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受访者认为身边孩子食用“五毛食品”普遍来路不明

“五毛食品”是指“辣条”、“辣片”等调味面制品,价格通常在5角至1元之间,因口感浓郁、价格低廉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是这类食品在生产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前不久,北京市食药监局公布了对“五毛零食”的检测结果,在抽查的54个调味面制品、43个调味豆制品中,呈现“脂肪”、“钠”和“甜蜜素”“三高”的结果,这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0%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孩子食用“五毛食品”普遍来路不明(67.0%)、过量使用添加剂(63.6%)和油盐糖等调味品过多(62.5%)是受访者认为“五毛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70.1%的受访者建议执法部门加强日常巡视和检查。

75.0%受访者认为身边孩子食用“五毛食品”普遍

家住北京顺义的王芬芳有个8岁的女儿,平时她不让孩子吃“五毛食品”。“我很少给孩子买 五毛食品 ,也不鼓励孩子吃,对健康不好”。
“平时在家无聊或外出旅行时,都会习惯性地把 辣条 当零食。”在吉林上大学的黄睿会在闲暇时吃一些“五毛食品”。

调查显示,13.6%的受访者经常购买“五毛食品”,55.8%的受访者偶尔购买,27.1%的受访者从不购买。

虽然不主张孩子食用,但王芬芳表示身边的孩子大多比较喜爱这类食品。“一到放学,孩子们就会涌入校园外的小卖部。三五个孩子人手一袋辣条,吃得津津有味”。

数据显示,75.0%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孩子食用“五毛食品”普遍,17.6%的受访者认为不太普遍。

小卖部(79.6%)是受访者认为孩子们购买“五毛食品”的主要地点,其次是流动摊位(58.3%)。此外还有超市(26.0%)和网络(7.8%)。

谈及辣条吸引人的地方,黄睿认为,价格和口味是重要的两点。“通常来讲这类食品都比较便宜,对很多小孩子来说不会有负担。小孩也不会像家长那样注意食品的配方、用料,只要味道好就会喜欢”。

调查中,65.4%的受访者认为价格便宜是辣条深受孩子喜爱的原因,55.1%的受访者认为是味道好。此外还有颜色鲜亮(51.2%)、外观奇特(46.4%)和包装新颖(20.4%)等。

受访者指出“五毛食品”存在来路不明、过量使用添加剂等问题

“有一次,看到孩子放学后手里拿着一包辣条,我就尝了一口,味道特别辣也特别甜,觉得很腻,感觉里面添加了很多油和糖。不仅如此,辣条的外包装还破了,蹭了我一手油。孩子正在长身体,总吃这些食品肯定不好。”王芬芳说。

民调显示,84.0%的受访者认为“五毛食品”对孩子的身体影响大,其中36.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非常大。具体来看,来路不明(67.0%)、过量使用添加剂(63.6%)和油盐糖等调味品过多(62.5%)是受访者认为“五毛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还有:生产过程存在卫生问题(57.3%),原料劣质,没有保障(51.6%),包装简单粗糙,不合要求(31.2%)和过量食用影响正餐(31.0%)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五毛食品”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首先,这类食品口味太重,影响孩子的食欲,导致他们吃别的食物时觉得不香。过量食用带有咸味和香精的辣条,会导致孩子营养摄入不均衡,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其次,一些生产 五毛食品 的黑作坊来路不明。超范围、超剂量地滥用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剂,尤其是超量使用合成色素类,久而久之可能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最后,辣条等 五毛食品 是高油、高盐的代表,不是一个好的零食选择,非常不适合孩子经常吃,只能是限制级的食品”。

“小孩子们对食品没有什么辨别能力,味道好就会受欢迎,所以学校和家长得多教育孩子。另外我觉得,需要对校园周边的小卖部加强查处,不能让这些食品流入孩子口中。”王芬芳希望加大查处力度、集中整治“五毛食品”。

谈到治理“五毛食品”,朱毅认为生产不合格食品的小作坊首当其冲。“辣条等 五毛食品 之所以非常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便宜。一些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就会选用劣质食材、滥用添加剂。很多小作坊都在城中村非法生产,而且经常和执法人员打游击,给执法人员增加执法难度。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大抽检频率,严厉惩罚不合格的小作坊。”朱毅还认为,应该帮扶小作坊的合法生产。“小作坊备案制可以有效地帮助小作坊生产食品。给小作坊制定细致的生产规范,落实进货检验记录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让小作坊知道应该生产什么、怎样生产”。

黄睿认为,治理“五毛食品”不是要彻底消灭“五毛食品”。“我觉得应该从根本上让这类食品变得更干净更卫生,而不是让它们消失。毕竟很多80后、90后把这些食品当作童年的记忆”。
 
治理“五毛食品”,70.1%的受访者建议执法部门加强日常巡视和检查,66.9%的受访者建议提高零食的生产门槛,对生产商严格审核,59.4%的受访者认为要提高对问题作坊的惩处力度,还有46.8%的受访者建议学校和家长教育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继续阅读

64.4%受访者希望设立并宣传食品安全便捷举报渠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问题,向来是社会关注焦点。

  然而在我们身边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毒奶粉、地沟油、变质过期食品,前阵子网上甚至爆出了淘宝等多家电商平台销售来自日本核辐射区的食品。因此维护食品安全也成了中国13亿人民的“头等大事”。

  据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拟在年内大修,届时也将对互联网食品销售方面加强监管。这对我们喜欢网购食品的民众来说也是一件利好之事。打好这场食品安全“防卫战”,还需做好哪些工作呢?
  
