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受访者最担心快递爆仓和价格虚标

每年“双11”,在电商的影响下,这个日子已经被人们默认为购物狂欢节。有的人早早就摩拳擦掌,开始挑选目标商品。也有的人对“双11”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情,离开网购大军。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3%的受访者在期待“双11”,服装、鞋帽类(57.2%)是受访者“双11”购买最多的商品。对于“双11”,受访者最担心的两个问题是快递爆仓、收货延迟(59.5%)和虚假宣传、价格虚标(55.3%)。避免“双11”盲目消费,67.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按需购买,不跟风。

服装、鞋帽类是受访者“双11”购买最多的商品

在北京某私企工作的高丽菁,最近几乎天天都在刷购物网站,她的购物车里已经塞了不少商品,总价2000多元,衣服和化妆品占的金额最多。“自己一个人在外租房,用不着买太多家居、家电,也就是在打扮自己方面花钱多了”。

家住河北沧州的刘雯也已经为选东西忙活了好几天。她选了一些小家电和家居用品,还为孩子选了玩具。在刘雯看来,“双11”买家电特别划算,“去年我买的加湿器打六折,还有代金券可以用。而且买家电不像买衣服那么麻烦,只要质量有保障,不会因为不合身之类的问题换来换去,搞得糟心”。

调查显示,67.3%的受访者期待“双11”,非常期待和比较期待的分别占21.5%和45.8%。25.8%的受访者回答一般。5.2%的受访者并不期待,1.7%的受访者回答有些反感。

服装、鞋帽类(57.2%)依然是受访者“双11”购买最多的商品。接下来是食品、饮料、酒类(31.9%),化妆品、个人护理类(31.1%),数码类(30.6%)。其他还有家电类(25.3%)、图书音像类(24.7%)、箱包类(18.0%)、母婴玩具类(14.1%)、医药保健类(9.3%)、汽车配件类(7.7%)等。4.6%的受访者不打算买任何商品。

从消费金额上看,21.1%的受访者今年打算花500元以下,30.6%的受访者打算花500元~1000元,25.8%的受访者打算花1001~2000元,14.7%的受访者打算花2001~3000元,7.8%的受访者打算花3000元以上。

高丽菁每月工资5000多元,她表示,正因为工资不太高,在“双11”期间买东西才特别多,因为价格确实相对便宜。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她最近一直在关注店铺动态,忙着比价,有时候为了挑选商品,熬夜到凌晨一两点钟。
为什么很多受访者在“双11”买东西?调查显示,最大的原因是促销力度大(61.3%)。其次是正好需要买些东西(50.5%)。其他原因还包括随便看看,想买就买了(29.6%),找一个理由花钱(22.2%),随大流(16.6%)等。

67.5%受访者建议“双11”购物按需购买,不跟风

连年“双11”抢购,很多消费者已经总结出了一些购物经验。调查显示,48.3%的受访者会提前整理好购物车,当天集中购买;11.0%的受访者为避免快递爆仓,会提前购买;9.8%的受访者不打算凑热闹,会推后消费;28.2%的受访者会视情况而定。

高丽菁对记者说,前几年“双11”前夕,她和身边不少朋友都守着时间点等着下单,一些商家享受优惠的流程特别繁琐,当天网站反应有时也很慢,严重影响了购物体验。

调查显示,对于“双11”购物体验,56.3%的受访者感觉满意,回答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受访者分别占7.0%和49.3%,32.2%的受访者回答一般,10.3%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1.2%的受访者回答不好说。

去年“双11”到来之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对于“双11”受访者最担心的两个问题是价格虚标和物流。今年的调查显示,快递爆仓、收货延迟(59.5%),虚假宣传、价格虚标(55.3%)依然是受访者最担心的两个问题。

刘雯说,她费那么多力气挑选商品,就是因为商家促销里“猫儿腻”太多。如果不仔细比较,可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优惠。“另外,快递正是忙碌的时候,买得不合适要退货,就更麻烦了”。

多家电商平台显示,更多商家的做法是在现有价格下标出“双11”当天的价格,折扣后的价格大多只比现在售价低一两成。日前,有关部门陆续约谈电商平台,明确要求商家不得虚标原价再打折,欺骗消费者。

