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 )教学。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 )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贯彻( )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 )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 )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 )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 )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 )、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写作评价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表达是否得体恰当。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 )。
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 ),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 )和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