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第四单元 无声之韵 建筑艺术测试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所在学校全称(例:广州市南海中学)
    ____________
班级(例:高二1)
    ____________
学号(两位数)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8分)
1. 建筑材料是建筑艺术的载体,它决定着建筑的特征、风格、效果等。中西方传统建筑选择的主要建材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被誉为①,西方的传统建筑则被誉为②。(   )
A ①泥土的传说 ②石头的史书
B ①石头的史书 ②泥土的传说
C ①土木的诗篇 ②石头的史书
D ①石头的史书 ②土木的诗篇
2.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有三种结构,①结构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祠堂等重要的建筑,②结构主要应用于南方民居,井干式结构应用范围较小。(  ) 


A ①穿斗式 ②斗拱式
B ①抬梁式 ②穿斗式
C ①穿斗式 ②抬梁式
D ①斗拱式 ②井干式
3.(   )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建筑元素,它本是立柱与屋顶之间的传力构件,位于檐下,起结构作用,也有较强的造型意义,后来成了建筑的重点形象处理部位。


A榫卯
B立柱
C横梁
D斗拱
4.古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等都与(  )结构有着紧密联系,正是这种出色的结构技术才使古罗马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A 拱券
C 柱式
B斗拱
D空间
5.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群落,一种是院落式,一种是围合式。小宇同学去看望居住在 “向心式围合”式客家围屋的奶奶,那么出现在他面前的建筑是(   )。
A
B
C
D
6.亭在中国园林中随处可见,是供人们短暂停留、休息、观景之用的,也是心灵、建筑、自然的融合。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为木构架结构,其屋顶形式为(  )。


A庑殿顶
B歇山顶
C卷棚顶
D攒尖顶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8分)
1.建筑设计既要结合我们在物质层面的基本要求,又要在超越了物质目的后,在心理上满足精神需求,因此通常建筑有三个层次,即(   )
A神秘
B实用
C美观
D坚固
2.著名的应县木塔位于我国山西省朔州,始建于辽代,下面关于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B全部用木材建成,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木材博物馆”
C塔身六檐五级,呈平面八角形,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制塔刹
D共应用54种斗拱,内外两周柱子上皆用斗拱传递荷载
3.古希腊建筑的视觉符号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三种柱式,古罗马角斗场运用了这三种柱式,它们是(   )。


A塔司干柱式
B爱奥尼亚柱式
C陶立克柱式
D科林斯柱式
4.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之美打动了同学们,大家展开了积极的研讨,同学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借鉴了苏州园林造园手法
B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打破了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
C按功能需求穿插不同形式空间设计,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D馆内外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丰富而充满变化
5. “如果把窗棂比作建筑的眼睛,中国传统建筑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眼睛”——这种说法的原因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窗棂(  )。


A 既显现出构造美学的魅力,也寄托了人们欣赏美景的愿望
B采用木材制作,质地轻、强度高
C被光线投射时,为室里带来美妙的光影虚实变换
D分布着有规律的图案,形成织物般的美丽纹饰
6.中国古典园林可称为“立体的山水画”,饱含诗情画意,其营造意境的组成部分包括(  )。


A 巧用平面布局,间隔以山水、树石、廊桥等,追求曲径通幽、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中布置出无限的美学境界。
B讲究“因”,即依据地理和内外风景特征,用人工设施来引导赏景
C讲究“借”,即借景入园、纳景人室、取景入眼,将园林的空间无限扩展,让想象可以自由延伸
D建筑上多悬挂对联、匾额,山石上有铭刻题咏,引导游者玩味,成为园林中重要的点缀品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4分)
1.中国建筑习惯把外部空间与建筑整体分隔开,建筑与外部大自然各自独立,构成了中国建筑鲜明的空间特色。(   )
2.中国传统建筑把木材运用得非常娴熟,无论是色彩、图案还是装饰手法,都把木材的装饰构件制作得美轮美奂,所以说雕梁与画栋也是中国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


3.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中国注重理性、秩序,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4.钱伯斯丘园中国塔模仿了明代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仍有欧式建筑的遗址。这些建筑证明了中外园林的相互影响。(   )


5.“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园理念,意思是园林中的景物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设计和布置,保持大自然原有的面貌。(   )
6.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给予我们的馈赠,应该全部进行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  )
7.城市不仅仅是工作、居住的场所,更应该是绿色的城市,应努力构建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诗意的栖居,让生活更加美好。(   )


26题 | 被引用0次

使用此模板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