另一方面,据中国快递协会和菜鸟网络预测,今年“双11”快递行业处理的快件量将超过10亿件。相关预测还指出,今年全行业将有268万名一线人员投入到“双11”快递服务当中,较去年增长超过50%,干线车辆增长59%,航空运力增长40%左右。目前,各物流公司也在采取紧急招人、引入机器人设备、进行资金补贴等措施备战“双11”。
调查显示,“双11”购物,受访者担心的其他问题还包括预售商品不能7天无条件退换货(43.0%),网站、支付系统瘫痪(41.5%),冲动消费、后悔购买(36.9%),网络诈骗活跃(18.8%)等。
当前,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双11”网购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
“双11”如何避免盲目消费?调查中,67.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按需购买,不跟风,65.2%的受访者建议多考虑商品实用性,50.8%的受访者建议人们提前锁定目标商品,货比三家,27.2%的受访者提醒人们买前想想钱包,量力而行,24.2%的受访者认为购买前应多征求他人的意见。

继续阅读

20.7%受访者会求助于网购平台上的灰色经营

随着网购平台的迅速发展,从事灰色经营的人员也纷纷上网,变身淘宝卖家,出售各类假证明、假证件、黄牛号等。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需求时,20.7%的受访者会求助于网购平台上的灰色经营,48.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31.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曾几何时,办证小广告被不法分子张贴、涂写在大街小巷,成为“城市牛皮癣”。近年来,那些办证小广告好像渐渐消失了,这一方面归功于城市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类似办证业务等灰色产业已转移到网购平台上。在网购平台上售卖假证件的不法商家更加狡猾,往往打着文具店、水果店的幌子进行违法活动,这样的灰色交易变得更加方便、隐蔽,也有了更大的市场。

无论是制售假证还是使用假证,都是违法行为,一经发现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明知是假的,却故意买卖,不仅会给自己的信用留下污点,还有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是,如此见不得光的违法行为却仍有人“顶风作案”,不顾后果,原因何在?对于售卖假证业务在网购平台上滋生,总有人会说“有需求才有市场”。因为制作假证违法成本低,有钱可赚、不愁销路,才会产生出一整套完备的产业链。笔者认为,要想彻底铲除网购平台上的灰色产业链,必须从源头着手。

如果使用假证逃不过查证单位的火眼金睛,或是假证已无处可用了,制售假证也就无利可图了,这个灰色产业链也会自动消亡。此外,彻底铲除网购平台上的灰色产业,需要网购平台与执法部门、司法部门通力合作,完善监督举报机制,利用其技术和数据优势,积极向执法部门举报并移交违法线索。同时,还有必要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对使用假证件等信息列入个人征信之中,同时应完善证件线下审核机制,做好证件的认证和管理工作。

继续阅读

68.2%受访者建议调整期内对质检不合格商品做标记处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质检报告,31.6%的受访者会仔细查看涉及的商品和品牌,14.9%的受访者下次购物时并不会考虑质检报告结果。相较于实体店,36.5%的受访者对网购同款商品品质的期望值要更低。68.2%的受访者建议调整期内对质检不合格商品做标记处理。

  对于多数的年轻人来说,网购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无论你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办公室里,亦或是在聚会的场所,你都能看到有人在网购,有几个人堆在一块讨论商品的好坏。网购作为“互联网+”的时代一种消费方式,这样的现状很正常。很多人真的是一种“淘宝”心态,若是淘到好的,自然是极好;若是商品不好,也没有浪费多少钱,因为网购最大的优势,就是“价廉”,至于“物美”,则看运气了。

  这样的社会心态,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但实际上特别不正常,甚至还有可能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气焰,成为间接的帮手。因为,你对低价假冒伪劣产品的宽容,就是对他们的纵容,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而国家工商总局8日公布了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结果,包括电商平台和具体商品,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三成多网络产品不合格,也就是买三件有一件是不合格的,这样的比例,的确太高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因为公众的心理期待值低就放松监管,放松警惕。这是常识。但有时候,知易行难,道理就是那么简单明了,但并不是每个部门都能做到。更何况,在市场竞争时代,价格战是可以打的,但打价格战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那就是产品必须是合格的,这是底线,不容超越。若是“以次充好”横行,则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对市场秩序而言,并非好事。再说了,以次充好本身,已经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了。