  食安举措相继出台 人们的食品安全感提升了吗?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系列举措近期相继出台。2月底,《“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对外发布,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要求进一步细化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出台或启动了地方性立法:

  辽宁首部食品安全监管的地方性法规,分别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政府部门职责、一般食品生产经营、“三小”(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生产经营、投诉举报奖励、法律责任等方面重点进行了规定。

  今年3月20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规定了六方面内容,包括从严落实政府及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从严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从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从严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从严处罚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3月29日,《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草案)》提交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继续审议,草案重点明确了对食品“三小”的管理规定。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专家认为“地方政府要依据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办法和措施。”

  首批15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公示

  4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综合评议结果,经第三方机构综合评估,石家庄、张家口、唐山、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武汉、襄阳、宜昌、西安、宝鸡、杨凌示范区、韩城共计15市(区)被推选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在国家的严厉调控下,人们的食品安全感提升了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6.4%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更有安全感了,19.9%的受访者更没安全感。
  
  老问题仍存 危害食安这十项“潜规则”你都知道吗

  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国家历次抽检过程中常发现的老问题。专家称“消费者除了害怕超范围超剂量地使用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外,还非常害怕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比如说三聚氰胺、苏丹红、甲醛等。重典治乱、重拳出击,只有让违法者加大违法成本才有可能以儆效尤”。

  《食品安全规划》中提出了10项危害食品安全的“潜规则”,受访者认为使用工业明胶生产食品(55.3%)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55.1%)是严重乱象。

  其他依次为:使用工业硫磺熏蒸食物(49.6%),使用工业酒精生产酒类食品(48.7%),违法使用瘦肉精(42.5%),生产经营企业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40.0%),水产品违法添加孔雀石绿等禁用物质(33.7%),食品制作过程违法添加罂粟壳等物质(35.6%),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31.4%),保健食品标签宣传欺诈(22.4%)。
  
  64.4%受访者希望设立并宣传食品安全便捷举报渠道

  民众专家如何看待食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某大学学生认为:目前食品安全的难点主要在于消费者维权程序的复杂、高成本。“考虑到维权成本高,一部分消费者就会放弃维权,这更助长了不良商家的歪风邪气,不利于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

  专家认为,基层执法不严是监管失守的症结所在,因此改变消极状态是关键。而因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因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复杂艰巨,是食品安全监管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保健品和网购食品的监管也非常重要。“两者都需要解决大面积欺诈宣传的问题。有效监管,防止广告宣传和产品质量之间的落差,避免夸大宣传以及杜绝非法添加,也是全球食品监管共同面临的挑战”。

  进一步确保食品安全,64.4%的受访者希望设立并宣传便捷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行动,58.4%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宣传,增强消费者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其他建议还有:提高食品经营者的总体素质,遵守职业道德(50.5%),提升公民维护食品健康安全意识(46.0%)和针对违规运营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加大惩治力度(43.7%)等。
  
  打好食品安全“防卫战”这几步很关键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就指出,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但仍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事件集中爆发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包括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食品安全标准与发达国家和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尚有差距、监管能力尚难适应需要的显著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食品安全规划》中着重提到了若干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方法,其中,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品种(28.5%), 科学划分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加强对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20.8%)最受期待。

  受访者还期待进口食品监督抽检产品种类实现全覆盖(14.7%),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包括乡镇和农村(14.0%),将“米袋子”“菜篮子”主要产品纳入监测评估范围(11.0%),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每年至少检查1次(10.8%)等措施。

  此外规划认为,法规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在“十三五”时期,需要加快构建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其中就包括修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条例中特别提到了对“互联网+”要加强监管。

继续阅读

2016年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感一年提升了6.8%

  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中,消费者是位于终端的重要一环。每当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发生,消费者的态度和反应往往主导着事件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产者的利益和政府形象。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公众的消费信任也在逐渐上升。据2016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展开的一项消费调查显示,与2015年同期数据相比,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感一年提升了6.8%。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只有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根基,消费信任才能如雨后幼苗般茁壮成长。

继续阅读

大排档就餐 69.1%受访者曾有不良反应

   炎炎夏日,大排档又如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对于那些喜欢吃街边排档的人来说,烧烤、啤酒简直是完美搭配。但是,大排档的吵闹、不卫生又让很多人期盼能够规范管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喜欢去吃大排档,其中18.6%的受访者非常喜欢。21.4%的受访者表示一般,4.8%的受访者不太喜欢,2.3%的受访者不喜欢吃。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王博和室友是大排档的常客,“宿舍没有电视,为了看欧洲杯,我们经常去校外的大排档,一边吃烤串,一边看足球。”王博说,“学校附近的大排档相对比较干净,他们都有自己的门店,我们平时就经常在店内吃。夏天的晚上,店员从店里面搬出来桌椅支几个小摊,又凉快又热闹,看球很有气氛。”


