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7%的受访者觉得一部电影的前期宣传重要

  当下,为了影片排片率和上座率,电影营销方各出奇招。有的效果良好,票房逆袭,有的却引来观众厌恶。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4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7%的受访者觉得一部电影的前期宣传重要。受访者最反感的营销方式有:丑闻、恶评营销(56.2%),蹭热点、“事件”营销(45.5%),色情、打擦边球(42.1%),下跪、行为出位(41.9%)等。68.6%的受访者觉得电影营销应该找到电影本身真正的亮点。

  受访者中,60后占4.2%,70后占18.6%,80后占56.8%,90后占18.8%,00后占1.2%。一线城市的占34.8%,二线城市的占46.1%,三四线城市的占15.5%,县城或农村的占3.6%。

  吸引受访者观看一部电影的主要因素是电影剧情

  调查中,77.8%的受访者喜欢看电影。受访者对电影信息关注较多的方面是:电影预告片(53.4%)、电影海报(48.9%)和电影本身的故事(41.8%),其他还有:电影幕后花絮(38.5%)、电影宣传曲(36.9%)、电影点映及路演(20.1%)和主创人员对电影的宣传(28.6%)等。

  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研究生钱回回是一名电影爱好者,喜欢爱情片和喜剧片,也很支持国产动漫。“我对电影预告片和电影本身的故事关注较多,如果预告片吸引人,那么就很可能去影院观看”。

  调查显示,吸引受访者观看一部电影的主要因素是电影剧情(64.6%)。其他还有:参演人员(50.8%)、导演及主创团队(43.6%),电影名称、预告片、海报、宣传曲等(42.9%),电影在各大平台的宣传力度(26.2%),朋友家人的推荐(32.8%)和电影票票价(15.7%)等。

  钱回回觉得好的导演决定了影片的质量,也决定了他会请什么样的演员,打造什么样的剧本,“所以好的导演和团队很重要”。

  在腾讯视频工作的90后隋小小主要通过视频网站、影迷网站、资讯网站等了解电影方面的信息,“我自己是一个明星粉,所以对电影预告片、主创人员宣传这两个方面较为关注。如果一部电影的名称、预告片、宣传海报等基础的宣传材料都无法吸引我的话,那我肯定不会去看”。

  86.7%受访者觉得一部电影的前期宣传重要

  北京某高校影视类方向研究生唐敏在某影评节目组实习,唐敏说,曾有一部影片在上映前,就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并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很多奖项,但是最后票房“扑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宣发团队不给力,“观众一看海报就自动归为烂片。回看电影本身,其实有很多的闪光点”。

  隋小小曾看过某校园影片的路演报道,“起初觉得影片名字很幼稚,觉得‘不适合24岁以上人群观看’。但后来我上网一查,才知道这是一部讲民乐与西洋乐碰撞的影片,编剧、音乐制作人都很厉害,还有很多明星客串,演唱主题曲、插曲,而这些信息我之前一点都不知道”。

  调查中,86.7%的受访者觉得一部电影的前期宣传重要,其中29.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

  “大部分观众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对预告片和宣传海报感觉不错就看,感觉不好就不看。”钱回回觉得宣传不到位会让观众错过一些好电影。

  什么因素会导致观众不看一部电影?47.8%的受访者表示电影名称、预告片、宣传海报等没有吸引力,45.2%的受访者不能忍受导演及主创团队出现重大失误,41.3%的受访者会受电影低口碑影响。其他影响因素还有:评分不高(39.5%)、主演团队爆出丑闻(38.8%)和电影知名度低(34.7%)等。

  68.6%受访者觉得好的电影营销方式应该找到电影本身真正的亮点

  对于某部电影选择下跪的营销方式,唐敏表示很反感,“电影排片减少,即将下架,电影的宣发团队应该把影片中的精彩片段展现出来,而不是选择下跪道歉这样的方式,只会起到反作用”。

