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3+2)1.2
关于
1年前
更新
0
频次
41
题目数
分享

有问题?问问AI帮你修改 改主题:如咖啡问卷改为奶茶问卷
1-39为单选,5分/题,随机20题,满分100.
Q1:姓名
Q2:班级+学号(例如1605)
Q3:( )指在活动中教师为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提高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Q4:下列体现启发性原则的是( )。
Q5:由于幼儿神经系统易兴奋、疲劳,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合理地安排幼儿的活动时间、活动强度,这体现了( )。
Q6:选择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活动→思考它是否符合这个班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否符合阶段性教育目标→是否有活动所需的材料→修改、调整原活动设计方案是( )。
Q7:下列体现直观性原则的是( )。
Q8:最能体现教师要善用通俗、准确、简练有趣的语言讲解知识,并设计提问的原则是( )。
Q9: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幼儿对剪窗花感兴趣→准备安全剪刀、彩纸→欣赏剪纸,学习剪四瓣花是( )。
Q10:下列体现趣味性原则的是( )。
Q11:教师向幼儿传授的观念、知识技能应是正确的、准确的,体现了( )。
Q12: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片,观察对比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体现了( )。
Q13:幼儿对剪窗花感兴趣→准备安全剪刀、彩纸→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欣赏剪纸,学习剪四瓣花是( )。
Q14:( )指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下,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探索活动来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Q15:下列体现主体性原则的是( )。
Q16:学习故事《小马过河》,教师设计提问:“如果你是小马,你打算怎么过河?”这体我了( )。
Q17:有一把安全剪刀和一些彩纸→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一幼儿对剪窗花感兴趣→欣赏剪纸,学习剪四瓣花是( )。
Q18:数学活动“比轻重”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去称一称,体现了( )。
Q19:教师设计提问:“水,除了喝以外还能做什么?”体现了( )。
Q20:用“小猫钓鱼”的游戏让幼儿练习数数,体现了( )原则。
Q21:老师把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混在一起,让幼儿观察会变成什么颜色,体现了( )。
Q22: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符合幼儿认识规律,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了( )。
Q23:“保护我们的眼睛→视力测量表、眼球模型→幼儿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认识眼睛的结构、重要性,保护眼睛的方法”是( )。
Q24:教师给幼儿讲了小马过河的故事,问幼儿:“在回家的路上有小水坑挡住了去路,你该怎么办?。这体现了( )。
Q25:( )是幼儿活动设计的原则之一。
Q26:( )是启发性原则的常用方法。
Q27:出示圆形和椭圆形图片,比较其不同点,采用了( )的手段。
Q28:由于幼儿易兴奋、( ),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科学安排幼儿的活动时间和强度。
Q29:( )是人的8种智能之一。
Q30:寓教于乐是( )原则的体现。
Q31:在画蝌蚪时,可让幼儿充分观察小蝌蚪的外形、姿态,这体现了( )。
Q32:在回家的路上有小水坑儿挡住了去路,教师问幼儿应该怎么办,以启发幼儿想法解决问题、激发联想、发展智力,这体现了( )。
Q33:( )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的活动方案。
Q34:( )的原则就是教师指导幼儿园活动的一般原理和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
Q3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 )
Q36:( )主要是指选择的活动内容、采用活动形式,以及在活动的过程要生动有趣,具有游戏性。
Q37:( )是指组织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Q38:教师在组织设计教育活动中使幼儿各方面现有水平向( )发展。
Q39: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经过数年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
Q40: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数年的研究提出了( )的理论。
Q41:在中班“连接”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旨在让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索材料,充分体现了( )
联系我们
问卷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