   “我们本来就是学生,生活费都来自家里,老去那种正经餐厅,我们也吃不消,大排档人均消费50元,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就餐选择。”王博说,奥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和室友们还会选择一边吃大排档,一边观看赛事。


   调查中,大家吃大排档的主要原因有:人多热闹(54.0%)、方便(45.1%)、便宜(44.8%)。此外,大排档不受拘束(40.6%)、味道好(40.4%)、食品种类多(29.8%)、分量大(21.6%)等特点也很受欢迎。


   大排档食品都放在哪里?31.9%的受访者看到大排档食品放在冰柜里,31.4%的受访者发现食物露天放,23.3%的受访者看到放在玻璃窗后面,也有7.0%的受访者说食物在饭店后厨里,3.0%的受访者直言大排档食物随便乱放。


   在某银行工作的崔梦涵经常在外面解决晚饭,“上次在一家大排档点了一份炒菜和炸鸡,当时吃完没什么,可回到家,肚子就疼得不得了,夜里还吐,早晨连站起来洗脸的力气都没有,只能请假躺在床上休息,导致我现在看到炸鸡就难受。”崔梦涵觉得,大排档最好不要吃,不仅不卫生还污染环境,吃坏了身体,后悔都来不及。


   调查显示,69.1%的受访者吃完大排档会有不良反应,其中9.3%的受访者经常会有不良反应。仅30.9%的受访者没有不良反应。


   64.1%的受访者对大排档的卫生状况表示担忧,其中13.1%的受访者非常担忧。29.3%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仅6.6%的受访者不担忧。


   “有一些大排档本身就是违法经营。天气热的时候,室外烤串造成很大烟雾,就餐会变得很不舒服。有些男性民众因为太热,光着膀子、大声喧哗,非常影响市容市貌。”大排档给北京市民警王连山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王连山说,嘈杂的环境和脏乱的卫生状况,让有些居民忍无可忍,因大排档导致的出警率也随之提高。


   对于大排档,46.2%的受访者觉得方便实惠,42.9%的受访者认为偶尔吃吃不要紧,39.3%的受访者觉得味道好,吃起来带劲,36.9%的受访者觉得很热闹,气氛好。


   但是,52.6%的受访者指出烧烤烟雾和垃圾会污染环境,32.6%的受访者觉得太扰民,晚上影响周围居民,18.3%的受访者认为不卫生,应该严格监管。


   调查显示,18.7%的受访者希望取缔大排档,49.1%的受访者不希望取缔,32.2%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继续阅读

食品安全:网上订餐小心隐形”无证摊贩”

东方网7月7日消息:日前,上海科普大讲坛邀请了中科院陈晓亚院士,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顾振华副局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厉曙光教授在上海科技馆报告厅与公众共话食品安全,围绕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探讨了无证摊贩、网络订餐平台等管理方式的改进。

据介绍,市人大2011年制定了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办法,明确规定了上海摊贩的管理,比如由地方政府划出可以供摊贩经营的场所,可以允许摊贩从事经营,经营时间可以是24小时也可以是部分时间段。但在区域划出时间段内从事经营的摊主,必须到街道登记,由街道发给登记卡,凡是进行登记的摊贩食品安全有保证,如现在早上许多经由统一规划、有登记卡的早餐车。不过,夜排档本质上属于摊贩的范围,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街道或区允许这些摊贩经营。目前,政府部门正在尝试对夜市的有效组织管理方法,如去年在锦江乐园搞了台湾的夜市,也是摊贩,这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而除了夜排档等有形的“无证摊贩”,目前网上订餐平台中也出现了部分“无证摊贩”。近年,本市电商平台网上订餐增长量发展迅猛,远超食品商发展,某订餐平台一天订单量会上万。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市民比较关心的“饿了么”之类的订餐平台,推荐的餐饮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无证摊贩。根据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食品安全法》,网上经营者应具相关资质。消费者可在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www.shfda.gov.cn)“上海市餐饮服务安全等级查询”栏目查询送餐方是否具有经营资质,单位集体订餐时也应在该网站“信息公开→最新信息公开→食品”栏目查询订购盒饭、桶饭生产达标企业的膳食。

对于无证摊贩,目前政府采取的是疏堵结合、挤压空间的管理方式,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专家呼吁公众对监管部门取缔、管理无证摊贩的执法行动给予理解。

市民发现食品违法行为时应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可拨打“12331”热线电话对本市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方面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咨询、投诉、举报。目前,本市建立了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根据举报提供的证据与事实相符合的程度及货值金额,对举报人给予一次性奖励,单项奖励金额最低不低于500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