  调查中,受访者最反感的营销方式有:丑闻、恶评营销(56.2%),蹭热点、“事件”营销(45.5%),色情、打擦边球(42.1%),下跪、行为出位(41.9%)等。此外还有:社交媒体抢热搜、炒作(33.3%),雇水军(31.7%),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大宣发”造势(28.9%),大牌明星造势(27.2%),消费“情怀”(21.1%),粉丝营销(17.2%),众筹(9.1%)。

  隋小小认为,营销的关键点在于找对受众及宣传方向,让观众对影视剧产生期待。“我曾经部分参与网络剧《恶魔少爷别吻我》的宣传营销。该剧结合播出平台、小说原著及青春偶像剧受众等方面的考量,将主打的宣传方向锁定在了针对95后、00后特点的内容上”。

  钱回回认为,海报有创意,再加上适当的广告宣传和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好电影就一定不会被淹没。

  调查中,68.6%的受访者觉得好的电影营销方式应该找到电影本身真正的亮点,45.8%的受访者建议主创与电影爱好者积极互动,45.0%的受访者认为音乐经典、回味无穷很重要,41.1%的受访者认为海报要有创意。其他方式还有:“自来水”口碑逆袭(22.5%)、适当的广告宣传(31.5%)和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17.4%)等。

  提到电影营销,唐敏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圣归来》,“《大圣归来》一开始排片少是有目共睹的,但凭借口口相传的力量,获得了巨大成功。前不久的《冈仁波齐》作为文艺片,宣传也很到位,朋友圈里十之一二都在做这部影片的推广,票房自然也不会差”。

  “《美人鱼》的宣传也很成功。周星驰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影片上线前,主打情怀营销,上映档期也好,就已经奠定了高票房的基础,再加上影片质量过硬,票房高就不足为奇了。”隋小小说。

  隋小小认为,在这个新媒体发达的时代,利用新媒体优势,创造网络讨论热点,占据热门话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

  唐敏认为,好的电影营销方式要从电影内容出发。现在观众很看重质量、口碑,凭借一个IP、两个明星就能垄断票房的时代正在远去。另外,主创团队通过路演等形式积极跟大家互动,也会吸引很多影迷去看,起到不错的效果。

继续阅读

86.2%受访者愿意为“诚意电影”埋单

  吴京执导的电影《战狼2》上映20多天,票房已突破50亿元人民币,这是国产电影首次迈入50亿元票房大关。影片开篇6分钟戏拍了半个月、吴京跳了20次水、每天在水下待10多个小时等细节,不滥用“流量明星”、不滥用“替身”等坚持,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的极大诚意。人们把这种有诚意的电影称为“诚意电影”。《战狼2》不断刷新的票房成绩也让从业人员看到了“诚意电影”的市场价值。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的一项调查显示,46.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我国电影市场的诚意作品多,29.4%的受访者觉得一般,24.2%的受访者觉得少。86.2%的受访者愿意为“诚意电影”埋单。

  受访者中,男性占49.9%,女性占50.1%。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5.3%,二线城市的占43.0%,三四线城市的占17.2%,小城镇、县城的占3.5%,农村的占1.0%。

  86.2%受访者愿意为“诚意电影”埋单

  在北京某医疗美容机构工作的舒湘经常去看电影。“我一向喜欢看3D电影,视觉效果好、冲击力比较强。《战狼2》是我无意中发现的,在网上看到《战狼2》的预告片就觉得很燃”。看过之后,舒湘认为《战狼2》很有诚意,跟那些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不同,“观众是真正被电影的品质吸引过来的”。

  广州市民陈建国(化名)不常去电影院看电影,但对军事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就专门去看了《战狼2》。陈建国觉得《战狼2》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看一部电影有没有诚意,不能只看明星,一定要有内涵,同时要看投资数额与拍摄时间的长短”。

  舒湘看完《战狼2》后很感动,“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主创们拿生命拍出来的,让我自然而然地心生敬畏。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后会去看拍摄花絮,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制作过程中的用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说,《战狼2》是一部充满符码意义的作品,它包含三层含意:一是在视觉上或技术上,它很给力,至少比《战狼1》要强许多,特效做得很真实;二是作为成功的国产电影贯穿的一种真诚,一种情感表达的个人性,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三是它的民族主义情结,它民族情绪的文化表达与国家形象呈现,让许多中国观众“扬眉吐气”,这也让它成为一部成功的本土化主流电影。

