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页仅为文字内容,不可回答。

一行和尚(三)

神秀是典型的受人喜爱的高僧形象,仪表堂堂。当时的中书令张说见后对人说:“禅师身长八尺,厐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神秀是中原人,接受过正统教育,少时即博览经史,学成后他的经法主要是面向上层统治集团,属于官禅性质,武周朝被尊为“两京法主”。弘忍大师圆寂后,神秀率部分弟子前往荆州,居于当阳山传道弘法。 据唐朝陆长源撰《嵩山会善寺戒坛记》载,一行和元同“铲林岩之欹倾,填乳窦之叫条(上各有穴字)。秋(下有瓦)玉立殿,结琼构廊,旃檀为香林,琉璃为宝地,遂置五佛正思维戒坛。”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戒坛平面为方形,四角立有石柱,柱的外面饰有天王像浮雕,天王足下,踏有鬼怪山水等像,即为柱础石。此一戒坛不仅是会善寺的宗教活动中心,还是和长安、洛阳齐名的唐代三大传戒中心之一,名声甚至超过了三藏大师义净在少林寺创设的戒坛。“殿宇幽闲,自然严净,受戒之所,洛城推最。”真真是丛林之盛,甲于东都。据史料记载:当时每天都有数百人来此供佛,每年于此受戒者达千人之多。所知史料中,在会善寺戒坛受戒的高僧就有从谂、藏奂、贞峻等。后因战乱,“河洛烟尘,塔庙崩禠”,戒坛损毁严重,会善寺僧人乘如等又加以重修,并奏请律僧七人主持洒扫,设坛讲律。“寻有诏申,命安国寺上座藏用、圣善寺大德行严、会善寺大德灵珍、慧海等住持。”自此会善寺戒坛重又焕发青春,“美殿塔之严丽,赏泉石之胜绝,其迹不朽,其教益弘。”大历二年,唐代宗还为之敕书:“戒分律仪,笃门弘小燕子。用申奖导,俾广胜因因。允在严持,烦于申谢。”日僧园仁记载说,元和二年(828年),唐朝颁布禁止百姓随便剃度为僧的命令,但有五台山戒坛与会善寺琉璃戒坛却不在此限,由此可见会善寺琉璃戒坛地位之重要。 到了五代朱梁初年,为了营建汴京宫门,曾拆去会善寺的许多建筑,其中也包括戒坛。因为石柱所镂神像有赤裸上身者,故未运走,幸得保留下来。后代虽屡有重修,但规模和豪华精美程度已经远远达不及盛唐时。现存的戒坛据说是在民国时重修后再一次被毁后留下的遗迹,目前仅留下有唐代残石柱两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础雕鬼怪神兽,旁边一个毁坏严重的石碑。僧一行在进行天文测量时,派南宫说到阳城实地观测,并把周公测景台换为石圭石表。 一行的记性奇佳,早年博览经史,过目不忘,念诵经书,更是如印印泥,烂熟于心。有一次,普寂召集研讨佛理的大会,各地的僧人纷纷赴会,极为热烈。当时普寂有位朋友,名唤卢鸿,为人倨傲,对佛学造诣颇深,隐居在深山里,朝廷屡屡征召他出来做官,此人都坚决推辞。 有一次,嵩阳寺举行盛会,邀请四方沙门莅临观礼,卢鸿这位隐居嵩山的文人居士,也在邀请之列,并为大会写了一篇千言序文。卢鸿颇为得意自己这篇句僻字古的文章,认为其深奥程度是常人不能读懂的。这日来到寺里,卢鸿从衣袖里抽出文章,放在书案上,便于普寂品茗,开会的钟声响过,卢鸿放下茶杯说,我做这篇文章,洋洋洒洒数千言,而且文字古奥,用字生僻,请大师务必寻一位俊朗徒儿宣读,让他来这里先让我指点一下。如果有能诵读这篇文章的,就收他为徒。普寂于是招呼一行进来,一行拿起那篇文章,面带微笑的浏览着,然后又放在书案上,一言不发便走了。 卢鸿大为不满,心想这后生竟如此情狂不逊,可见佛门有漏啊!他和普寂步入禅堂,只见黑压压坐了一地人,鸦雀无声。一行阔步向前站定,朗声背诵卢鸿的祝辞,原原本本地将这篇文章背诵出来,句读语气一丝不差,抑扬顿挫竟无一遗漏错误!满座人惊讶异常。卢鸿惊愕的两眼发直,呆了一会,才喃喃自语,赞不绝口。他跟普寂说,高徒才识非凡,没有能力教导这样一个门徒,应该让一行自己去游学。普寂点头同意。
少林寺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的碑额太宗文皇帝御书 七字,也是唐玄宗让一行送至少林寺镌刻的。该碑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林寺院大雄宝殿左侧十余米处。碑高3.1米,宽1.38米。龙首,长方座。首行题曰:《皇唐嵩岳少林寺》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上国柱正平县开国子裴璀文并书。全碑分书三截:额书、秦王赐少林主教原文及《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此碑题额: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字,字径为12厘米。系唐明皇李隆基御书。下为唐武德四年(621)太宗为秦王时赐少林主教碑原文,重刻在此碑上方。共39行。行8字,末行为四月三十日。文中第五行有世民亲笔革签二字,亦为玺押。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楷书,字径2厘米,39行,满行63字。全文记述:少林寺建于魏孝文帝,太和中造舍利塔,翻经堂,大施兴建,不日就工;周武帝建德中,断释老之教,佛寺全被废毁:北周静帝大象中,初复以陟岵为名:隋开皇中,寺名仍旧;大业之末,国家混乱,寺为山贼所劫,纵火众宇同灭;唐代初年,郑王王世充乘其地险佣兵洛阳,秦王李世民在讨伐王世充征战中一时失利,少林寺僧志操、昙宗等助战有功,勤充侄仁则归秦王,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王嘉其义烈,乃敕书慰劳,封参战的昙宗为大将军,赐田四十倾,水碾一具,允许少林寺豢养僧兵,以作自卫。从此以后,少林寺发展迅速,名驰中外。此碑文拓片现藏登封县档案馆。 得到普寂的许可后,一行云游天下,遍访名师,往还学问,一行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有关的书籍无不及加以精详的研究。 一行禅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杭州余姚的龙泉寺,广州江门外海的茶庵寺、新会的圭峰山,西安的青龙寺、户县的金峰寺都留下过他的遗迹。 公元705年,他游历到岭南,当云游至外海五马归槽山时,非常喜欢这里的风光,于是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住下来。他白天看书、种茶,晚上就观测天象、绘制星图,深入研究天文和气象,并给自己的茅庵取名茶庵。据说以前,茶庵以外都是水,外海就因此而得名。一行高僧的学识与为人深为外海人所敬仰。明朝万历年间,在当地一个名叫陈吾德的进士倡议下,乡人合力捐资,建造了一座砖瓦结构的寺庙作为永久纪念,此寺庙以一行禅师所结的茅庐茶庵直为名。从此,茶庵寺的名字便流传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