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这本书,其实之前至少有过两次相遇,一次是在喜马拉雅听书,一次是网上的共读课程。当时似乎也都觉得很好很有启发,但之后却又都水过无痕,并没有带来什么行为上的改变,也并不能很清晰地向别人转述这本书具体讲了什么。
这一次有点不同,去年大部分时间,都觉得精力不济,许多事力不从心,从十月份开始,尝试通过运动、饮食、冥想等方式改进调整。有改善,也遇到不少问题,上了一些课程,看了一些文章,有明了,也有困惑,某一天突然想起来要再看看好好这本经典。这次一看,果然跟之前不一样,书里的内容似乎突然清晰了起来,许多地方也有了些共鸣,对还没有尝试的部分多了信心和期待。
《精力管理》这个译名蛮吸引眼球,不过可能也会让读者对本书内容的理解有点偏差,英文版的名字(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Managing Energy, Not Time, Is the Key to High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Renewal) 似乎更全面准确地体现了本书主题 -- 工作和生活的高效表现和快速恢复需要全情投入,而全情投入的关键不在管理时间,而在管理精力。针对这个主题,这本书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什么是精力?需要怎么做才能保持和提升精力水平?具体要采取怎样的行动?
简要概述:(1) 精力由四个互相作用彼此影响的维度构成 -- 体能(physical)、情绪(emotional)、思维(mental)和精神(spiritual),其中体能是基础,而精神是最高维度;(2) 任何一个维度精力的保持都是要通过使用和恢复的平衡达成,过度使用不恢复会崩溃,过度恢复不使用会变弱;要提升某一个维度的精力水平,就需要在超出现有水平一点点的程度上使用它再接续充分的休息;(3) 如果要全面提升精力水平,实现全情投入,要在四个维度中抓住精神维度,自上而下地推动 -- 先找到深植于价值观中的目的(积极而非消极,内在驱动而非外在驱动,超出个人利益),再明确当前的现实状况,找到阻碍实现目的的阻碍,针对该阻碍设计习惯仪式,然后行动。
在结构上,这本书采用了总分结构和理论加案例的方式 --- 第一章就对上面的三个问题做出了简明扼要的回答,第二章引入了贯穿全书的案例,Roger B,像解剖标本一样,向读者展示了Roger的现状,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他采取的行动,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果,让读者可以对上面三个问题有直观的感受,同时在具体阐述每一个小点的怎么做中,也通过大量案例,让读者容易理解并联想到自身。
这一次阅读这本书,因为有了些实践,对这本书说得有多么清晰、准确、有效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方法也不难操作,无非是先向内挖掘,找到意义,作为自我提升和改变的内驱力,然后真实面对自己的现状,做一点点突破,然后休息恢复,再向前突破一点点,再休息恢复......
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大概还会常常回来翻阅这本书,寻求指引,争取提升精力,实现全情投入。
请评价本篇读后感是否对书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好的分析。
请评价本篇读后感是否对书中的重要概念、论述或观点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注:概念、论述或观点其中进行一种阐述即可)。
请结合语言、内容、态度等综合因素,对本篇读后感进行评价。