  有人在分析《战狼2》取得高票房成绩的原因时认为,这是观众对一段时间以来电影创作不真诚,进行的一次集体无意识的报复。

  调查中,46.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我国电影市场的诚意作品多,29.4%的受访者觉得一般,24.2%的受访者觉得少,6.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少。

  在贵州某新媒体平台工作的兰薇(化名)觉得诚意之作必须要演员演技好、剧本走心、场景好看,如果电影的品质真的好,就一定会有人去看。“不管有没有明星,有没有大量的宣传”。

  什么样的电影能被称为“诚意之作”?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要做到:演员表演敬业走心(75.6%)、创作过程精益求精(64.6%)、制作团队诚恳耐心(62.7%)、题材或故事关照生活(44.7%)和艺术内涵丰富(29.0%)等。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在读研究生阚如(化名)说,所谓的“诚意之作”,若是能够让观众心满意足地从电影院出来,觉得“值回票价”,没有“吃亏”,那在观众看来就算是有“诚意”。但要真正断定一部电影是否有诚意,还要从影片的叙事、场面调度、演员表演等角度分析。同时,对于观众、影评人和电影制作者来说,“诚意”的含义是不同的。

  “所谓‘诚意’并没有什么标准,不是说做到哪种程度就算是‘诚意之作’。”阚如认为,电影是艺术创作,“诚意”二字是制作者要一以贯之的,这是基本要求,而不是一种值得夸耀的美德。“目前国内大制作电影似乎少有‘及格’的,一些从电影节或电影展出来的小成本影片,更能给人惊喜”。

  调查中,86.2%的受访者愿意为“诚意电影”埋单,其中30.1%的受访者非常愿意。

  受访者认为电影创作应该坚持表演精湛、剧本精彩

  电影创作应该有哪些坚持?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表演精湛(73.7%)、剧本精彩(66.0%)必须坚持。其他还有:坚持细节(46.2%)、态度认真(45.0%)、技术强大(43.9%)、形式创新(39.0%)和大量投资(18.5%)等。

  阚如说,现在“小鲜肉”一词等同于“有颜值没演技”,但这个“锅”不能只由“小鲜肉”来背,作为一部电影的主演,他只是把角色按照导演的要求演完,导演的指导在演员的演技呈现上起了很大作用。电影的生产是环环相扣的链条,若是导演不尽职或能力不足,投资方只想圈钱,最后影片出来肯定不好。

  阚如认为,我国电影产业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和电影人,但是IP改编盛行之后,粗制滥造、虚假宣传等问题日益加剧。《战狼2》因其特殊性,可能无法为电影产业提供模式,但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对影片的要求,促使投资方与制作者不再以“明星”“流量”为王,真正以拍好电影为原则。

  调查中,86.1%的受访者看好“诚意电影”的市场价值,其中25.7%的受访者非常看好,11.9%的受访者表示一般,2.0%的受访者不看好。

  阚如觉得,《战狼2》的高票房是一件无法复制的事情,虽然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肆宣传,但《战狼1》已经为它带来了一波流量和口碑,另外吴京本人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和他的个人事迹在网上的流传、发酵,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舒湘认为,像《战狼2》这样追求品质的电影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同时期没有特别好的电影,我还是会选择看喜欢的明星参演的电影”。

  兰薇认为,《战狼2》会给追求电影质量的电影人一些希望,让他们知道观众其实最看重的还是电影的品质。

  “毕竟《战狼2》证明了没有流量明星也能大卖,以后投资者应该会更加注重这些问题。不过,《战狼2》上映的时机很好,以后的电影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的机遇了,同样卖座的可能性不大。”陈建国说。

  丁亚平说,这部电影的成功经验,对所有电影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虽然它的成功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甚至不可复制,但是在它之后,中国电影一定会有更多的惊艳之作出现。

继续阅读

2015年度最受认可国产电影

截至12月3日,今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总额已经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47.4%,其中中国国产片票房占比59.2%,超过半壁江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崛起。

