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启兮课题组安全培训测试

使用加热台应注意
A 确认使用内置或外置热电偶控温。
B 将外置热电偶完全插入加热套后再开始加热。
C 如果不用加热套,则将外置热电偶接触加热台表面控温。
使用冷凝管应注意
A 冷却水从冷凝管较低的接头流入,从较高的接头流出。
B 冷却水出口悬空于水槽上方,以方便观察水流量。
C 使用弹性好、耐水的硅胶管。
使用气体钢瓶应注意
A 钢瓶在使用中须用链条固定在钢瓶架或钢瓶车上。
B 钢瓶推车放下脚轮刹车后,可以用于固定气体钢瓶。
C 如果不确定钢瓶中气体的剩余量,可以稍微拧开主阀,根据排气声来判断。
使用紫外光源应注意
A 佩戴防紫外护目镜
B 将光源置于密闭遮光容器中
C 有效通风,排出紫外光产生的臭氧
使用氢气应注意
A 高压氢气钢瓶须存放在连接通风系统的防爆柜中。
B 用于燃烧或有机反应的氢气可以在使用时由电解水产生,无需储存。
C 使用可燃气体报警器探测氢气泄漏。
以下做法正确的有
A 通卤化氢气体或反应产生卤化氢时,尾气用碱石灰干燥塔吸收。
B 通硫化氢气体或反应产生硫化氢时,同时使用硫化氢探测器。
C 使用低沸点卤代烃时,高举容器抬头观察。
使用强酸时应注意
A 存放于塑料柜中,置于盘、盒、桶等二次容器之上。
B 如果有浓酸溅在皮肤上,迅速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C 常见的1.0 M和0.10 M盐酸标准溶液可直接购得。
使用强碱时应注意
A 在量筒中加入计算量的固体强碱和水,溶解后即得到碱溶液。
B 常用的稀碱溶液应当一次配制较多的储备溶液,而非多次使用浓碱来配制。
C 盛放碱溶液的容器须盖紧,防止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使用氢氟酸时如不慎溅入眼中,迅速使用10 mL去氟灵溶液冲洗。
B 如果皮肤接触肼,可用碘酊中和;反过来也可以用稀肼溶液除去过量的碘或溴。
C 有机硫、磷化合物的异味可用过氧化氢处理。
使用乙醚、二硫化碳时应注意
A 保存于普通冰箱中以减缓挥发。
B 用电热套或热水而非明火加热。
C 乙醚久贮易产生过氧化物,可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
以下做法正确的有
A 磨削铝合金材料时,蘸水或喷水减少粉尘产生。
B 使用研钵将受潮结块的叠氮化钠磨成粉末。
C 蒸馏四氢呋喃至剩余约1/5时停止加热。
以下做法正确的有
A 将实验剩余的碱金属单质倒入水槽中,与大量水反应销毁。
B 在氮气保护下用注射器将丁基锂溶液从试剂瓶中抽出,注射器筒不可超过标称最大容量。
C 残留在注射器针头的丁基锂溶液用滤纸擦干。
以下做法正确的有
A 用过硫酸铵代替铬酸洗液清洗玻璃表面的污物。
B 沾染了铅化合物的容器和台面用稀硫化钠或硫脲溶液清洗擦拭。
C 在进行高温操作时,使用石棉手套防止烫伤。
以下做法正确的有
A 在充装液氮时站立操作,不与液氮罐同时处于密闭空间(如电梯)中。
B 将玻璃杜瓦瓶置于地面上接受液氮。
C 液氮充装结束后,用手拧紧输送液氮的管道阀门。
以下关于丁烷–氧焰使用中正确的有
A 留意丁烷气罐漏气产生的臭味和嗞嗞声。
B 在丁烷气罐出口安装回火防止器。
C 丁烷和氧气阀门均打开后再点火。
以下关于玻璃封管操作中正确的有
A 根据反应温度下的气体量选择合适的封管体积。
B 封入碘等易挥发物质时,使用液氮冷却玻璃管底部,避免易挥发物质被真空泵抽走。
C 如果被封入物质性质稳定,则可以在一个大气压下直接封管。
以下关于玻璃加压操作中正确的有
A 使用前检查玻璃器壁的划痕、裂缝、气泡等材料缺陷。
B 在玻璃塞的磨口涂硅脂防止漏气。
C 在加压容器外设置保护罩或防爆盾牌。
以下关于玻璃管切割开封操作中正确的有
A 先用刀轮或锉刀划出一道深入管壁内部的划痕,然后装入塑料袋中。
B 在手套箱内,敲击划痕位置使玻璃管碎裂。
C 玻璃碎片倒入专门的厚塑料袋中回收。
以下关于实验室用电的做法正确的有
A 用电设备附近没有合适的插座时,则在地面上用接线板延长电源线。
B 如果用电设备没有开关,则直接插拔插头。
C 自行接线时,把裸露的电线或接头用热缩管或电工胶带封闭后固定在机壳中。
以下关于电动工具操作中正确的有
A 佩戴护目镜,使用前了解电机运转和碎屑飞溅的方向。
B 留短发或将长发扎紧。
C 使用产生噪音的工具时佩戴消音耳塞或耳罩。

20题 | 被引用0次

使用此模板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