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知识能力模拟卷

本模拟是对机器人相关人员的一次综合性考量。本次测试卷共40题,满分100分。
*1. 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分解为由多个平移和绕轴转动的简单运动的合成。
*2. 手臂解的有解必要条件是串联关节链的自由度等于或小于6。
*3. 由电阻应变片组成电桥可以构成测量重量的传感器。
*4. 激光测距仪可以进行散装物料重量的检测。
*5. 谐波减速机的名称来源是因为钢轮齿圈上任一点的径向位移呈近似于余弦波形的变化。
*6. 轨迹插补运算是伴随着轨迹控制过程一步步完成的,而不是在得到示教点之后,一次完成,再提交给再现过程的。
*7. 格林(格雷)码被大量用在相对光轴编码器中。
*8. 图像二值化处理便是将图像中感兴趣的部分置1,背景部分置2。
*9. 图像增强是调整图像的色度、亮度、饱和度、对比度和分辨率,使得图像效果清晰和颜色分明。
*10. 运动控制的电子齿轮模式是一种主动轴与从动轴保持一种灵活传动比的随动系统
*11. 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时,作为示教人员必须事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才行。于示教作业人员一起进行作业的监护人员,处在机器人可动范围外时,(),可进行共同作业。
*12. 通常对机器人进行示教编程时,要求最初程序点的位置(),可提高工作效率。
*13. 正常联动生产时,机器人示教编程上安全模式不应该打到()位置上。
*14. 示教编程上安全开关紧握为ON,松开为OFF状态,作为进而追加的功能,当握紧力过大时,为()状态。
*15. 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时,模式旋钮打到示教模式后,在次模式中,外部设备发出的启动信号().
*16. 试运行是指在不改变示教模式的前提下执行模式再现动作的功能,机器人动作速度超过示教最高速度时,以()。
*17. 机器人三原则是由()提出的。
*18. 当代机器人大军中最主要的机器人为()。
*19. 手部的位姿是由()构成的。
*20. 运动学主要是研究机器人的()。
*21. 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达到稳定时,输出信号变化与输入信号变化的比值代表传感器的()参数。
*22. 机器人轨迹控制过程中需要通过求解()获得各个关节角的位置控制系统的设定值。
*23. 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区别是()。
*24. 机器人的定义中,突出强调的是()。
*25. 一个刚体在空间运动具有()个自由度
*26. 在机器人运动范围内示教时,需要遵守的事项有()
A.保持从正面观看机器人
B.遵守操作步骤
C.考虑机器人突然向自己所处方位运行时的应变方案
D.确保设置躲避场所,以防万一
*27. 美国发往火星的机器人是()号
A.勇气号
B.机遇号
C.挑战者
D.哥伦比亚
*28. MOTOMAN机器人NX100控制柜上的动作模式有()。
A.示教模式
B.急停模式
C.再现模式
D.远程模式
*29. 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时,示教编程上手动速度可分为()。
A.高速
B.微动
C.低速
D.中速
*30. 对MOTOMAN机器人进行轴操作时,可以使用的坐标有()。
A.直角坐标系
B.关节坐标系
C.圆柱坐标系
D.工具坐标系
*31. 机器人的示教方式,有()中方式。
A.直接示教
B.间接示教
C.远程示教
*32. 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时,为了防止机器人的异常动作给操作人员造成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的项目检查有()等。
A.机器人外部电缆线外皮有无破损
B.机器人有无动作异常
C.机器人制动装置是否有效
D.机器人紧急停止装置是否有效
*33. 通常构成机器人系统的各轴根据其功能分别称作()。
A.机器人轴
B.基座轴
C.工装轴
*34. 原点位置校准是将机器人位置与绝对编码器位置进行对照的操作。原点位置校准是在出厂前进行的,但在()情况下必须再次进行原点位置校准。
A.改变机器人与控制柜(NX100)的组合时
B.更换电机、绝对编码器时
C.存储内存被删除时(更换NCP01基板、电池耗尽时等)
D.机器人碰撞工作,原点偏移时
*35. 机器人控制系统在物理上分为两级,但在逻辑上一般分为如下三级:()。
A.PID控制器
B.作业控制器
C.运动控制器
D.驱动控制器
*36. 完整的传感器应包括下面()三部分。
A.敏感元件
B.计算机芯片
C.转换元件
D.微波通信电路
*37. 图像工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各种图像理论、技术和应用的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及它们的工程应用。
A.图像处理
B.图像分析
C.图像理解
D.图像恢复
*38. 机器人视觉系统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A.图像的获取
B.图像的处理和分析
C.输出或显示
D.图像绘制
*39. 在伺服电机的伺服控制器中,为了获得高性能的控制效果,一般具有三个负反馈回路,分别是()。
A.电压环
B.电流环
C.速度环
D.位置环
*40. 集控式足球机器人的智能主要表现在()俩个子系统。
A.机器人通讯子系统
B.机器人视觉子系统
C.机器人决策子系统
D.机器人总控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