但不容忽视的是,市场虽然大了,有的人赚翻,有的人却赔哭,大片和中小片排片率的悬殊差异,观众对于影片类型的误判,都是繁荣背后差异巨大的原因所在。

今年的电影市场对国产电影来说,意义不同凡响。不少国产佳作在与引进片同档竞争中不仅票房胜出,而且还赢得了口碑。在2015年已经上映的国产影片中,受访者对哪些评价最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2002人参与)显示,在结合票房和口碑所列出的25部候选国产影片中,《夏洛特烦恼》(46.6%)《港囧》(45.3%)《捉妖记》(44.9%)三部荣登受访者“好电影”票选前三。

李凝毕业后一直在一家电影公司做制作助理。在她看来,上半年的电影市场可谓“充满惊喜”。除了有一些票房黑马之外,更让人惊喜的是出现了不少“跨界”成功的导演和影片,比如《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其实说跨界也不那么严谨,因为两部电影的班底分别都有多年网剧和话剧的经验积累,到电影这一步属于水到渠成了”。

李凝觉得,好的电影最主要的是有一个好故事。再激动人心的场面或者再浮夸的设定,都不如看一段好剧情让人觉得舒服。“《夏洛特烦恼》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然而能够撑起片子的还是扎实细节和真诚情感,这分别是团队水平和心态的反映。试问有多少主创能做到这两点?”

赫雪峰是北京某高校一名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对他来说,印象最深的电影是《一个勺子》。“陈建斌蛰伏多年,从演员转而做导演,以一个小视角来讨论社会问题,氛围黑色而荒诞,很有意思。”虽然《一个勺子》让人眼前一亮,但赫雪峰觉得,还是“典型的中戏毕业生会拍出的作品,格局有些落后”。在他看来,更值得大书特书的其实是《大圣归来》。“动画的进步是技术和投入共同推动的结果,《大圣归来》成功浮出水面,说明水面下的巨大的产业冰山已经逐渐结成”。

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圣归来》(30.7%)《煎饼侠》(21.0%)《滚蛋吧!肿瘤君》(18.4%)《烈日灼心》(16.8%)《杀破狼2》(16.0%)《百团大战》(14.8%)《小时代4》(14.2%)等也被认为是年度国产佳作。

对于《小时代4》《栀子花开》一类的电影,赫雪峰认为,这类影片的高票房虽然让人无奈,但也是市场的真实反映。毕竟《小时代》从2013年上映以来,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系列产品”。他认为,这和导演郭敬明及背后团队的精准把控分不开。“成功不是偶然的,2013年后一堆跟风的青春片也印证了前者的独到眼光。不过,相较于国内其他的大‘IP’电影或网剧开发出来的东西,《小时代》系列还算有良心的”。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知名影评人杜庆春认为,受访者评出的好电影都是不错的。“事实上,鉴于我们的大众文化、生活伦理和资本运行甚至社会阶段等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国电影能把一个文化产品做得及格就很了不起了。目前观众对这些相对低成本的电影给予了积极反馈,也是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观众的某种生活情绪”。

在杜庆春看来,《小时代》是中国青少年类型片的一个开端,并且有着畅销书长时间奠定的基础。“我认为很多青春片在商业上是很成功的,而它的不足,也是类型探索过程中必然带来的”。

有人说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不应该宣扬不当的价值观。但杜庆春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首先是大众欲望的投射,然后观众再用“影票”来投票,反映的是人们的真实愿望。“如果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谈论‘清贫乐道’,那个‘道’一定是虚伪的”。

今年年末的圣诞档期,也将是高质量国产片间厮杀的白热化阶段。其中,既有金马最佳男演员冯小刚参与的《老炮儿》,也有万达影业、光线传媒、华谊兄弟三方强强联合推出的《鬼吹灯之寻龙诀》,更有早已有亿万粉丝夯实口碑基础的《万万没想到》大电影等。那么,受访者对哪些充满期待呢?

