则是茶叶、酒、肉等土特产。妈妈商城还设有“粮油调味”频道,然而目前该频道下货品为零。
圆通不甘心只给电商“打工”。它想要触及快递行业上游此前已有预兆,圆通速递CEO相峰参加2016年全国本地生活物流峰会时首次披露了圆通涉足生鲜电商的打算;2017年3月初,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则呼吁“在海关关务政策上享有一定的优惠,以解决跨境通存在的难题”。
相比“四通一达”,圆通的电商业务开始得太晚。顺丰早在2010年就开始布局全产业链,2012年申通推出跨境电商“爱买网超”,次年中通上线电商平台“中通优选”,韵达在2015年成立跨境电商“UDA优递爱商城”。
圆通的“迟钝”有自己的道理。
在同行纷纷涉足电商时,它却做起了电商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代运营和仓储一体配送服务。客户有光明乳业、旺旺食品、伊利、蒙牛等,服务品类为服饰、美妆、母婴、小型家电,这些经验能让妈妈商城仓储管理更轻松。
妈妈商城选取畅销品,没有特定品类,货物复杂。依靠仓配一体化服务,商品进仓前制定库房计划,将仓库分为出入口、备货区、打包区、待发区、制品区、配件区,动销率高的商品摆放在库房出入口、容易混淆的商品分区域摆放、对商品按照ABC分类办理,解决了用户下订单前的问题。
仓配一体更核心的是订单后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用户下订单后,商品要经过打包、称重、速递交接、揽收、称重、发运等环节。仓配一体模式让传统“网仓”“配送”分离的业务流程无缝对接,提高了妈妈商城的配送效率,保证货品安全。
除了电商外包服务,圆通还在布局全球化。目前圆通已开通了东南亚、中亚、欧美及澳洲等国际快递,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多个地区的进出口快递业务。在跨境电商的必争之地韩国、香港,圆通都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今年3月,圆通韩国公司在首尔设立转运处理仓,为妈妈商城提供海外直邮服务。反观申通在国外采用与外商协作的方式,缺乏仓储和配送支持,这很有可能是爱买网超上线不到两个月就关闭的原因。
随着快递业务的发展,消费者对时效的要求越高。据国家邮政局网站消息,今年2月份,消费者对快递服务延误方面的申诉占有效申诉的41.4%。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选择快递品牌时,速度(64.9%)是受访者考虑最多的因素,其次是服务态度(57.9%)。要提速,航空货运成了绕不开的环节。
中国快递行业中,只有EMS、顺丰、圆通3家企业拥有自主航空公司。圆通有望在2017年建成圆通全球航空智慧城,将北京、广州和成都贯通形成“一主三动”的航空基地,在2小时飞行范围内覆盖中国九成地区。妈妈商城部分商品从华东地区至西北地区比原来缩短两天时间。
今年3月19日,圆通速递和菜鸟网络正式开通上海浦东-韩国仁川-青岛-香港-上海浦东国际航线包机业务,打通了国内-东北亚(韩国)、香港-大陆的跨境快件通道。这条航线配备了737全货机,最快1个多小时内就可将货物从海外运输至大陆,在部分区域甚至可实现次日送达。
圆通航空正在计划在陕西建设航空基地,“希望通过西安全货机航线的开通,把西部地区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向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市场推广和快捷运输”,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妈妈商城的除了跨境商品,还提供土特产了。
电商和物流,并非泾渭分明。电商进军物流,成功的有京东物流、阿里菜鸟驿站,但是快递企业跨界做电商,能排上号的屈指可数。圆通作为一家在产业链下游的快递企业,需要从零开始铺设供应链和渠道。妈妈商城货品来源有两类:自采和商家入驻。对于渠道,圆通的解决方案是依靠线下的妈妈驿站,成为“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妈妈驿站是圆通旗下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派送难题”的平台,为居民提供收寄快件服务,售卖满粮油调味、个人护理、家庭清洁、休闲零食、乳制品饮料等生活消费品,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有5万多个网点。
圆通计划让妈妈驿站和妈妈商城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消费者可以去门店了解产品的材质、特点、功能,然后在妈妈商城下单,保税仓发货。线上与线下相互导流,在选单、支付、到货环节形成闭环。
用“驿站”作为载体发展跨境电商的逻辑不难理解。社区店铺被认为是抗衡电商的最后一个阵营,电商对便利店的抢夺可以印证这个观点:2016年8月,阿里投资了以便利店起家的闪电购,今年4月,京东公布了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
不过这种集“快递收发站+社区便利店+线下体验店”一体的模式和顺丰在2014年上线的嘿客相似,后者在2013-2015年亏损10多亿。嘿客的失败把线下店铺能给线上引流带来多大价值的问题摆在了圆通面前。
线下实体店展示商品种类偏少,购物体验较差。而且妈妈商城大部分商品是海外爆款,经过多年的口碑沉淀,线下体验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占多大权重还不明朗。
