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竞赛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代文化知识!满分150分。

Q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每月十六则称“既望”。
“车裂”,指古代一种酷刑,以马车撕裂人的肢体。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故得名。
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Q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昌黎先生文集》时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名号命名其文集。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Q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
“鼎”,形成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诸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来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够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

Q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Q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Q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寿”与汉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杜牧《赠别》中有“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句,“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第一个月。

Q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化区是不同的。
“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一般是去请罪或向人赔礼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Q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Q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月兔”借指月亮,古代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郎中”,战国时期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六部内各司政务。
“惠存”是敬辞,请保存之意。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痒”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Q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教学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掌管人员为博士,助教等。

Q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赐姓”,古代太子根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
“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为“卒”。

Q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了。
“士”,商,周时最低等级的贵族阶层,时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做“衅钟”。
“襁褓”,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Q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吃粽子等习俗。
“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诗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
“黥刑”,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的五刑之一。

Q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秦山上举行。
“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
“中岳”,指松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Q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长将其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舍”,用以称呼别人的家庭或别人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后者如舍弟,舍亲。
春秋战国时期,大夫的死称为“不禄”。
“三公”,在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彰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Q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修盖的房舍。
“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Q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秀才资格的考试,包括殿试,县试和府试三个阶段。
“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

Q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称“东宫三师”之一。
“箕踞”,指两股着地伸直两腿,这种姿势表示尊敬对方。

Q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后。
“中国”,在古代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Q2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Q21:明清科举殿试第一名称案首,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Q22:“晦”,指阴历每个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的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Q23:古代以山之南,水之为北阳;反之,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Q24:“山东”,指泰山以东地区。

Q25:河上,指黄河北岸, 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Q26:黄河在古代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注入外海或外洋的河流称为“河”,把注入内海或内湖的河流称为“江”。()

Q27: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Q28:“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Q29: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质农历正月初一。

Q30: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官方

古代文化常识竞赛

30题  |  827次引用
考试竞赛 大学生调查教育培训

相关模板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