  众所周知,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此外,消费者还有权要求惩罚性赔偿。而假冒伪劣产品,显然是一种欺诈行为。我们常说,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同样,网购也绝非法外之地,那前移监管触角进行更加深入的监管工作,则是必须之举。

  一言以蔽之,对网购商品期待值低是种社会病,必须用法律手段来“治”。毕竟,不管在什么平台,也不管是什么时候,法律都是不容践踏的底线。

继续阅读

双11网购调查:16%到货时间超一周 最长19天

“双11”当天网购的商品,到12月4日还未到货;退款的货品,电商竟然退的是虚拟货币……继发布网购商品价格调查报告之后,中消协今天发布的“双11”网购体验调查系列之二“网购商品到货、退货、退款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网购的94款商品中,约16%的货品到货时间超过一周,最慢的19天才到;“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定执行情况良好,但个别电商平台退款方式欠妥;部分电商平台和商家提供发票或票据情况不容乐观。

15款商品到货超过一周

“双11”当天,中消协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参与了部分电商平台的网购活动,共从12家电商平台购买到94款商品。网购商品到货情况总体顺利,94款商品中,仅有1款在淘宝购买的“范斯蒂克”运动外套至12月4日仍未到货。工作人员主动与商家取得联系,才被告知“包裹遗失”。

调查显示,网购商品到货时间最快为1天,最慢为19天,包括在天猫购买的“雅士”行李箱和在优购购买的“浪莎”保暖内衣,商家解释因“快递爆仓,打回重发”延误了时间。根据统计,15款商品到货时间超过一周,消费者等待时间相对较长。

半数商品未提供发票

部分网购商品不提供购物发票或购物单据。网购商品中,47款未提供发票,其中15款提供了购物清单或收据,其余32款既无发票也无任何单据。消协人员主动索要发票后,相当多的商家表示可以补开,但消费者要承担发票税点。

个别电商平台网购流程设置不合理。在购物支付流程设置中,支付单个商品订单时有“开具发票”选项,但多件商品统一下单支付时却没有“开具发票”选项,且系统自动默认为“不需要发票”,消费者如需开发票只能再次与电商平台或商家协商。

个别电商退款方式欠妥

本次样品购买时,工作人员采用了现金、支付宝、银行卡、平台账户等多种支付方式。然而,在“七日无理由退货”操作退款时,个别电商平台却将相关款项设置为优先退至平台账户或置换成虚拟货币,而不是按照消费者支付的方式对等退还。

中消协提出,按时送货到位、及时退货退款是电商平台和商家应尽的责任,提供发票等购物单据是电商平台和商家的法定义务,拒绝出具发票或价外加价提供票据均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继续阅读

三四线城市网购爆发 呈现年轻化移动化特征

  人民邮电报 智鸣

  12月8日,淘宝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共同发布中国互联网消费趋势报告,多维度勾勒出一个网购世界。通过对2011年~2015年淘宝数据分析发现,移动电商时代来临、消费力向三四线城市下沉、28岁以下的网购用户高速增长是三个鲜明的消费特征。报告称,追求健康、智能、个性、年轻等成为消费趋势,体现了国人的消费升级。

  本次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是基于淘宝网上万个热搜关键词、上百个子类目,以性别、年龄、网购深度、城市等为维度分析的结果。数据显示,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食品、家电数码、时尚美妆、服装、箱包鞋帽、母婴等行业相继进入移动电商时代,无线渗透率纷纷突破50%。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全行业在移动端渗透率达61.7%,其中,服装鞋包等商品移动端增长速度最为抢眼。

  与此同时,鞋靴、数码、服装等商品呈现下沉县级城市的趋势,主要订单来源从一二线城市逐渐向三四线城市扩展。从消费者购买力来看,三四线城市的土豪是正在兴起的网购“金主”,手表、化妆品和高端珠宝等高消费类目,以及家具和家装等大件商品类目,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增长更为明显。

  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淘宝数据显示,28岁以下年轻消费者已占淘宝总用户数一半以上。所有商品品类的购买人群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年轻化趋势,今年28岁以下消费者所占比例较2014年有所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三四线城市有望通过移动电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一线城市年轻消费者占比为所有城市最低,四线城市的年轻消费者反而占比最高。在牡丹江市、阜阳市、肇庆市、铜川市、赤峰市等城市,28岁以下消费者占比均超六成。由于智能手机的渗透,年轻人更热爱移动购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