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语文水平小测
快来看看馨月老师发起的水平小测试,快来看看在全国小伙伴中,你在什么位置吧~
(共6道选择题,限时10分钟,看好你哦~)
*
1.
学生姓名:(仅用于老师反馈测试结果)
*
2.
【古诗词鉴赏】
1.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这首诗题目“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的第二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C.第三句的“折柳”是指《折杨柳》笛曲,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闻笛的感受及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思乡之情是崇高的
查看答案
*
3.
【文言虚词】
下列句中括号内字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我酌油知(之)水陆草木(之)花
B.山门圮(于)河尝射(于)家圃
C.(安)能辨我是雄雌尔(安)敢轻吾射
D.(但)当涉猎(但)微颔之
查看答案
*
4.
【现代文阅读主旨题】
在中国文化苑内,唐诗与宋词构成一双至美无上的艺术精品,共同构成中国封建时代文化的高峰。人们对这两种文体亦颇多评论。有人认为,唐诗才是真正的艺术,精细而高雅,无论是用词还是构思,皆展示文才与思情;而宋词则或多或少有一种鄙俗的质地,类似于今天的通俗文学。有人认为,宋词才是真正的艺术,做到了雅俗共赏,非诗所能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则以为二者各有所长,不必作无谓的比较。
下面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话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唐诗比宋词更有韵味,更有雅正之质
B.唐诗与宋词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C.宋词比唐诗更有优势,更有广泛的社会性
D.唐诗有梅香,宋词有雪白
查看答案
*
5.
【基础:修辞手法判定+作文语言】
①伴着桂花的香气,我们登上崂山太清宫东面的狮子岩,霜染的枫林、浩渺的烟波尽收眼底。②此时,日落西山,晚霞散尽,天风海涛,空明一片。③回望太清宫。参差楼阁飘飘渺渺,如梦如幻。④不经意间一轮满月已被点点波光托出海面,分外娇媚。⑤那玉壶冰镜,将溶溶月色倾洒于海面,浮光潋滟,撩人心弦。⑥金风暗送,桂香阵阵,沁人心脾。⑦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发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叹呢?
对文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
A.第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出傍晚时分山间清丽空明的景色。
B.第④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拟作娇羞的女子,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柔美。
C.第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玉壶”“冰镜”作为喻体,写出了月亮的皎洁。
D.第⑦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生发的与古人相似的感叹。
查看答案
*
6.
【现代文赏析题】
关于语言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排比。)
B.贝多芬在1808年写给朋友韦格勒的信中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可从用词特点的角度赏析,如“扼住”“咽喉”。)
C.揪起一拳头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削去面头,左右一甩,身子一仰,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可从句式角度赏析,多用短句,简洁明快。)
D.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比喻。)
查看答案
*
7.
【基础:衔接题】
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某些动物的某些本领也只有在印痕时期才能学到,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学会了。
②印痕行为大都发生在动物的幼年时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③人为干预会让动物产生不适当的印痕行为,自然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生长发育。
④印痕行为虽然发生在早期,但对晚期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
⑤“印痕行为”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它是动物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只需一次经验(或最多数次),即可形成印痕,对动物行为发生长远的影响。
⑥在四川大熊猫人工繁殖基地,为了避免出生的熊猫宝宝对人产生印痕,饲养员都穿上特制的“熊猫服”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印痕行为。
A.⑤②①④③⑥
B.⑤②⑥①④③
C.①⑥⑤②③④
D.①⑥⑤②④③
查看答案
投票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