调查中,44.3%的受访者对《鬼吹灯之寻龙诀》最为期待,其次是《万万没想到》(35.7%)和《老炮儿》(34.6%),《唐人街探案》(31.8%)《恶棍天使》(24.4%)和《师父》(24.2%)等也受到关注。


继续阅读

过半受访者看好影视行业”IP”模式 创作要脚踏实地

  “IP”(知识产权)从2014年开始成为电影行业的一个热词。一本网络小说、一首歌、或是某个经典人物形象都可以称之为“IP”,其本身已经聚集的粉丝群体是吸引投资方的重要因素。部分IP改编大获成功,但也有大“IP”遭遇滑铁卢。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6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喜欢看时下热门“IP”改编的影视作品。但对于不断翻拍、改编的“IP”影视作品,47.2%的受访者表示产生了审美疲劳。56.1%的受访者觉得“IP影视”靠“噱头”制造泡沫,但也有55.5%的受访者认为“IP影视”模式有助于影视创作形成程序化、标准化的类工业生产流程。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1%,90后占25.4%,80后占48.8%,70后占18.2%,60后占5.4%,60前人群占1.0%。

  64.2%受访者喜欢观看时下热门“IP”改编的影视作品

  调查中,64.2%的受访者喜欢观看时下热门IP改编的影视作品,其中,16.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喜欢。市场化(62.2%)、开放式(47.7%)、互动性(42.7%)被认为是“IP影视”模式跟传统影视创作模式相比的不同之处,其他特点还包括类型化(25.8%)、产业化(25.8%)和标准化(21.3%)。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王珊珊是一名网络小说爱好者。“我属于‘原著粉’,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电影,我都非常喜欢,因为这些小说陪我走过最好的青春。在这些作品刚开始要拍的时候,网友会在微博、贴吧讨论,这本身也是一股很大的宣传力量,角色选定不满意,拍得不好,我们也会去吐槽,但还是会去看的,因为心里有期待”。

  “这些作品在网络上被讨论得很热,但很多时候,看完还是觉得小说好”。无锡市大学生村官张梦晴认为,“IP”影视模式主要赢在市场上,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是已经经受过一轮市场检验的,很多人对这些故事买账,从选角开始就会有很高的热度,一定程度上保证剧或电影在市场方面的成功。而原创剧本则更多要靠口碑,风险相对较大。

  调查显示,57.8%的受访者认为“IP”影视受热捧的原因是“IP”粉丝与观影主流人群高度重合,43.7%的受访者认为原创剧本蕴含着巨大市场风险导致“IP影视”热,42.9%的受访者认为“IP”影视容易得到投资方认可,38.8%的受访者认为“IP”影视是提高收视率和票房的灵药,30.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不过,也有47.2%的受访者表示,对于不断翻拍、改编的“IP”影视作品,产生了审美疲劳。

  66.2%受访者认为影视创作要脚踏实地

  “IP”影视模式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调查中,56.1%的受访者觉得这类电影中有大量泡沫,43.0%的受访者指出其过于迎合观众口味。

  “IP改编虽然比较容易获得票房,但是因为有跟原著小说的比较,更可能受到原著粉等群体的抨击,更难赢得艺术层面的肯定。”张梦晴认为,IP改编的多了,可能会让影视剧行业变得更浮躁。“如果制片公司都去利用已有的创作成果,认真生产原创剧本的人会变少。毕竟改剧本和写剧本花费的功夫肯定不一样”。

  受访者认为“IP”影视存在的其他问题还包括:电影剧情、内涵、意境苍白无力(39.5%),影视题材过于单一(34.8%),“IP”成为一套商业包装的策略(26.3%),改编和制作环节的质量“掉链子”(25.0%),制作方没有真的领会“IP”的真谛(21.7%),投资方为追热点盲目买版权(20.0%),伤害了影视行业“原创创新”积极性(14.6%)等。

  张梦晴觉得,比起小说来,很多影视作品在把文本转换成画面时,比较生硬,比如文字里看起来可以接受的说话方式或者语句,一旦变成台词,就会很尴尬、很出戏。还有角色选取上,很多不符合自己的预期。