引导顾客到线上下单消费,核心是保证妈妈驿站的人流量。在顺丰推出嘿客时,不少评论质疑其违背了用户偏好快递上门服务的需求,有记者在嘿店采访半小时内,发现无一人消费,这种窘境也可能发生在圆通身上。
61.5%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和10年前相比进步非常大
提起中国制造,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华为手机还是格力空调?最近,就中国制造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最被国人认可的中国制造产品是手机等通讯设备。
中国制造日益受到国人青睐
据中国青年网2月9日报道,调查结果显示,有61.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和10年前相比进步非常大,有41.4%的人认可中国制造,49.2%的人对中国制造认可程度一般,7.2%的受访者还不太认可中国制造,仅1.3%的受访者完全不认可中国制造。
而当下最被受访者认可的中国制造产品是手机等通讯设备(65.1%)、航天航空设备(55.4%)和高铁等交通设备(54.1%);桥梁建筑业设备(53.9%)、家电(51.6%)、玩具等小商品(22.9%)的认可度也很高。
问卷还对10年前大家最认可的中国制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最受欢迎是玩具、打火机等小商品(60.7%),衣服、鞋子等衣物(59.1%)和各种工业设备的小零件(52.2%)。10年过去了,中国制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起现在的中国制造,清华大学博士生吴振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摆脱了“物美价廉”的标签,开始拥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在吴振的印象中,10年前中国制造的代表就是玩具、小商品。现在提到中国制造,吴振的第一反应就是电子产品,比如华为、OPPO手机,联想电脑等。吴振现在使用的就是国产手机,在他看来这款手机质量不错,硬件配置堪称完美。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价格相对低廉(52.3%)和质量过硬(53.7%)的特点。其他特点包括:消耗低,效率高(45.5%),工艺讲究,设计人性化(41.3%)和科技含量高(30.1%)等。
这项调查是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进行的,共有2000人参加。受访者中男性占49.8%,女性占50.2%。00后占0.6%,90后占19.3%,80后占52.2%,70后占20.2%,60后占6.5%。
外媒也不吝赞美之辞
实际上,随着中国制造的质量不断提升,外媒也越来越不吝惜对于中国产品的赞美之辞。去年5月,美国《时代》杂志推选了“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0 款科技产品”,大疆无人机榜上有名,“中国公司大疆生产的‘精灵’系列无人机是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无人机产品,”当时《时代》这样评价。
德国《商报》也曾报道,“没有品牌,价格便宜,这曾经是中国商品的标准特点。但这已经成为历史。如今,设计和打造品牌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首要目标。其中打前阵的是电子产品和电子商务企业。”
据了解,中国制造现在不再像几年前那样被轻视。麦肯锡咨询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假如质量和价格同等,62%的中国消费者现在更青睐国产品牌。
总部在上海的消费者调查公司China Skinny的创始人马克·唐纳则曾分析中国人态度转变背后的原因,其中包括许多中国品牌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中国消费者在国产品牌的社会认同感上也更加自信;同时购买国产品牌日益被视为爱国行为等。
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的文章《“中国制造2025”走向成功的关键》。文章指出,工业仍然是中国的“核心实力”,中国的关键词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投入的技术革新,柯慕贤认为“是正确的开端,因为全球正要跨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的门槛。”
不过,中国制造仍有提升的空间。吴振在换国产手机之前,使用的是进口手机,通过对比他发现,国产手机虽然质量提升很快,但还是有缺陷,“硬件设施跟上了,但细节处理得还不够完美。我的国产手机按键不太好用,有时候按起来特别费劲,很影响使用体验”。
在他看来,提高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得从两方面入手,“从态度上说,要追求工匠精神,也就是把电子产品当作艺术品来打造,在细节处也做得完美;从硬件上说,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鼓励创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