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寒假开学测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_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100.0分)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水中倒影
C. 雨后彩虹
D. 日食现象
小明和小华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华提前5m到达终点,若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5m,小华仍在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他们仍按原来的平均速度奔跑,则( )
A. 小明先到终点
B. 小华先到终点
C.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如图所示,小刚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烛焰未画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此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15cm
B. 此成像原理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
C. 此时若只向右移动凸透镜,能再次在光屏成清晰的像
D. 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则只将光屏右移就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
如图是一瓶装了500 mL水的瓶子,关于这瓶水说法正确的是( )
A. 瓶内水的质量约为50 g
B. 瓶子的高度约为25 dm
C. 瓶盖的直径约为3 cm
D. 喝掉一部分水,瓶中水密度变小
在大楼电梯的箱顶上用绳悬挂一个物体,电梯静止时剪断悬绳,物体下落至电梯底板所需时间为t_1;电梯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剪断悬绳,物体下落至电梯底板所需时间为t_2;电梯在匀速上升过程中剪断悬绳,物体下落至电梯底板所需时间为t_3,则( )
A. t_2t_1t_3
B. t_1=t_2=t_3
C. t_3t_1t_2
D. t_1t_2t_3
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把点燃的蜡烛沿主光轴从透镜焦点处向远处移动时,则下述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情况中,正确的是( )
A. 像始终变大
B. 像始终变小
C. 像先变小后变大
D. 像先变大后变小
某人手持边长为5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5m。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10.0m,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4/5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这棵树的高度约为( )
A. 4.0m
B. 4.5m
C. 5.0m
D. 5.5m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4 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8 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4 cm
B. 7 cm
C. 10 cm
D. 16 cm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4:9,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 5:3
B. 8:9
C. 2:3
D. 3:2
某同学步行的速度约为1.2 m/s,他从家步行到校门口所需的时间约10 min,他家到校门口的路程约为( )
A. 12 m
B. 72 m
C. 720 m
D. 1200 m
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 “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响度大
C. “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响度小
D. “闻其声知其人”指的是通过响度来判断的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9∶4
B. 4∶9
C. 1∶1
D. 2∶3
下列关于透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放大镜看报纸可以看到放大的字
B. 教室使用投影仪可以在屏幕上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 用手机拍照,物体到镜头的距离需要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
D. 近视眼可以用凹透镜矫正
关于长度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受潮的木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得的结果比实际长度长一些
B. 读数时视线倾斜会产生误差
C.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由于工具原因所造成的误差
D. 零刻度线被磨损的刻度尺可以继续使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不一定等于入射角
B. 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C.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D. 平面镜成的像不一定是虚像
下列测量中采用的方法合理的是( )
A. 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200页同样纸厚,然后除以200
B. 测乒乓球直径时,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就可以了
C.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将其紧密排绕在粗细均匀的铅笔上20圈,测出20圈总长度再除以20
D. 测量地图上铁路线长度时,用一根无弹性的棉线和曲线重合,拉直棉线后再用刻度尺测量
在体育测试中,小红的百米赛跑成绩是16s,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关于凸透镜、凹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显微镜的物镜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望远镜的目镜是凹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 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凹透镜,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
D. 角膜和晶状体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成在视网膜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将2.5t换算成以千克为单位的正确换算式为( )
A. 2.5 t=2.5 t×1 000 kg=2500 kg
B. 2.5 t=2.5×1000=2500 kg
C. 2.5 t=2.5 t×1 000=2500 kg
D. 2.5 t=2.5×1 000 kg=2500 kg
小欣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将被称量的物体放在右盘,并向左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恢复了平衡。此时,他将左盘中砝码的质量与游码所对的刻度值相加之和是112g,则物体的质量为( )
A. 104g
B. 112g
C. 108g
D. 110g
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已知ρ_铅>ρ_铜>ρ_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铅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B. 如果铜球是实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C. 如果铁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D. 铅球、铜球和铁球都可能是空心的
关于密度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航天飞机用密度较大的新材料制造,可减轻质量
B. 拍摄电影中房屋倒塌砸伤人的镜头时,常选用密度很大的泡沫塑料做道具
C. 气象工作者利用密度很大的氢或氦气,制造探空气球,采集气象资料
D. 利用密度可以进行相关物理量的间接测量
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 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C. 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D. 甲、乙体积相同时,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
规格相同的瓶装了不同的液体,放在横梁已平衡的天平上,再将游码向右移动,天平横梁再次平衡,如图所示.则( )
A. 甲瓶液体质量较大
B. 乙瓶液体质量较大
C. 甲瓶液体密度较小
D. 两瓶液体密度相等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B. 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近视眼
C. 同一本书在北京和上海的质量是一样的
D. 一杯水喝掉一半后水的密度变小
关于密度的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类别
B. 由公式可知,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 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密度就越大