  王珊珊觉得“IP影视”选材比较单一,“大火的、炒得厉害的其实仅限于一两种类型,很多影视公司选择作品以市场考虑优先,导致很多真正好的作品被资本排斥在外”。

  新浪微博网友李靖(化名)说,这些源于网络的影视剧题材肯定会吸引年轻人,但有些制作公司靠改编网络小说赚快钱,制作周期非常短,画面非常花哨,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往往这些公司还会利用偶像明星“溜粉”(制造某些话题来获得粉丝的关注——编者注),获取关注度,但长期来看,赔上的是整个制作公司的声誉。

  调查中,55.5%的受访者认为“IP影视”模式有助于影视创作形成程序化、标准化的类工业生产流程,46.3%的受访者担心影视剧本的创作会由此从单一走向互动,43.5%的受访者认为这有助于挖掘影视作品的全部价值,36.2%的受访者看好其带动整个文化艺术领域逐步实现文化产业化。

  王珊珊觉得,IP改编很多时候能给影视剧本创作带来新的东西。“传统的编剧,在创作时会把以前大火的剧本作为模板,狗血的桥段、烂俗的剧情不可避免。而根据IP改编的剧本,虽然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但相对质量有保障。”

  调查中,64.9%的受访者看好“IP影视”发展模式,21.0%的受访者不看好,12.1%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张梦晴认为,“IP”模式可以挖掘出沙子里面的金子,自然也会把糟粕推到台前,但是最后都要经过观众的检验,被发现是垃圾的,最终肯定会被扔掉。

  王珊珊认为,“IP”影视大火起来,也只是近一年的事,很多在拍的作品还没有出来,究竟会怎样,也说不准。希望它能在发展中自己沉淀下来,探索出更长远的发展模式。

  调查显示,66.2%的受访者赞同,影视创作假若没有脚踏实地的心态,任何模式的创新恐怕都不会走远。


继续阅读

73.0%受访者认可当前国产电影 专家称需建立分众化市场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2002人参与)显示,73.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国产电影总体水平较好,已有明显进步。

在国产电影从幼稚走向成熟、爆发的这几年,青春片、粉丝电影、综艺电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除了票房,这些新晋类型电影的其他方面充满争议。人们对电影偏好存在差异,但对好电影的定义大都趋近相同,那么,观众如何看待当下的国产电影?在观众心目中,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2002人参与)显示,73.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国产电影总体水平较好,已有明显进步。其中,10.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好,有的已经好于国外电影。对于电影题材的选择,52.4%的受访者会首选娱乐题材,31.4%的受访者则倾向严肃题材。对于好电影的标准,59.6%的受访者最看中电影是否能讲一个“完整的好故事”。

57.5%受访者会因对电影主题感兴趣去看该电影

什么样的电影会更吸引人去看?在受访者看来,首先要“对电影主题感兴趣”(57.5%),其次是“有喜爱的明星”(45.2%),其他因素还包括“制作规模大,场面、音效震撼”(43.0%),“话题性强,让人好奇”(41.3%)”,“电影制作水准高”(37.1%),“电影的艺术价值高”(32.7%),“有代入感”(14.8%),“适合男(女)朋友约会”(11.1%)等。

“一提到90后喜欢看的电影,别人就会说‘幼稚’‘没深度’‘追星’什么的,但这些标签都是对我们这个群体一种很浅薄的解读。”山东济南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厉静认为,很多90后喜欢的青春励志主题的电影常常也会得到其他年龄层人群的青睐,而且这些电影更贴近个人的经历,对人们处理现实生活也很有启发。“同样,我也很排斥那些将肤浅的美好包装成童话的作品,观影年龄虽然决定了观影偏好,但也不代表90后就不懂得欣赏《教父》这样的电影”。

厉静觉得,现在影院里能看到的电影还是少,“大片一上映,基本上就占了排片表的70%,以前的好电影或者相对小众、但艺术价值很高的电影根本无处可寻”。

今年29岁的唐千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他平均每个月都要去看两次以上的电影,但他并不关心题材。“我更关注故事情节和拍摄手法,比较喜欢兼有商业片和导演自身风格的影片。像《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和《一九四二》,虽然严肃,但我很喜欢看,因为这类片子导演在思想、结构和风格上的投入是噱头电影不能比的,相应的制作水平必然会有一个追求”。

唐千觉得,有些电影“太文艺”,但是空镜头多了会稀释思想性。而说到娱乐影片,能娱乐大众说明导演功力很深,不过,自娱自乐可能无法吸引更多观众”。

调查显示,71.7%的受访者会因为关注某个明星去看一部电影。

52.8%受访者看电影为了娱乐放松,31.4%受访者为了获得启发

在严肃题材和娱乐题材电影的选择上,52.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选择娱乐题材电影来放松自己,31.4%的受访者偏向看严肃题材电影以寻求启发,15.8%受访者回答不好说。

依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知名影评人杜庆春的观察,全世界商业主流电影院里的观众基本都是一样的,他们会为了喜欢的电影类型或者深入人心的形象等因素买票。“但是,发达国家的市场更加细分。很多电影的欣赏需要有良好的电影史和艺术史修养做基础,电影人可能非常热爱,但放在主流院线上可能不会有多少人去看”。

专家称《一九四二》这样能卖到近4亿元,已经是超卖了

杜庆春认为,卖得最好的前10部电影在全世界也都差不多,都是像《哈利波特》《变形金刚》这样的商业大片。“中国观众还没有发展到那么挑食的阶段,大多数人对待电影的态度,就像在聚餐时喜欢火锅一样喜欢热闹,在选择电影时也会体现出这一点。不仅如此,以后中国的主流观影年龄会越来越低,大概在15~25岁之间,有的院线反馈上来的平均年龄已经是21岁了”。

他还指出,对于产业和资本来说,很多严肃题材的电影不会以商业大片的定位来运作。“因为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和社会责任。你不能逼迫十六七岁,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孩子到影院里去思考民族饥饿的问题,这种类型本来就应该是三四十岁的社会中坚力量去看的。更细分的市场可能会为这种情况找到新的平衡点。好莱坞的大明星即便是参演严肃题材电影,也是以低片酬来践行社会责任,票房低很正常。像之前《一九四二》这样能卖到近4亿元,已经是超卖了”。

59.6%受访者认为好电影应该讲一个“完整的好故事”

在受访者心中,好电影的标准很多,其中,最被重视的方面就是能讲一个“完整的好故事”(59.6%),接下来是“主题表达真善美”(48.9%),“表达方式注重内涵”(48.6%),“从制作到发行,品质精良”(40.2%)。

此外,“明星云集、演技精湛”(38.0%)、“影片类型新鲜”(34.4%)、“导演个人风格突出”(26.2%)、“关注现实”(22.9%)等也被受访者认为是应该考虑的标准。2.7%的受访者认为,电影里“有鹿晗吴亦凡李易峰、王凯、TFboys就行”。

在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看来,好电影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因为观众的需求多样化,而市场也应该提供内容风格各异的产品供人选择。“大家热议一些青春片、粉丝电影,其实并不是在讨论影片本身如何,而是因为它占有了过多的市场资源,影院的排片过多,挤占了其他影片的市场资源。这背后既体现了我们市场‘唯票房论’的不成熟,也说明了当前市场对其他类型的电影缺乏包容性,当然,也有当下国产商业片普遍竞争力不足的因素”。

石川认为,要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关键是要建立分众化的市场。只讲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市场不是理性健全的市场,再烂的片子只要有人看,也应该有生存空间。“但是,现在并没有多少影院为小众的片子提供放映空间。而在院线排片上,像贾樟柯说的法国那种任何一部片子的排片量都不能超过三分之一的规定,我们也是没有的。在这个方面不能过多苛责影院,除了要求制片方要提高影片的质量外,关键是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引导市场向健全合理的方向发展,对有美学价值但票房不好的中小成本电影,给予更多空间”。

“另外,分院线发行不同类型的影片,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也会让观众的选择变多。”石川还强调,为这些片子提供上升和流通的渠道,也是为专业人才和有潜力的公司提供成长空间,最终会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本次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 90后占27.0%,80后占47.6%,70后占18.6%, 60后及以前人群占6.8%。 来源:中国青年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