D.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
用天平和量杯称量某液体,量杯及杯中液体的总质量为m,杯中液体的体积为V,根据称量的数据在m-V坐标系作出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判断可知( )
A. 量杯的质量是40g
B. 60L这种液体的质量为80kg
C. 液体的密度是1.0×〖10〗^3 kg/m^3
D. 这种液体可能是酒精
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3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12厘米
B. 15厘米
C. 20厘米
D. 30厘米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 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 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实验室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 cm时,甲、乙、丙三个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_甲、f_乙、f_丙的大小关系为( )
A. f_甲f_乙f_丙
B. f_乙f_丙f_(甲    )
C. f_乙f_甲f_丙
D. f_丙f_乙f_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离小孔越近的物体所成的像一定越大
B. 游泳运动员在平静的水面下看到游泳池边的物体可能变矮了
C. 蜡烛经凸透镜成像时,当蜡烛靠近透镜,蜡烛的像一定远离透镜
D. 小球沿水平方向运动,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可能沿竖直方向运动
老爷爷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
B. 光线通过凸透镜一定会聚于一点
C. 光线通过凹透镜一定不能相交
D.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小欢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形成的是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图中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C. 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凸透镜移到4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D. 将蜡烛移到6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移到适当位置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 两个物体之间若没有压力,则一定也没有滑动摩擦力
C. 只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摩擦力
D. 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如图所示,盛水的烧杯静置于水平桌面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烧杯的重力与桌面对烧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烧杯和水的重力与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烧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烧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 烧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烧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某同学和家人在外出旅游的途中,车抛锚在水平路面上,家人试图推动汽车但没有推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推力等于车受到的摩擦力
B. 车未被推动是因为人推车的力小于车推人的力
C. 人对车的推力和车对人的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D. 车受到的支持力和车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各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
A. 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重力
B. 汽车的重力和汽车对路面的压力
C. 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路面对汽车的阻力
D. 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和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如图所示,当斧子的斧头变松时,用手柄的下端撞击树墩,斧头就会被套紧。小刚用下面的四句话解释了这一过程:①斧头就被套紧了。②开始时,斧头与手柄一起向下运动。③当手柄的下端撞击到树墩时,手柄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④斧头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向下的运动状态。这四句话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A. ②④①③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B. 物体只要运动,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 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
D. 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一辆在水平道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它受到的平衡力有( )
A. 一对
B. 二对
C. 三对
D. 四对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同学们正在老师指导下边学习边实验,这是物理课堂常见的一幕。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教室里的摩擦突然消失了,对可能出现的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同学们稍微活动就会从椅子上纷纷滑到地面上
B. 固定吊灯的螺丝从天花板上滑出,致使吊灯落到地上
C. 写字时铅笔从手中滑出飘在空中
D. 由于太滑,稍一用力,桌椅就会在地面上不停地滑动,相互碰撞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利用弹簧可以制做测力计,是因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B. 手中的石头释放后,会下落得越来越快,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小型汽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目的是减小人的惯性
D. 在平静的水面上,一只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两只船将同时从静止开始向相反方向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表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 它表明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C. 它表明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力
D. 由于现实世界不存在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没有用处
在某停车场,甲、乙两辆同型号的车发生了碰撞事故,甲车司机背部受伤,乙车司机胸部受伤,根据两位司机的伤情可以判定,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甲车车头撞了静止的乙车车尾或甲车倒车时车尾撞了静止的乙车车头
B. 甲车车头撞了静止的乙车车尾或乙车倒车时车尾撞了静止的甲车车头
C. 乙车车头撞了静止的甲车车尾或甲车倒车时车尾撞了静止的乙车车头
D. 乙车车头撞了静止的甲车车尾或乙车倒车时车尾撞了静止的甲车车头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 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 子弹离开枪口后仍然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 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一根弹簧竖直放置时长10 cm,若下端挂5 N物体时,弹簧长为12 cm,那么挂10 N物体时,则(在弹性限度内) ( )
A. 弹簧伸长了2 cm
B. 弹簧伸长了12 cm
C. 弹簧长为24 cm
D. 弹簧伸长了4 cm
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 )
A. 一定受平衡力
B. 可能受平衡力
C. 受非平衡力
D. 无法确定
下列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
B.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必有弹力
C. 相互有摩擦力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弹力
D.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下列事例中,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的是( )
A. 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
B. 飞机在空中投掷救灾物资时要在到达目的地正上方之前投掷
C. 摩托车驾驶员下坡时往往关闭油门和发动机
D. 坐公交车到站时,要等到车子停稳之后再下车

53题 | 被引用4次

使用此模板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